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70年,郝劲松出生于山西忻州一个军人家庭,那种根深蒂固的英雄主义情结,贯穿于他未来的人生。有一次,他边看《水浒》协,边问父亲:“啥样子的人,才算是好人?”父亲答:“能替老百姓说话的,就是好人。”这句话他一直铭刻在心。
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郝劲松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他不喜欢强硬、压制、管教,总要挑战一切权威。尤其青春期以后,这种抵触行为愈加明显。比如大学期间,他曾叫板过宿舍制度、熄灯制度、晚自习制度……他说,如此管束,跟监狱没啥区别。义正词严的挑战,有理有据,常常驳得学生会干部无言以对。制度是一个社会游戏规则,他觉得这话没错,问题是决策者在制定制度时,是否征求过民意,“你怎么知道自己制定的制度就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此不服管教的“刺头”学生,自然不受校方欢迎。
大学毕业后,郝劲松进入一家县级银行。若像其他职员一样,按部就班,温良顺从,他也会相安无事,但这不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骨子里那种不平则鸣、嫉恶如仇的个性,令他屡屡碰壁。
他负责会计事务监督。一次,在职代会上,他抖动一张8000元的住宿发票,公然向行长发飙:“什么人住宿的,是开会吗?按我们县里标准,标间20块钱计算,可够400人开一天的会,但据我所知,咱行里从未开过如此大型会议,请说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部下肆无忌惮的质问,众目睽睽之下,行长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但又不便发作,只是冷冷地说:“这事我也不大清楚,等查清后再说吧。”
有人说他傻:“人家送礼巴结还来不及呢,你倒好,大庭广众面前得罪行长,今后有你小子好看的。”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个汉子,一身正气。
面对如此捣乱与不合作者,领导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但郝劲松凛然不惧,宁折不弯。他说:“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怕,当初我就不会与领导对着干了!”
还有一次,行里处理车辆,事后郝劲松得知,通过暗箱操作,行长将这些半新不旧高档车,处理给了自己熟悉的人,这是典型的拿国家财产进行权钱交易。义愤填膺的他,质问行长。行长勃然大怒:“你干嘛吃的,车卖给谁,难道还得经过你的允许吗?”郝劲松不甘示弱,严厉回击:“你这是独断专行!”
不久,行里又发生一件令他气愤至极之事,银行金库被盗,属于重大责任事故,有人提议立即报警,冷汗直冒的行长说:“算了,我们内部先查查看,是否内鬼所为。”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果然是内部人监守自盗。为保住位子,行长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让他很无奈。在山西小县城,郝劲松感到身单力薄,与不正之风交手,屡屡受阻,忍无可忍的他,忿然辞职,怀揣5万元工龄买断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拼。
二
郝劲松知道,向一切不公平之事宣战,最好的武器便是法律。为此,他广泛涉猎法律方面书籍,在离开银行之前,通过自学,早已拿到法律专业本科文凭。
2003年,为了能在法学上有更深造诣,他在北大蹭了一年的课。每天早上,他坐公交车去北大,一呆就是一天。“那一年,我觉得思想每天都有改变,像一棵树那样拼命地汲取养料。”
法律令郝劲松羽翼渐丰,但他不想当翱翔蓝天的鹰隼,而要做一把“闪光的斧头”。他说:“法律在我手里,就是一把斧头,当我把它打磨得锋芒毕露时,我就开始挥舞它!”
有一次,他在地铁站候车,忽然内急,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厕所。工作人员告诉他,上厕所,只能去地上。无奈,又跑到外面。当他急匆匆欲进厕所方便时,却听背后有人提醒:“收费5毛!”他折身付费,一肚子的气:“上趟厕所还要钱,有发票没?”那人脸“呱嗒”一落,没好气地回答:“没有!我看了多年厕所,头回听说上厕所还要发票!”郝劲松当仁不让:“既然没有发票,你这就是乱收费!”那人脖子一梗:“我就乱收费啦,你能怎么着?”
