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1日,由陕西西北大学主办的“鬲与鬲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鬲与鬲文化》由鬲氏后人鬲向前和女儿鬲江慧著作完成,是一部有关“鬲”这个重要礼器的历史题材考古、研究的文史科学专著,被认为是“第一部对鬲与鬲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鬲与鬲文化》出版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评价说:“本书使鬲几乎湮灭的历史得以复活,使许多散乱的历史碎片得以复原,给人以知识性的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读完此书后说:“这是第一部对鬲与鬲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这不仅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而且使得此后研究该课题的继踵者,难以超越其所建立的研究体系。”
一位鬲氏后人的“天问”
2005年的一天,在首都博物馆的“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中,一件精巧的雕有七头牛角的青铜礼器,以其恢宏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一位慕名而来的特殊游客。
这件牛气冲天的镇馆之宝,就是大名鼎鼎的伯矩鬲——西周时期的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的。该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8厘米,自盖钮至足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首兽面纹。钮上两个相背牛首为圆雕,器盖与三足的五个牛首则为高浮雕牛角与浅浮雕牛面相结合,艺术构思之巧、铸造工艺之精,堪称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
望着这件稀世珍宝,这位游客激动不已。他是谁呢?为何如此专注和着迷? 他就是后来著作完成《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作者鬲向前。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里,姓氏文化堪称民族文化的源头。对此探究,鬲向前几近痴迷。
那么,作为一名鬲氏后人,“鬲”姓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进呢?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里,它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40多年前,当少年鬲向前歪着脑袋,托着腮帮,眨巴着迷惑的眼睛,求解自己为什么要姓这个生僻的“鬲”姓时,包括父亲和父亲的父亲,都无法解答。甚至有人说,这个“天然”的历史问题还需要问吗?
然而,少年鬲向前却不以为然。他固执地认定,这个稀奇古怪的“鬲”姓背后,必有其鲜为人知的秘密。他一定会、一定要让这个“千古之谜”大白于天下。
破解远古文明“天书”
鬲向前生于1953年,小时候,邮递员经常送来父亲的书信,一般都由他去取。邮递员起初不认识“鬲”字,后来知道后,经常问他:你们怎么姓这个姓,很少见,有啥说法没?
为此,鬲向前专门查阅了《百家姓》,里面没有记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标注“鬲”是多音字,姓氏和地名读“ge”,古炊具和器皿读“li”。看到这里,鬲向前又有了新的疑惑:“鬲”为什么有两个读音呢?二者有什么关系?青年时期,他去请教陕西古汉语研究的专家,得到的解释是:对鬲的读音记载最早的是《说文解字》里读“li”。可鬲向前却觉得这个解释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山东古代史上有条河叫鬲津河,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命的名,说明那时候就读“ge”了。向前还通读《中国通史》,知道了有鬲氏的传奇历史,也有了新的疑惑,自己的鬲姓和古代的有鬲氏以及古鬲国是何关系?
虽然那些年信息传递不发达,收集查阅资料也很困难,但鬲向前从不气馁,从来没有停止对“鬲”的探究。西安市内的图书馆、文史馆、档案馆,经常有他埋头查阅资料的身影。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次,正痴心研究中国古文化的鬲向前,在观看央视10频道《天工开物》时,被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戴吾三研究员讲述的鬲的制作、对中国古代饮食和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深深吸引。这个节目给了鬲向前新的启发。由一个器皿而引发了一个民族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不但让鬲向前对鬲文化研究的视角有了新的拓宽,也让他的研究信念更加坚定了。
说来也巧,这个时候,网上和一些刊物上对鬲的研究和报道也多了起来。鬲向前意识到对鬲的疑问不再是一个鬲姓后人的简单思考,而是要将鬲提升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来探究了。陕西韩城发现了古代芮国公的大墓,出土了青铜鬲,鬲向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专程去了考古队驻地,细致了解鬲的考古情况,并向考古队的同志请教。
国内对鬲的研究相对零散,在鬲身上赋予的鬲文化更是研究甚少。一位考古队专家似乎看出了鬲向前的心思,建议他扛起研究鬲与鬲文化的重担。
凭借深厚的古文化功底,鬲向前很快理出了研究鬲文化的提纲。遍访学者,勘察遗址,研究实物,收集文献,鬲向前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记和史料收集。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了一秋熟透的喜悦,2009年,鬲向前携手女儿鬲江慧用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专著——《鬲与鬲文化》终于问世了。
鬲氏“基因图谱”的前世今生
《鬲与鬲文化》是一部有关“鬲”这个器具的历史题材考古、研究的文史科学专著。该书以“鬲国”这个古老的部落方国为背景,以鬲和鬲文化的起源,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社会功能、地位以及消逝的过程为主轴,历史地、科学地作了具体、生动的论述,它更像一部鲜活的鬲氏长篇传记。
鬲,《辞海》解释为:古代炊器。陶制。圆口,三空心足。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表明,以鼎鬲为代表的陶器是中国远古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史学界称中华古文化为“鼎鬲文明”。
从《鬲与鬲文化》一书中我们知道,鬲从最早的人们日常生活用的陶制器皿,逐渐演化为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以及后来成为以制造鬲而获封爵立国。作者认为,鬲国是鬲氏所立之国,是因制鬲而发展起来的。鬲国的出现是中国最早国家形成的雏形,是忠孝相通的宗法制度和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根源。文中逐一列举了近几十年来考古出土的先周时期的陶鬲(陕西宝鸡斗鸡台,武功郑家坡出土)、雪山二期文化陶鬲(原始社会晚期至夏代,北京昌平雪山遗址出土),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带耳陶鬲(陕西临潼姜村遗址出土)等早期陶鬲的代表,论述了早期鬲的出现的历史背景。随着鬲的用途以及鬲文化的发展,鬲的种类也逐渐发生很大的变化。
