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十六大以来铁路改革成效显著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铁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在大规模铁路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既有线提速、客货运输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全路紧紧围绕促进运输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搏进取,积极推进铁路改革、管理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合资建路规模实现重大突破。铁道部先后与31个省市就加快铁路建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方及企业承诺权益性投资约4000亿元,已投资2000亿元,是自1987年全路组建第一家合资铁路公司至2002年这17年的10倍。新建项目普遍采取合资建路模式,截至2007年底,共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40个,是前17年的1.5倍多。在建合资铁路达到1.35万公里。
二是股改试点取得重大突破。从2004年起,按照“存量换增量”的股改试点思路,积极研究选择铁路部分优质资产改制上市。2006年大秦铁路公司和广深铁路公司首发A股上市,分别募集资金150亿元和103亿元。两支股票上市后,市场表现良好。铁路股改试点非常成功,促进了铁路主辅分离,保持了路网结构完整和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完善了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效益,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搭建了铁路滚动发展、持续发展的融资平台,而且迈出了建立中国铁路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一步。
2007年,铁道部指导太原局、广铁集团认真总结铁路上市公司的经验,按照依法规范的原则,指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同时,积极研究提出了扩大铁路股改试点项目的初步方案。铁龙公司在资本市场增发股票再融资7亿元,用市场化融资方式解决了沙鲅铁路支线改造的资金问题。
三是在扩大铁路建设债券等其他市场化融资渠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至2007年,发行铁路建设债券1130亿元,是以前发行铁路建设债券总额的7倍多,平均期限为10年以上,平均利率4%多,实现了铁路低成本的大额融资。积极推动保险及社保资金投资铁路建设,保险及社保资金投资京沪高速铁路260亿元。此外,还成功发行了短期融资券和其它债券,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铁路建设专项融资业务及信托计划、信托贷款等债务融资,实现融资额1800多亿元,开创了多样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二)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基本完成了非运输企业分离和社会职能移交。2003年以来,先后将中铁物资总公司、铁通公司、部属勘测设计院和38家铁路局属的甲级设计院、一级施工企业全部移交国资委管理;将铁路1116所中小学、幼儿园和208家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共平稳移交了40万人、剥离资产800多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辅业改制。各铁路局相继成立了辅业和多经资产管理中心,作为辅业和多经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在界定主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辅业重组改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各单位委托站段管理的多经企业比2003年减少了2808户,下降了77%。多经改制企业1295家,占企业总数的38.8%。铁路多经企业多、散、小、弱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三是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移交、领导干部住房管理规范化等项改革措施。2007年,各铁路局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移交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目前已有16个铁路局与18个省会级城市政府签订了移交协议。
(三)实现了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的重大创新
2005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所有43个铁路分局(公司),实行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体制。这是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体制性弊端,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提高了运输效率,强化了安全管理基础。同时,全路对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运输站段由2003年的1491个减少到2007年底的627个,减幅58%。站段管理跨度扩大,运输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各铁路局着力抓好直管站段体制和机制建设,协调督促各有关部门整章建制,建立健全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专业管理,完善安全监管,确保了新体制的平稳运行。
(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不断健全
从2005年开始,全路实行新的运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更清晰地界定了铁道部与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的经营权责。在考核力度上,加重财经违纪处罚,强化运输盈亏、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财经违纪的“一票否决”。在考核指标上,加强了运输效率、重点建设项目、节约用地和节能降耗等指标的考核,进一步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发展要求。在责任落实上,研究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问责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各铁路局和专业运输公司细化经营考核目标,层层传递经营责任,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全路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了运输效率和效益的持续增长。2003年~2007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日均装车、换算周转量、运输收入等实现大幅度增长,能耗指标逐年下降,2007年全国铁路单位综合能耗比2002年下降24%。
二、2008年铁路改革工作动态
2008年铁路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部、省合作建路,新建项目普遍采取合资建路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大力推进铁路股改上市,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满足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强铁路企业管理创新,依法规范合资公司经营管理;继续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基础性改革,不断推进铁路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2.完善深化主辅分离改革。