一气之下,郝劲松找到北京地铁总公司:“你们地铁厕所乱收费,还不给发票,我要去法院告你们!”那女的见来者不善,便和颜悦色地赶紧解释:“真对不起,可能我们工作有疏漏,请您原谅。”说完,随手送他一个精致的水晶地铁模型。郝劲松说:“不要对我小恩小惠,这事不算完,你们等着法院传票吧!”那个女的并不恼:“礼物你先收下,状,你可以接着告。”
事隔不久,地铁公司果然收到法院传票。法庭上,双方庭辩激烈,郝劲松没有律师助阵,单枪匹马,与地铁公司唇枪舌剑,多年积累的法律知识,这下派上用场了,铁证如山,证据充分,驳得对方律师哑口无言。结果,法院当庭判决北京地铁败诉。
面对不合理收费,芸芸众生,只有郝劲松敢于挺身而出,全力诉讼,从而维护了广大地铁乘客的权益。
第一次“公益诉讼”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和士气,他决定向社会上种种不公平发起挑战。
铁路部门,是中国垄断行业的典型代表,多年以“铁老大”自居,“撼山易,撼铁老大难”。不信邪的郝劲松,决心拿“铁老大”开刀,说什么也要攻下这个养尊处优的顽固“堡垒”。
2005年一次出差,在列车上他购买了几样价格昂贵的食品,索取发票时,爱搭不理的售货员说没有。郝劲松说:“正因为没有发票,所以你才敢漫天要价!”售货员见他口气挺硬,知道不是个善茬,改口道:“如果你非要不可,我可以给你弄一张。”不一会,她果然送来一张票据。郝劲松打开一瞧,这哪儿是正规发票,分明是普通收据,上面还盖有一枚公章。
这种事决不姑息,否则的话,国家每年将流失上亿元税收。不久,铁道部收到法院传票,出庭应诉。由于郝劲松握有大量证据,法庭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庭判决铁道部败诉。多年火车上购物没有发票的历史,就这样被郝劲松彻底终结。
他常用“撞击城门”来比喻自己与不公平事物斗争到底的决心:你看那些武打片,常有撞击城门镜头,城门紧闭,固若金汤,攻城士卒用巨大圆木,一次次撞向城门,每撞动一次,城门就松动一下,只要不停撞击,再坚固的城门也有土崩瓦解之时。我可能就是那棵无坚不摧的圆木,只要不停撞击,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2006年4月,郝劲松听说铁道部春运车票将涨价,要是一般民众,顶多发点牢骚罢了,但郝劲松却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你铁道部不能店大欺客,脑袋一热,不顾民众感受,想涨价就涨价。
他买了两张北京至丰台的车票,涨价前后,相差5毛钱。他随即起诉铁道部春运车票涨价,不开听证会,程序违法。原本稳操胜券的这桩“民告官”官司,却出乎意料地败诉了。有人说,你这是鸡蛋碰石头,普通公民,敢与“铁老大”叫板,不输才怪呢!与强势利益集团过招,郝劲松突然觉得自己像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而他骨子里还真有唐·吉诃德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4个月内,他三次将“铁老大”送上被告席,屡战屡败,愈挫愈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仅仅为索回5毛钱车票差价,便与铁道部较上劲,其投 人人力、精力、财力,早已超出多少个5毛钱了,也许从经济层面计算,他的行为得不偿失,甚至傻得可爱,但换个角度考量,此事虽说微不足道,却事关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
在郝劲松看来,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且以火车为首选出行工具的国度,火车票价属于“公共事业价格”,此类定价,需经必要的听证程序,让普天之下那些利益相关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事实上,每年春运车票涨价,铁道部都不顾民意反对,不宣而涨,大多数消费者,只能逆来顺受,成为“沉默大多数”。惟有郝劲松站出来,毅然为消费者代言,与铁道部死磕到底。
随后,郝劲松上书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直言春运涨价“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
作为国家机关,理应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倾听人民疾苦和呼声,如果搞垄断经营,就会导致民怨沸腾,这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该信在北京一家媒体发表后,反响强烈,郝劲松也倍感淋漓畅快,他认为这篇“檄文”,是自己写的最好的一篇作文:情真意切,仗义执言。
2007年1月10日,迫于舆论压力,铁道部发言人突然宣布,实行了14年的春运火车票涨价制度废除,今后不再涨价。又一个“不合理”,被郝劲松的韧性所终结。
“我的斗争性很强,我是属于攻击型的,阻力越大,我攻击的欲望越强烈!”
