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分析过敏性休克和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进而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10例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1、10例非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对照组2,所有人员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FEIA)、酶联免疫吸附法(FLISA)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组人员中的相关指标,比较分析不同组人员在相关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在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以及血清IgE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1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咽喉、肺部、胃组织的胰蛋白酶含量以及P物质的PI值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2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患者的胰蛋白酶含量高于正常人群,同时在咽喉、胃组织以及肺部的P物质PI值方面,过敏性猝死高于非过敏性猝死人员,因而,对于怀疑为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血清IgE、胰蛋白酶含量以及P物质的PI值等指标综合性的对过敏性休克和猝死人员作出诊断。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猝死 法医病理学 诊断
作者简介:于泳,山西省蒲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126
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中有部分患者在出现过敏后后引起休克,严重的可造成猝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较多,但是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需要排除死者本身可能引起死亡的疾病、暴力性死亡、中度性死亡等,然后询问患者的相关过敏史以及猝死之前的临床症状等,这一系列诊断过程中大多是主观性的判断分析,缺乏客观性的诊断资料。有学者通过小鼠以及豚鼠制作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免疫组织生化分析后显示过敏性休克猝死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在相关指标方面存在差异 。为进一步客观的对过敏性休克和猝死人员进行法医病理学诊断,为高度怀疑过敏性休克和猝死人员提供诊断依据。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就过敏性休克和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研究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10例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1、10例非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对照组2,观察组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2.6€?.6)岁,死亡时间为4-48h,在进行尸检过程中右心室采血,离心后得到血清,同时做好保存工作,此外,相关的脏器官也保存在10.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对照组1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0.5€?.8)岁,所有人员没有过敏史,同时也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人员;对照组2中均为非过敏性猝死人员,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4€?.5)岁,其中创伤性失血休克猝死4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例、酒精中毒1例,所有死者中也没有过敏史等。观察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人员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显示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于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人员在死亡后的诊断主要包括过敏史调查、急性发病过程、临床症状、死亡时间、尸体解剖等基础信息。此后通过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获取死者的相关信息。
本次研究中需要使用的仪器主要有过敏原自动检测仪、低速台式离心机、酶联免疫检测仪、可调移液器等,在此基础上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试剂。常规采集血样后保存,备用。
使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1中的血清类胰蛋白酶,按照常规的操作要求,测定出正常人群以及过敏性休克及猝死人员血清中的胰蛋白酶含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出正常人员与死者体内的IgE含量水平,同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出观察组和对照组2中咽喉、肺部以及胃肠组织内的P物质含量水平,所有操作均由专业人士完成操作。整个检测过程中做好重要数据的保存工作 。
(三)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组和对照组1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
2.观察组和对照组1在IgE含量方面的比较。
3.观察组和对照组2在小肠以及肺部类胰蛋白酶颗粒计数比较。
4.观察组和对照组2在咽喉黏膜、胃粘膜以及咽喉腺体等方面的P物质的含量比较。
5.过敏性休克及猝死的致敏因素分析。
(四)统计学分析
整理不同组人员检测的相关指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整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IgE含量以及P物质含量等均采用平均值€北曜疾睿█眘)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后以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1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见表1,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学会分析结果可知,在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方面,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猝死 法医病理学 诊断
作者简介:于泳,山西省蒲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126
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中有部分患者在出现过敏后后引起休克,严重的可造成猝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较多,但是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需要排除死者本身可能引起死亡的疾病、暴力性死亡、中度性死亡等,然后询问患者的相关过敏史以及猝死之前的临床症状等,这一系列诊断过程中大多是主观性的判断分析,缺乏客观性的诊断资料。有学者通过小鼠以及豚鼠制作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免疫组织生化分析后显示过敏性休克猝死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在相关指标方面存在差异 。为进一步客观的对过敏性休克和猝死人员进行法医病理学诊断,为高度怀疑过敏性休克和猝死人员提供诊断依据。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就过敏性休克和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研究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10例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1、10例非过敏性休克和猝死患者为对照组2,观察组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2.6€?.6)岁,死亡时间为4-48h,在进行尸检过程中右心室采血,离心后得到血清,同时做好保存工作,此外,相关的脏器官也保存在10.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对照组1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0.5€?.8)岁,所有人员没有过敏史,同时也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人员;对照组2中均为非过敏性猝死人员,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4€?.5)岁,其中创伤性失血休克猝死4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例、酒精中毒1例,所有死者中也没有过敏史等。观察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人员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显示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于过敏性休克以及猝死人员在死亡后的诊断主要包括过敏史调查、急性发病过程、临床症状、死亡时间、尸体解剖等基础信息。此后通过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获取死者的相关信息。
本次研究中需要使用的仪器主要有过敏原自动检测仪、低速台式离心机、酶联免疫检测仪、可调移液器等,在此基础上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试剂。常规采集血样后保存,备用。
使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1中的血清类胰蛋白酶,按照常规的操作要求,测定出正常人群以及过敏性休克及猝死人员血清中的胰蛋白酶含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出正常人员与死者体内的IgE含量水平,同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出观察组和对照组2中咽喉、肺部以及胃肠组织内的P物质含量水平,所有操作均由专业人士完成操作。整个检测过程中做好重要数据的保存工作 。
(三)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组和对照组1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
2.观察组和对照组1在IgE含量方面的比较。
3.观察组和对照组2在小肠以及肺部类胰蛋白酶颗粒计数比较。
4.观察组和对照组2在咽喉黏膜、胃粘膜以及咽喉腺体等方面的P物质的含量比较。
5.过敏性休克及猝死的致敏因素分析。
(四)统计学分析
整理不同组人员检测的相关指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整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IgE含量以及P物质含量等均采用平均值€北曜疾睿█眘)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后以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1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见表1,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学会分析结果可知,在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方面,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