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解决当前航海类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未能有效衔接、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当前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应采用“3+2”模式进行。“3+2”模式定位明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实训设备实现资源共享,是一种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较为行之有效的模式。
[关 键 词] 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8-02
一、引言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考试规则要求,可以在现代化船舶上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进行海船高级船员培养的基本构成模式是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等三个层次。
当前教育部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合理的衔接,本文首先研究了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所规定的海员强制性适任标准,下面将重点研究我国航海类中职与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指出了应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订了有利于提高航海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教学标准,利用提高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了其职别综合技能(支持级提高到操作级;值班机工提高到三管轮;值班水手提高到三副),希望能够解决当前航海类教育中职与高职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使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国航海运输业尽快实现转型,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使我国航海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价值
在中职航海教育当中存在着较多缺点,主要有下面这些:不能给自身准确定位,没有明确的分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较多重复,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具备针对性与实用性,中职航海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但很多学生基础不强,因此不能全部接受理论知识;不能全面开展技能训练,不具备充足的实训设备,不能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所以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达不到适任要求。因此,当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与航运对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做好人才培养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向着有利于经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因此,遵循这一观点航海类中高职专业教育可以进行教学改革,以此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发展。
(二)更好地满足国际标准的需要
受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启发,航海类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掌握船舶设备管理技能与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分析学生认知规律与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本模式可以达到航海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船员队伍。
(三)提高现有航海类院校教育效益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定向培养教育,利用本模式可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二者不发生重复教育,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四)有利于实现船员的终身学习
船员培养可以实现三个层次的有效衔接而提高自身技能,逐步形成船员自初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我国航运业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STCW新公约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有利于我国达到海员强国的目标。利用航海类专业“3+2”教育模式,可以使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船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创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教学定位方面
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中职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高职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保证中职毕业生可以完全承担支持级船员的工作,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具备操作级适任能力,中职毕业生可以顺利掌握实现向高职培养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中职教育还需重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要兼顾到中职学生不但可以上船工作,而且也可以进行高职能力提升。
(二)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方面
应从航海类专业岗位职业通用能力、海员基本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航海类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即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及岗位分析,确定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确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中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要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不但要求分别形成一定的系统而且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中职教学计划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定位,要保证二者间实现有效衔接,防止出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再有,制订中高职学生学分互认、证书通用的制度。
(四)教学组织方面
要大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度时要摆脱学历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全面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设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五)实践教学方面
要重视培养拥有不同能力的人才、利用各种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核、遵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策略,中职教育要以基础技能为主,如培养学生的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等;高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再设置中职教育培训过的项目,训练以三副、三管轮适任技能为主。以轮机专业为例进行研究,高职实训项目有下面这些:动力设备拆装、如何操作动力设备等。总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要做到明确分工,可以应用相同的实训设施,做到有效衔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轮机专业中高职培养在各自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明确了证书培养体系的不同。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国家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为标准,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主要内容有如何培训船员技能、如何完成测试工作、如何评估等。利用已经得到认可的船只、模拟器、实训设备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时掌握牢固的适任技能,轻松通过适任考试。
(六)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交流要形成制度,教师间的合作可以应用多种模式,航海类中高职教师要利用交流机制,如利用固定时间进行教研,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进行交流,完成科研课题等,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师做到合理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程设置方面
1.课程设置模块化。在“3+2”教育模式下依据公约与规则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分别建立航海技术模块、轮机工程技术模块、航海模拟器训练模块、货物积载与系固模块、无线电通信模块、电气电子与控制模块、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模块、轮机修理与维护模块,以此提高航海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并设置有关课程,保证设置的各个课程与特定的功能模块相一致。
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体系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应用课程分散与综合的做法,淘汰原来关于知识系统化与完整性的认识,重视将应用性与实用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任务分工明确。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进行前后分段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发生知识重复现象。将中高职课程利用中职教学学习,主要内容有基本安全、艇筏操作、消防、急救、水手工艺、金工工艺、电焊、柴油机的安装等,防止发生课程重复现象。
四、结语
总之,在培养中高职航海类人才时需要做好中职和高职之间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思想,做好中高职之间的有效教学分配和教学衔接,以更好地促进中高职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惠节,牛志斌.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思考[J].天津航海,2014(1).