三
不平则鸣,郝劲松敢于碰硬,仗义执言,这正是大多数民众放弃的一种表达权。从此种意义上说,郝劲松与强大的垄断行业“潜规则”之间的角逐,是在践行着依法维权的精神要义。
他与国家发改委的博弈,简直是上演了一场幽默讽刺剧。
2008年1月,发改委将召开手机漫游费听证会。事先,郝劲松申请旁听,得到的答复是:“受会场条件限制,无法安排旁听。”郝劲松只得采取“迂回战术”打入听证会现场。
经多方打听,郝劲松得知,听证会将在河南大厦举行,他先入为主,提前住下。翌日,他扛着摄相机顺利进入会场。
当主持会议的发改委一位司长欲宣布发布会到此结束时,郝劲松“腾“地一下,跳上椅子,情绪激奋,大声发问:“对不起,我要提最后一个问题,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郝劲松,我报名时,你们说场地限制,不能安排我,但这个会场可以容纳200人,实际参会不到60人,我觉得你们国家发改委在撒谎,请给我一个合理解释!”
现场气氛像炸锅一般顿时活跃起来,记者纷纷将镜头转向椅子上的郝劲松。台上一位官员厉声质问郝劲松:“我们在开记者会,你不是记者,无权提问!”
郝劲松义正词严:“我是公民,也是记者,互联网就是我发布信息的平台,我现在要求一个解释。”
事后,郝劲松反省自己当天行为是有些过激,但他固执己见:“政府习惯当老大,它很少面对这种体制内的挑战,近距离地跳上椅子质问你,指控你撒谎,更是没有遇到过的。但是你必须学会面对。什么是民主?十三亿人,就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质疑,甚至是反对,你都得面对。”
有两个名人,对郝劲松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崔健。鲁迅的《铁屋中的呐喊》写道:大家都在铁屋里睡觉,有个人叫喊着把大家吵醒了,当被吵醒的人出不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要把大家吵醒呢。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把大家吵醒,而且必须在铁皮屋里打开一个口子,然后把这口子撕开,让大家看到光亮,有出去的希望,然后才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和你共同把口子撕大,大家才能出去。
郝劲松说:“我一直想改变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果不行动的话,我就很难受。”他说:“和鲁迅所处的时代不同,鲁迅是要改变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好的,我们的社会也是好的,我的行为目的,是要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有人认为他呕心沥血打造的“公益诉讼”模式,费力不讨好,树敌太多。他说:“小偷偷东西时,没人敢管,小偷自然很嚣张,偷了以后还要打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但是这些事有一天会落在你的头上的,今天落在他头上,明天就是你,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幸,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像美国波士顿那个犹太人纪念碑上神甫所说的那段话:起先,他们屠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又屠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也不说话;最后,他们提着屠刀冲我过来了,没有人再替我说话,大家都倒下去了。”
“如果你希望这个世界有所改变,你就要去做那个改变世界的人。”他一直将这段至理名言,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有了气别憋着,法律武器在手,不用白不用。”郝劲松说,“我想做公民的样本,我们需要的是普及公民意识,让中国人都成为站立的公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去改变,有人往前冲,并且打倒一些看上去貌似很强大的对手,其他人就会受到鼓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美好。”
2009年9月,郝劲松介入上海“钓鱼执法”案,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中,在这场捍卫法律与公民权利事件中,郝劲松无论与对方短兵相接,还是互相对峙,都表现得凛然不惧。由于郝劲松的法律援助,这个震惊全国的案件,终以“钓鱼执法”中受害者孙中界胜诉而告终。