到夏商周青铜器时代,鬲的地位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即从生活用具晋升为礼器。于是鬲与鼎、甑等一起成为“国之重器”。鬲的形状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出现四足、方形、附耳等种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发展、生活需要,在鬲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甗和甄两种器物。到汉代由于铁器时代的到来,釜出现了。于是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他体悟到的有关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独到见解。如作者认为鬲文化体现了古人对数字三的哲学理解。鬲都是三足的,发展到鼎,大多也是三足的,这就有了“三足鼎立”的成语。三人为众、三木成森、三金为鑫、三石成磊,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朴素的哲学思想。其次,作者认为鬲是人类熟练使用火和水之后产生的,鬲的发明和使用也体现了“师法自然”“顺法自然”“表现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三,作者认为鬲从泥胚发展到陶器、再到青铜器,从粗糙到精细,从一般的生活器物发展到雕有图案花纹文字的艺术品;从炊具而成为礼器,再从简单的图形演化成为汉字以及偏旁,它超越了纯粹自然的东西,上升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蕴含着观念、信念、信仰、道德、艺术等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在经济文化领域,作者认为鬲的可贵之处,就是一出现即为原始社会交易中的准商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鬲对当时的饮食文化、汉字的发展、铸造艺术、礼仪等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千古之谜成就一位专业学者
鬲向前经40年风雨洗礼,历时五载,六易其稿,终于以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见解,勾勒出了鬲氏以及鬲文化的基因图谱。
在父亲的熏陶下,金融学硕士生、鬲向前的女儿鬲江慧,也加入了鬲文化研究,与父亲一起完成了这部开山力作,被传为佳话。
《鬲与鬲文化》融科学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评价说:“鬲被称为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鬲文化研究有益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有益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40年的孜孜以求,终使鬲向前以“业余”的身份完成了“精专”的研究,并以此树立了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标度。
《鬲与鬲文化》由鬲氏后人鬲向前和女儿鬲江慧著作完成,是一部有关“鬲”这个重要礼器的历史题材考古、研究的文史科学专著,被认为是“第一部对鬲与鬲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鬲与鬲文化》出版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评价说:“本书使鬲几乎湮灭的历史得以复活,使许多散乱的历史碎片得以复原,给人以知识性的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读完此书后说:“这是第一部对鬲与鬲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这不仅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而且使得此后研究该课题的继踵者,难以超越其所建立的研究体系。”
一位鬲氏后人的“天问”
2005年的一天,在首都博物馆的“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中,一件精巧的雕有七头牛角的青铜礼器,以其恢宏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一位慕名而来的特殊游客。
这件牛气冲天的镇馆之宝,就是大名鼎鼎的伯矩鬲——西周时期的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的。该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8厘米,自盖钮至足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首兽面纹。钮上两个相背牛首为圆雕,器盖与三足的五个牛首则为高浮雕牛角与浅浮雕牛面相结合,艺术构思之巧、铸造工艺之精,堪称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
望着这件稀世珍宝,这位游客激动不已。他是谁呢?为何如此专注和着迷? 他就是后来著作完成《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作者鬲向前。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里,姓氏文化堪称民族文化的源头。对此探究,鬲向前几近痴迷。
那么,作为一名鬲氏后人,“鬲”姓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进呢?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里,它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40多年前,当少年鬲向前歪着脑袋,托着腮帮,眨巴着迷惑的眼睛,求解自己为什么要姓这个生僻的“鬲”姓时,包括父亲和父亲的父亲,都无法解答。甚至有人说,这个“天然”的历史问题还需要问吗?
然而,少年鬲向前却不以为然。他固执地认定,这个稀奇古怪的“鬲”姓背后,必有其鲜为人知的秘密。他一定会、一定要让这个“千古之谜”大白于天下。
破解远古文明“天书”
鬲向前生于1953年,小时候,邮递员经常送来父亲的书信,一般都由他去取。邮递员起初不认识“鬲”字,后来知道后,经常问他:你们怎么姓这个姓,很少见,有啥说法没?
为此,鬲向前专门查阅了《百家姓》,里面没有记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标注“鬲”是多音字,姓氏和地名读“ge”,古炊具和器皿读“li”。看到这里,鬲向前又有了新的疑惑:“鬲”为什么有两个读音呢?二者有什么关系?青年时期,他去请教陕西古汉语研究的专家,得到的解释是:对鬲的读音记载最早的是《说文解字》里读“li”。可鬲向前却觉得这个解释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山东古代史上有条河叫鬲津河,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命的名,说明那时候就读“ge”了。向前还通读《中国通史》,知道了有鬲氏的传奇历史,也有了新的疑惑,自己的鬲姓和古代的有鬲氏以及古鬲国是何关系?
