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视角下的成语教学探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隐喻语言,人们基本无法通过整合成语各个组成部分语义探知其真正的意义,因此成语一直以来是研究中的难点与教学中的重点。本文通过引入具身认知中的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针对成语理解与习得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成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 成语研究 语言与情境模拟
  成语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习得成语,就不能说习得该门语言。但因成语本身结构与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复杂性,汉语成语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教师难以一个系统的方法讲授成语,而学生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成语。学界关于成语理解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近来流行的具身认知理论或许可解决成语理解难题。
  1.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指具身体验和基础认知。具身体验指在人类世界中个体的身体经验(Evans2012: 129-141);基础认知指人们基于身体体验的大脑状态来对客观现实进行的表征(同上)。比如,当我们读到或听到“红酒”这个词时,我们会自发想象到早期与红酒有关的经历,模拟出一个酒杯中装有红色液体的景象,仿佛真地闻到红酒的醇香及尝到其厚重苦涩的口感。具身语言观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的模拟加工方式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成語
  成语是一种无法通过整合其组成部分语义来获取其真正意义的隐喻语言。国内关于成语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鲜有涉及成语理解方面。从这方面来看,国外研究较为全面,他们发现影响成语理解的因素众多,其中语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Cooper(1999)发现根据语境猜测意义是理解成语时使用最频繁的策略。Liontas(2002)和Türker(2019)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当受试在理解成语时有足够的语境支持,成语间跨语言相似性的影响就会减弱,学习者就能够习得二语成语。我们认为国外关于英语成语的研究同样适用于汉语成语,尤其是语境对汉语成语理解的作用方面。李大农(1994)提出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而文化就是一种大的社会语境。
  3.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下的成语理解
  语境在成语理解中的作用可用以具身认知为基础的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Language and Situated Simulation,简称LASS)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人们先对词汇进行一个词汇层面的浅加工,认识词形并产生相应的词汇联想,而后人们基于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的感觉运动与心理状态模拟系统会被激活,再进行深加工(Barsalouet al. 2008)。尽管具身认知的主流观点是抽象概念相对于具体概念而言与感官通道系统关联较弱,加工成本较大,但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其所处情境的模拟让那些抽象概念具体化(Barsalou, Wiemer-Hastings 2005)。本文对成语情境加工的阐述将从其分类及历史性这两方面进行展开。
  外国学者Cain等(2009)根据英语成语各个成分意义对理解成语比喻意义的贡献程度将其分为透明成语与模糊成语。我们认为该分类同样适用于汉语成语。透明成语如“约定俗成”,我们可以根据其各个组成成分基本意义推测整个成语的意义——“人们做了一个约定,该约定自然而然成了一种习惯”。对于透明成语,无论是否提供语境,人们都能快速习得。但就模糊成语而言,其各个组成成分丧失基本语义,人们无法通过计算得出意义,如“磨洋工”。该成语并不是字面上的“打磨一种叫‘洋工’的东西”,而是指拖延时间、懒散拖沓。对于这类成语,我们应将其置于句子或语篇中让学习者进行情境模拟从而得到理解。Raposo等人(2009)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测试受试对动词“kick”(踢)所在的非成语句和成语句中的反应,结果发现成语句中的“kick”并不能像其在非成语句中一样激活大脑中相应的运动区域。我们认为中国学生理解在“磨洋工”时,“磨”这一词同样不能激活其在其他搭配中激活的脑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字面意义“打磨”,继而通过该词联想到“打磨”后面的物体,如“玉器”。然而“打磨”后跟的却是“洋工”,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切实模拟“打磨”这一动作。人们在尝试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显然需要对提供的语境进行模拟,判断出该概念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但若提供一个含有“磨洋工”的句子——“天很热,工人们不过是在磨洋工而已”,中国学生仍无法理解。因为要正确理解并习得成语,不仅需要语境,更需要充分的语境,毕竟我们无法根据句子仅有的两个信息:“天很热”和“工人”,明确判断出工人办事拖沓,而不是进行某一种工事。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李大农 1994)。中国学生若是不理解汉语成语的历史文化背景确实难以理解成语意义。比如,大多成语和儒学文化有关,教师在讲授《论语》这门课程过程中应当讲解其背后的背景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那个时代的情境,获得一种具身体验,从而理解并且习得成语。
  4.结语
  尽管中国学生能够理解大多数成语的字面意义,但其仍旧无法获知成语背后的比喻意义,而成语的比喻意义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成语的分类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对于模糊成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句子语境,让学生通过汉语情境模拟获得具身体验;对于含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教师可以以多样的形式讲解背景知识,让学生模拟相应的历史情境,从而获得理解。总的来说,情境模拟对中国学生习得成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Barsalou, L. W., Santos, A., Simmons, K. W.,
其他文献