郝劲松喜欢把自己比作一个受热的水分子——“社会中的每个人,就像是一个水分子,我们这些先受热的水分子,会迅速地把热量传播给其他的分子,希望最后所有分子都能活跃起来,这样法制社会才能实现。”
郝劲松,决不是—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时代的力量。
(责编 山 林)
1970年,郝劲松出生于山西忻州一个军人家庭,那种根深蒂固的英雄主义情结,贯穿于他未来的人生。有一次,他边看《水浒》协,边问父亲:“啥样子的人,才算是好人?”父亲答:“能替老百姓说话的,就是好人。”这句话他一直铭刻在心。
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郝劲松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他不喜欢强硬、压制、管教,总要挑战一切权威。尤其青春期以后,这种抵触行为愈加明显。比如大学期间,他曾叫板过宿舍制度、熄灯制度、晚自习制度……他说,如此管束,跟监狱没啥区别。义正词严的挑战,有理有据,常常驳得学生会干部无言以对。制度是一个社会游戏规则,他觉得这话没错,问题是决策者在制定制度时,是否征求过民意,“你怎么知道自己制定的制度就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此不服管教的“刺头”学生,自然不受校方欢迎。
大学毕业后,郝劲松进入一家县级银行。若像其他职员一样,按部就班,温良顺从,他也会相安无事,但这不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骨子里那种不平则鸣、嫉恶如仇的个性,令他屡屡碰壁。
他负责会计事务监督。一次,在职代会上,他抖动一张8000元的住宿发票,公然向行长发飙:“什么人住宿的,是开会吗?按我们县里标准,标间20块钱计算,可够400人开一天的会,但据我所知,咱行里从未开过如此大型会议,请说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部下肆无忌惮的质问,众目睽睽之下,行长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但又不便发作,只是冷冷地说:“这事我也不大清楚,等查清后再说吧。”
有人说他傻:“人家送礼巴结还来不及呢,你倒好,大庭广众面前得罪行长,今后有你小子好看的。”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个汉子,一身正气。
面对如此捣乱与不合作者,领导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但郝劲松凛然不惧,宁折不弯。他说:“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怕,当初我就不会与领导对着干了!”
还有一次,行里处理车辆,事后郝劲松得知,通过暗箱操作,行长将这些半新不旧高档车,处理给了自己熟悉的人,这是典型的拿国家财产进行权钱交易。义愤填膺的他,质问行长。行长勃然大怒:“你干嘛吃的,车卖给谁,难道还得经过你的允许吗?”郝劲松不甘示弱,严厉回击:“你这是独断专行!”
不久,行里又发生一件令他气愤至极之事,银行金库被盗,属于重大责任事故,有人提议立即报警,冷汗直冒的行长说:“算了,我们内部先查查看,是否内鬼所为。”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果然是内部人监守自盗。为保住位子,行长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让他很无奈。在山西小县城,郝劲松感到身单力薄,与不正之风交手,屡屡受阻,忍无可忍的他,忿然辞职,怀揣5万元工龄买断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拼。
二
郝劲松知道,向一切不公平之事宣战,最好的武器便是法律。为此,他广泛涉猎法律方面书籍,在离开银行之前,通过自学,早已拿到法律专业本科文凭。
2003年,为了能在法学上有更深造诣,他在北大蹭了一年的课。每天早上,他坐公交车去北大,一呆就是一天。“那一年,我觉得思想每天都有改变,像一棵树那样拼命地汲取养料。”
法律令郝劲松羽翼渐丰,但他不想当翱翔蓝天的鹰隼,而要做一把“闪光的斧头”。他说:“法律在我手里,就是一把斧头,当我把它打磨得锋芒毕露时,我就开始挥舞它!”
有一次,他在地铁站候车,忽然内急,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厕所。工作人员告诉他,上厕所,只能去地上。无奈,又跑到外面。当他急匆匆欲进厕所方便时,却听背后有人提醒:“收费5毛!”他折身付费,一肚子的气:“上趟厕所还要钱,有发票没?”那人脸“呱嗒”一落,没好气地回答:“没有!我看了多年厕所,头回听说上厕所还要发票!”郝劲松当仁不让:“既然没有发票,你这就是乱收费!”那人脖子一梗:“我就乱收费啦,你能怎么着?”