3.大力推进铁路经营管理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铁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在大规模铁路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既有线提速、客货运输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全路紧紧围绕促进运输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搏进取,积极推进铁路改革、管理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合资建路规模实现重大突破。铁道部先后与31个省市就加快铁路建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方及企业承诺权益性投资约4000亿元,已投资2000亿元,是自1987年全路组建第一家合资铁路公司至2002年这17年的10倍。新建项目普遍采取合资建路模式,截至2007年底,共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40个,是前17年的1.5倍多。在建合资铁路达到1.35万公里。
二是股改试点取得重大突破。从2004年起,按照“存量换增量”的股改试点思路,积极研究选择铁路部分优质资产改制上市。2006年大秦铁路公司和广深铁路公司首发A股上市,分别募集资金150亿元和103亿元。两支股票上市后,市场表现良好。铁路股改试点非常成功,促进了铁路主辅分离,保持了路网结构完整和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完善了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效益,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搭建了铁路滚动发展、持续发展的融资平台,而且迈出了建立中国铁路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一步。
2007年,铁道部指导太原局、广铁集团认真总结铁路上市公司的经验,按照依法规范的原则,指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同时,积极研究提出了扩大铁路股改试点项目的初步方案。铁龙公司在资本市场增发股票再融资7亿元,用市场化融资方式解决了沙鲅铁路支线改造的资金问题。
三是在扩大铁路建设债券等其他市场化融资渠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至2007年,发行铁路建设债券1130亿元,是以前发行铁路建设债券总额的7倍多,平均期限为10年以上,平均利率4%多,实现了铁路低成本的大额融资。积极推动保险及社保资金投资铁路建设,保险及社保资金投资京沪高速铁路260亿元。此外,还成功发行了短期融资券和其它债券,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铁路建设专项融资业务及信托计划、信托贷款等债务融资,实现融资额1800多亿元,开创了多样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二)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基本完成了非运输企业分离和社会职能移交。2003年以来,先后将中铁物资总公司、铁通公司、部属勘测设计院和38家铁路局属的甲级设计院、一级施工企业全部移交国资委管理;将铁路1116所中小学、幼儿园和208家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共平稳移交了40万人、剥离资产800多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辅业改制。各铁路局相继成立了辅业和多经资产管理中心,作为辅业和多经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在界定主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辅业重组改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各单位委托站段管理的多经企业比2003年减少了2808户,下降了77%。多经改制企业1295家,占企业总数的38.8%。铁路多经企业多、散、小、弱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三是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移交、领导干部住房管理规范化等项改革措施。2007年,各铁路局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移交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目前已有16个铁路局与18个省会级城市政府签订了移交协议。
(三)实现了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的重大创新
2005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所有43个铁路分局(公司),实行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体制。这是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体制性弊端,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提高了运输效率,强化了安全管理基础。同时,全路对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运输站段由2003年的1491个减少到2007年底的627个,减幅58%。站段管理跨度扩大,运输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各铁路局着力抓好直管站段体制和机制建设,协调督促各有关部门整章建制,建立健全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专业管理,完善安全监管,确保了新体制的平稳运行。
(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不断健全
从2005年开始,全路实行新的运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更清晰地界定了铁道部与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的经营权责。在考核力度上,加重财经违纪处罚,强化运输盈亏、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财经违纪的“一票否决”。在考核指标上,加强了运输效率、重点建设项目、节约用地和节能降耗等指标的考核,进一步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发展要求。在责任落实上,研究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问责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各铁路局和专业运输公司细化经营考核目标,层层传递经营责任,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全路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了运输效率和效益的持续增长。2003年~2007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日均装车、换算周转量、运输收入等实现大幅度增长,能耗指标逐年下降,2007年全国铁路单位综合能耗比2002年下降24%。
二、2008年铁路改革工作动态
2008年铁路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部、省合作建路,新建项目普遍采取合资建路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大力推进铁路股改上市,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满足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强铁路企业管理创新,依法规范合资公司经营管理;继续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基础性改革,不断推进铁路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2.完善深化主辅分离改革。
3.大力推进铁路经营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