教育部将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  近日获悉,教育部将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人才紧缺现象,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政策引导、信息发布、行政规范等多种措施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像学生一样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和教室,但年龄明显比学生大:他们步履匆匆,不时打着电话,也常常以羡慕的眼神看着身边年轻的天之骄子,好像在回想以前自己的青春年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走到一起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百战归来再读书”,为了更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创新的源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各种各样的培训应
中国商学院如何借鉴西方模式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我国商学院的发展,能直接拷贝西方的发展模式么?  张维炯答(以下简称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都喜欢问我们需不需要拷贝西方的模式。可以先想一想,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是不是西方的模式?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是不是西方的模式?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要在中西方模式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是非常牵强的。只要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我们
眼下,HR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正风靡业界,这既是HR从业资格逐步走向规范的要求,也是HR从业者追求自我提升的一种表现。但考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职学习,应当掌握哪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呢?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每年两次,考试时间分别为6月和11月。现在,很多人开始为6月份的考试作准备,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讲授该类认证课程的心得,结合多年自学的体会,谈谈人力资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企业采取了与自身的战略或经营环境不相一致的人力资源战略;另一种是完全脱离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来制定企业战略。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的失败。那么,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有管理学家比喻说,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鸡”和“蛋”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先有鸡,后有蛋,也可能是先有蛋,后有鸡。一方
随着我国劳动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国内的用工背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更加有效、规范地处理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就显得格外关键。2010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10中国企业员工管理管理高层论坛”上,本刊记者围绕企业在这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劳达集团/劳动法世界laboroot.com创始人魏浩征进行了专访。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近年来,我国企业用工的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  魏浩征答(
国内新闻    我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3.9%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日表示,2006年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国31个省份均颁布实施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启动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总体水平达到83.9%,实现了2006年达到80%的目标。  田成平称,目前,全国劳动争议仲裁院已达到221家
如今,各公司利用绩效管理体系提升员工绩效表现的效果到底如何呢?2010年,加拿大的希博森咨询公司曾与世界薪酬协会(WorldatWork)合作,调查了协会成员在绩效管理体系下表现的状态和产生的效率。调查得出的结论令很多业内人士震惊:绝大多数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正在失去其应发挥的效用。这项调查表明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改善其绩效评价系统的道路上面临的巨大挑战。该调查认为,当前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着三大拦路虎:
每到年底,人力资源部门都会组织员工敬业度的调研,通过调研结果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升公司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但是在国内,由于一些企业对敬业度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敬业度调研的实际效果。  误区一:错把满意度当作敬业度  一些企业习惯把满意度当作敬业度,不理解敬业度的真正含义,把敬业度当作满意度来看待,容易造成企业把落脚点放在提升员工满意度上面,最后的结果是员工满意了,但并
何谓职业的“天花板”?据说是一些党政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困局,故称“开花板”。还把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干部称为“天花板”干部。  笔者认为,不管哪一级干部,在为官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局,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把这种现象称为职场的“天花板”,是否贴切,值得商榷;又笼而统之地把称作“天花板”的现象拿来剖析、研究,又很有些让人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