一气之下,郝劲松找到北京地铁总公司:“你们地铁厕所乱收费,还不给发票,我要去法院告你们!”那女的见来者不善,便和颜悦色地赶紧解释:“真对不起,可能我们工作有疏漏,请您原谅。”说完,随手送他一个精致的水晶地铁模型。郝劲松说:“不要对我小恩小惠,这事不算完,你们等着法院传票吧!”那个女的并不恼:“礼物你先收下,状,你可以接着告。”
事隔不久,地铁公司果然收到法院传票。法庭上,双方庭辩激烈,郝劲松没有律师助阵,单枪匹马,与地铁公司唇枪舌剑,多年积累的法律知识,这下派上用场了,铁证如山,证据充分,驳得对方律师哑口无言。结果,法院当庭判决北京地铁败诉。
面对不合理收费,芸芸众生,只有郝劲松敢于挺身而出,全力诉讼,从而维护了广大地铁乘客的权益。
第一次“公益诉讼”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和士气,他决定向社会上种种不公平发起挑战。
铁路部门,是中国垄断行业的典型代表,多年以“铁老大”自居,“撼山易,撼铁老大难”。不信邪的郝劲松,决心拿“铁老大”开刀,说什么也要攻下这个养尊处优的顽固“堡垒”。
2005年一次出差,在列车上他购买了几样价格昂贵的食品,索取发票时,爱搭不理的售货员说没有。郝劲松说:“正因为没有发票,所以你才敢漫天要价!”售货员见他口气挺硬,知道不是个善茬,改口道:“如果你非要不可,我可以给你弄一张。”不一会,她果然送来一张票据。郝劲松打开一瞧,这哪儿是正规发票,分明是普通收据,上面还盖有一枚公章。
这种事决不姑息,否则的话,国家每年将流失上亿元税收。不久,铁道部收到法院传票,出庭应诉。由于郝劲松握有大量证据,法庭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庭判决铁道部败诉。多年火车上购物没有发票的历史,就这样被郝劲松彻底终结。
他常用“撞击城门”来比喻自己与不公平事物斗争到底的决心:你看那些武打片,常有撞击城门镜头,城门紧闭,固若金汤,攻城士卒用巨大圆木,一次次撞向城门,每撞动一次,城门就松动一下,只要不停撞击,再坚固的城门也有土崩瓦解之时。我可能就是那棵无坚不摧的圆木,只要不停撞击,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2006年4月,郝劲松听说铁道部春运车票将涨价,要是一般民众,顶多发点牢骚罢了,但郝劲松却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你铁道部不能店大欺客,脑袋一热,不顾民众感受,想涨价就涨价。
他买了两张北京至丰台的车票,涨价前后,相差5毛钱。他随即起诉铁道部春运车票涨价,不开听证会,程序违法。原本稳操胜券的这桩“民告官”官司,却出乎意料地败诉了。有人说,你这是鸡蛋碰石头,普通公民,敢与“铁老大”叫板,不输才怪呢!与强势利益集团过招,郝劲松突然觉得自己像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而他骨子里还真有唐·吉诃德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4个月内,他三次将“铁老大”送上被告席,屡战屡败,愈挫愈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仅仅为索回5毛钱车票差价,便与铁道部较上劲,其投 人人力、精力、财力,早已超出多少个5毛钱了,也许从经济层面计算,他的行为得不偿失,甚至傻得可爱,但换个角度考量,此事虽说微不足道,却事关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
在郝劲松看来,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且以火车为首选出行工具的国度,火车票价属于“公共事业价格”,此类定价,需经必要的听证程序,让普天之下那些利益相关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事实上,每年春运车票涨价,铁道部都不顾民意反对,不宣而涨,大多数消费者,只能逆来顺受,成为“沉默大多数”。惟有郝劲松站出来,毅然为消费者代言,与铁道部死磕到底。
随后,郝劲松上书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直言春运涨价“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
作为国家机关,理应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倾听人民疾苦和呼声,如果搞垄断经营,就会导致民怨沸腾,这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该信在北京一家媒体发表后,反响强烈,郝劲松也倍感淋漓畅快,他认为这篇“檄文”,是自己写的最好的一篇作文:情真意切,仗义执言。
2007年1月10日,迫于舆论压力,铁道部发言人突然宣布,实行了14年的春运火车票涨价制度废除,今后不再涨价。又一个“不合理”,被郝劲松的韧性所终结。
“我的斗争性很强,我是属于攻击型的,阻力越大,我攻击的欲望越强烈!”