[2]房晓丹,王昭翮.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2(1).
[关 键 词] 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8-02
一、引言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考试规则要求,可以在现代化船舶上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进行海船高级船员培养的基本构成模式是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等三个层次。
当前教育部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合理的衔接,本文首先研究了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所规定的海员强制性适任标准,下面将重点研究我国航海类中职与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指出了应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订了有利于提高航海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教学标准,利用提高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了其职别综合技能(支持级提高到操作级;值班机工提高到三管轮;值班水手提高到三副),希望能够解决当前航海类教育中职与高职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使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国航海运输业尽快实现转型,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使我国航海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价值
在中职航海教育当中存在着较多缺点,主要有下面这些:不能给自身准确定位,没有明确的分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较多重复,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具备针对性与实用性,中职航海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但很多学生基础不强,因此不能全部接受理论知识;不能全面开展技能训练,不具备充足的实训设备,不能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所以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达不到适任要求。因此,当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与航运对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做好人才培养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向着有利于经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因此,遵循这一观点航海类中高职专业教育可以进行教学改革,以此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发展。
(二)更好地满足国际标准的需要
受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启发,航海类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掌握船舶设备管理技能与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分析学生认知规律与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本模式可以达到航海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船员队伍。
(三)提高现有航海类院校教育效益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定向培养教育,利用本模式可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二者不发生重复教育,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四)有利于实现船员的终身学习
船员培养可以实现三个层次的有效衔接而提高自身技能,逐步形成船员自初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我国航运业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STCW新公约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有利于我国达到海员强国的目标。利用航海类专业“3+2”教育模式,可以使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船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创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教学定位方面
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中职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高职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保证中职毕业生可以完全承担支持级船员的工作,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具备操作级适任能力,中职毕业生可以顺利掌握实现向高职培养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中职教育还需重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要兼顾到中职学生不但可以上船工作,而且也可以进行高职能力提升。
(二)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方面
应从航海类专业岗位职业通用能力、海员基本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航海类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即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及岗位分析,确定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确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中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要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不但要求分别形成一定的系统而且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中职教学计划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定位,要保证二者间实现有效衔接,防止出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再有,制订中高职学生学分互认、证书通用的制度。
(四)教学组织方面
要大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度时要摆脱学历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全面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设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五)实践教学方面
要重视培养拥有不同能力的人才、利用各种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核、遵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策略,中职教育要以基础技能为主,如培养学生的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等;高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再设置中职教育培训过的项目,训练以三副、三管轮适任技能为主。以轮机专业为例进行研究,高职实训项目有下面这些:动力设备拆装、如何操作动力设备等。总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要做到明确分工,可以应用相同的实训设施,做到有效衔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轮机专业中高职培养在各自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明确了证书培养体系的不同。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国家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为标准,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主要内容有如何培训船员技能、如何完成测试工作、如何评估等。利用已经得到认可的船只、模拟器、实训设备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时掌握牢固的适任技能,轻松通过适任考试。
(六)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交流要形成制度,教师间的合作可以应用多种模式,航海类中高职教师要利用交流机制,如利用固定时间进行教研,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进行交流,完成科研课题等,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师做到合理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程设置方面
1.课程设置模块化。在“3+2”教育模式下依据公约与规则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分别建立航海技术模块、轮机工程技术模块、航海模拟器训练模块、货物积载与系固模块、无线电通信模块、电气电子与控制模块、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模块、轮机修理与维护模块,以此提高航海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并设置有关课程,保证设置的各个课程与特定的功能模块相一致。
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体系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应用课程分散与综合的做法,淘汰原来关于知识系统化与完整性的认识,重视将应用性与实用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任务分工明确。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进行前后分段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发生知识重复现象。将中高职课程利用中职教学学习,主要内容有基本安全、艇筏操作、消防、急救、水手工艺、金工工艺、电焊、柴油机的安装等,防止发生课程重复现象。
四、结语
总之,在培养中高职航海类人才时需要做好中职和高职之间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思想,做好中高职之间的有效教学分配和教学衔接,以更好地促进中高职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惠节,牛志斌.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思考[J].天津航海,2014(1).
[2]房晓丹,王昭翮.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