虽然那些年信息传递不发达,收集查阅资料也很困难,但鬲向前从不气馁,从来没有停止对“鬲”的探究。西安市内的图书馆、文史馆、档案馆,经常有他埋头查阅资料的身影。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次,正痴心研究中国古文化的鬲向前,在观看央视10频道《天工开物》时,被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戴吾三研究员讲述的鬲的制作、对中国古代饮食和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深深吸引。这个节目给了鬲向前新的启发。由一个器皿而引发了一个民族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不但让鬲向前对鬲文化研究的视角有了新的拓宽,也让他的研究信念更加坚定了。
说来也巧,这个时候,网上和一些刊物上对鬲的研究和报道也多了起来。鬲向前意识到对鬲的疑问不再是一个鬲姓后人的简单思考,而是要将鬲提升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来探究了。陕西韩城发现了古代芮国公的大墓,出土了青铜鬲,鬲向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专程去了考古队驻地,细致了解鬲的考古情况,并向考古队的同志请教。
国内对鬲的研究相对零散,在鬲身上赋予的鬲文化更是研究甚少。一位考古队专家似乎看出了鬲向前的心思,建议他扛起研究鬲与鬲文化的重担。
凭借深厚的古文化功底,鬲向前很快理出了研究鬲文化的提纲。遍访学者,勘察遗址,研究实物,收集文献,鬲向前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记和史料收集。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了一秋熟透的喜悦,2009年,鬲向前携手女儿鬲江慧用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专著——《鬲与鬲文化》终于问世了。
鬲氏“基因图谱”的前世今生
《鬲与鬲文化》是一部有关“鬲”这个器具的历史题材考古、研究的文史科学专著。该书以“鬲国”这个古老的部落方国为背景,以鬲和鬲文化的起源,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社会功能、地位以及消逝的过程为主轴,历史地、科学地作了具体、生动的论述,它更像一部鲜活的鬲氏长篇传记。
鬲,《辞海》解释为:古代炊器。陶制。圆口,三空心足。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表明,以鼎鬲为代表的陶器是中国远古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史学界称中华古文化为“鼎鬲文明”。
从《鬲与鬲文化》一书中我们知道,鬲从最早的人们日常生活用的陶制器皿,逐渐演化为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以及后来成为以制造鬲而获封爵立国。作者认为,鬲国是鬲氏所立之国,是因制鬲而发展起来的。鬲国的出现是中国最早国家形成的雏形,是忠孝相通的宗法制度和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根源。文中逐一列举了近几十年来考古出土的先周时期的陶鬲(陕西宝鸡斗鸡台,武功郑家坡出土)、雪山二期文化陶鬲(原始社会晚期至夏代,北京昌平雪山遗址出土),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带耳陶鬲(陕西临潼姜村遗址出土)等早期陶鬲的代表,论述了早期鬲的出现的历史背景。随着鬲的用途以及鬲文化的发展,鬲的种类也逐渐发生很大的变化。
到夏商周青铜器时代,鬲的地位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即从生活用具晋升为礼器。于是鬲与鼎、甑等一起成为“国之重器”。鬲的形状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出现四足、方形、附耳等种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发展、生活需要,在鬲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甗和甄两种器物。到汉代由于铁器时代的到来,釜出现了。于是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他体悟到的有关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独到见解。如作者认为鬲文化体现了古人对数字三的哲学理解。鬲都是三足的,发展到鼎,大多也是三足的,这就有了“三足鼎立”的成语。三人为众、三木成森、三金为鑫、三石成磊,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朴素的哲学思想。其次,作者认为鬲是人类熟练使用火和水之后产生的,鬲的发明和使用也体现了“师法自然”“顺法自然”“表现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三,作者认为鬲从泥胚发展到陶器、再到青铜器,从粗糙到精细,从一般的生活器物发展到雕有图案花纹文字的艺术品;从炊具而成为礼器,再从简单的图形演化成为汉字以及偏旁,它超越了纯粹自然的东西,上升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蕴含着观念、信念、信仰、道德、艺术等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在经济文化领域,作者认为鬲的可贵之处,就是一出现即为原始社会交易中的准商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鬲对当时的饮食文化、汉字的发展、铸造艺术、礼仪等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千古之谜成就一位专业学者
鬲向前经40年风雨洗礼,历时五载,六易其稿,终于以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见解,勾勒出了鬲氏以及鬲文化的基因图谱。
在父亲的熏陶下,金融学硕士生、鬲向前的女儿鬲江慧,也加入了鬲文化研究,与父亲一起完成了这部开山力作,被传为佳话。
《鬲与鬲文化》融科学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评价说:“鬲被称为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鬲文化研究有益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有益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40年的孜孜以求,终使鬲向前以“业余”的身份完成了“精专”的研究,并以此树立了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