三
不平则鸣,郝劲松敢于碰硬,仗义执言,这正是大多数民众放弃的一种表达权。从此种意义上说,郝劲松与强大的垄断行业“潜规则”之间的角逐,是在践行着依法维权的精神要义。
他与国家发改委的博弈,简直是上演了一场幽默讽刺剧。
2008年1月,发改委将召开手机漫游费听证会。事先,郝劲松申请旁听,得到的答复是:“受会场条件限制,无法安排旁听。”郝劲松只得采取“迂回战术”打入听证会现场。
经多方打听,郝劲松得知,听证会将在河南大厦举行,他先入为主,提前住下。翌日,他扛着摄相机顺利进入会场。
当主持会议的发改委一位司长欲宣布发布会到此结束时,郝劲松“腾“地一下,跳上椅子,情绪激奋,大声发问:“对不起,我要提最后一个问题,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郝劲松,我报名时,你们说场地限制,不能安排我,但这个会场可以容纳200人,实际参会不到60人,我觉得你们国家发改委在撒谎,请给我一个合理解释!”
现场气氛像炸锅一般顿时活跃起来,记者纷纷将镜头转向椅子上的郝劲松。台上一位官员厉声质问郝劲松:“我们在开记者会,你不是记者,无权提问!”
郝劲松义正词严:“我是公民,也是记者,互联网就是我发布信息的平台,我现在要求一个解释。”
事后,郝劲松反省自己当天行为是有些过激,但他固执己见:“政府习惯当老大,它很少面对这种体制内的挑战,近距离地跳上椅子质问你,指控你撒谎,更是没有遇到过的。但是你必须学会面对。什么是民主?十三亿人,就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质疑,甚至是反对,你都得面对。”
有两个名人,对郝劲松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崔健。鲁迅的《铁屋中的呐喊》写道:大家都在铁屋里睡觉,有个人叫喊着把大家吵醒了,当被吵醒的人出不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要把大家吵醒呢。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把大家吵醒,而且必须在铁皮屋里打开一个口子,然后把这口子撕开,让大家看到光亮,有出去的希望,然后才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和你共同把口子撕大,大家才能出去。
郝劲松说:“我一直想改变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果不行动的话,我就很难受。”他说:“和鲁迅所处的时代不同,鲁迅是要改变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好的,我们的社会也是好的,我的行为目的,是要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有人认为他呕心沥血打造的“公益诉讼”模式,费力不讨好,树敌太多。他说:“小偷偷东西时,没人敢管,小偷自然很嚣张,偷了以后还要打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但是这些事有一天会落在你的头上的,今天落在他头上,明天就是你,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幸,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像美国波士顿那个犹太人纪念碑上神甫所说的那段话:起先,他们屠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又屠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也不说话;最后,他们提着屠刀冲我过来了,没有人再替我说话,大家都倒下去了。”
“如果你希望这个世界有所改变,你就要去做那个改变世界的人。”他一直将这段至理名言,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有了气别憋着,法律武器在手,不用白不用。”郝劲松说,“我想做公民的样本,我们需要的是普及公民意识,让中国人都成为站立的公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去改变,有人往前冲,并且打倒一些看上去貌似很强大的对手,其他人就会受到鼓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美好。”
2009年9月,郝劲松介入上海“钓鱼执法”案,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中,在这场捍卫法律与公民权利事件中,郝劲松无论与对方短兵相接,还是互相对峙,都表现得凛然不惧。由于郝劲松的法律援助,这个震惊全国的案件,终以“钓鱼执法”中受害者孙中界胜诉而告终。
郝劲松喜欢把自己比作一个受热的水分子——“社会中的每个人,就像是一个水分子,我们这些先受热的水分子,会迅速地把热量传播给其他的分子,希望最后所有分子都能活跃起来,这样法制社会才能实现。”
郝劲松,决不是—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时代的力量。
(责编 山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