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552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给予正确有意义的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听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21-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听课不仅停留在一般听的层次上,还应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给予正确有意义的评价。听课、评课对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是有效。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1 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在課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新课程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及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
  
  1.3 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1.4 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1.5 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山东省教育学院周卫勇教授曾就好课的标准提出三点意见:①不仅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②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③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其中提到好课能让学生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思考回味,这一点的形成,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科学的提问与引导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
  
  1.6 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提倡“做事后诸葛亮”。“做事后诸葛亮”的重点就是反思:教师通过反思,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提高自己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自己要善于反思,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2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结合“新基础教育”八年的实践探索,对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2.1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2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2.3 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2.4 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时,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厌烦,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叶教授反对借班上课,强调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认为在“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身份有多高,教师要尽量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2.5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叶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她认为,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就是错误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因学生个性不同,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千差万别,班主任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爱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02-02    在笔者20多年的执教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摸索与试验,本人认为加强班级管理,细节主要是管理好学生,而学生在性格上存在着很大
摘要:为读而狂,为情而学,本文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关键词:学生;语文课堂;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05-02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将告诉你:照搬模仿并不能使你驾驭自如、左右逢源,反而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而只有深入到学生心中,进入到文本情中,摸寻出你自己的
摘要:在静物素描教学中,教师以线性结构素描、色调素描及多种对比关系来进行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为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高质量的后备生。  关键词:线性结构素描;色调素描;多种对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03-02    在静物素描教学中,以几何形体作业作为素描学习的开始。使学生认识几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0-02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数学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07-02    校以生兴,教以师为本。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谈谈本人的看法:    1
摘要: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评课;目的;意义;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3-02    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有一个技术高超的修理师,什么问题都难
摘要: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生;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7-02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 自由选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