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行“依法治国”意味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分别是对应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要求。一旦这四个方面有所缺失,必将导致问题产生。近年来,殡葬业出现了法律与现实的脱节,管理秩序混乱,乱埋、乱葬现象不断,封建迷信之风盛行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行政执法主动性的缺失。本文将从执法依据、执法主体及执法活动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墓;行政执法;主动性;对策
  我国公墓主要分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农村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销售。
  一、目前殡葬业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与现实脱节。2011年初,以河南周口为代表的一系列强制平坟事件在全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紧接着,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直接删去了《殡葬管理条例》第20条中“拒绝改正,可以强制执行”的内容。但是,这种看似直接有效的方式,却导致了另一个极端现象:耕地上的坟头层出不穷,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这种两极化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因为执法过程出现偏差,但根本在于法律的制定出现了问题。不难看出,《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十分被动,并且过于草率。在没有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制定出的法律与现实脱节较大,忽视人民的真实意愿,逆水而行,其结果不言而喻。
  (二)殡葬业行政垄断严重。我国殡葬业管理机制,实际上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殡葬管理处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在这种政企不分,监管缺失的管理模式下,政府的利益与殡葬业的消费水平有直接的利益挂钩,导致非法公墓,即俗称的“小产权墓”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催生出“坟爷”等腐败现象。
  (三)乱埋、乱葬现象层出不穷。不同于“小产权墓”片面地追寻经济利益,乱埋乱葬、“二次入棺”、“以罚代化”等现象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农民为了方便祭扫或是节省安葬费用,往往会将逝去的亲人安葬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这种做法导致耕地被占用,影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土地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四)封建迷信之风盛行。中国的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于攀比炫耀或是对鬼神的敬畏等心理,人们习惯将葬礼操办得更为盛大。在这种“熟人社会”,葬礼办得越热闹,就显得越孝顺,越有面子。如今执法人员“不管了”,也就愈发肆无忌惮。吹唢呐,烧纸钱,堆得高高的坟头,封建迷信之风愈加盛行。
  二、原因分析
  (一)殡葬立法位阶低且不系统。大部分学者认为,现行殡葬法规中,1997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效力是最高的,但也仅是行政法规,并且过于原则化。例如《殡葬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但是该如何取缔,条文并未明确规定。行政执法缺乏有力的“靠山”,整个执法程序就会显得被动不堪。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我国地方上最普遍的殡葬服务管理结构模式是,在民政部下平行设立社会事务处和殡葬管理处,殡葬管理处内部设殡仪馆。殡葬管理处享有监管职权,而其内部机构殡仪馆享有经营权。这就意味着殡葬管理处同时享有殡葬经营和管理职权,这种监管缺失的管理机制极易导致行政垄断。
  (三)配套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建设落后,往往会阻碍殡葬执法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据调查,目前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缓慢,有的县级市只有一处公益性公墓,根本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安葬需求。平坟容易,但平完坟往哪迁?城市的经营性公墓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没有那么多的积蓄,就只能选择将亲人安葬在自家承包的耕地上,形成一个个散坟。每个人都想自己的亲人能有一个良好的安葬环境,若在平坟之前,就先把配套设施做好,老百姓也就不会太过于排斥。
  (四)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当国家法规与传统习俗发生冲突,并试图改变习俗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改变一种已有的、普遍的行为模式,此时国家面对的将不是一两起违法犯罪,而是大规模的不断涌现的违法犯罪活动。法律没有力量使每一犯罪都受到惩罚。”[1]2012年平坟运动的失败结局,已经充分表明,简单地用法律法规全盘替代乡土风俗是不可行的。“习俗是万法之王”,想要在乡土情结深厚的农村地区推行新的殡葬理念,实施殡葬改革,一定要找到法律与习俗间的平衡点,而不是生硬地否定传统。
  三、提高殡葬执法主动性的对策
  (一)改进《殡葬管理条例》,制定《殡葬法》。依法治国的第一步就是有法可依,《殡葬法》的制定刻不容缓。现今的殡葬法规效力位阶较低且过于原则化,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因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而显得被动。建议立法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改革的同时,尊重人民的真实意愿。
  (二)健全殡葬监管体制。殡葬监管主要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监管主要是针对现今的殡葬管理结构,其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两个“分离”。一方面,殡葬管理处与殡仪馆要分离。殡仪馆的有些服务项目是有偿的,具有趋利性,政府只有从服务领域剥离,才能集中力量抓好殡葬业的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管。另一方面,将殡葬监管执法机构与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分离,即设置独立的殡葬执法大队。殡葬执法大队是对殡葬业进行监管、对违法殡葬行为进行处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中坚力量。第二,外部监管,就是提高公众参与度。当政府执行机关动力不足时,则需发动公众的力量使法治落到实处。
  (三)完善殡葬配套设施。为响应温家宝总理“严守18亿耕地红线”的号召,必须要解决农村地区的乱埋乱葬问题,实现散坟的集中安放。因此,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必须今早提上议程。加大对公益性公墓的财政投入,加快建设,确保农民有地可葬,并最终实现“一县一公墓”的建设目标。
  (四)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倡导文明殡葬。农村地区,法律与传统习俗的碰撞尤为激烈,在这种“熟人社会”,有声望的老人往往比法律更有威信。“如果能利用传统的渠道,再用政府的力量将其改进,似乎成功的机会会大一些。”[2]在这里,村规民约往往比法律能够更好地得到人们的理解和信任,也更易于推行。
  四、结语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公墓行政执法主动性的缺失,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执法主体不明确,后续的配套设施不到位,或是监管不力,而是没有形成一种能铭刻在老百姓内心深处的良法。当文明殡葬成为一种习惯,还需要执法吗?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部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殡葬法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实事求是分析各地的客观情况,了解民众所需。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法才会顺应民意,才会铭刻在公民内心,成为新的风序良俗。(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俊英:《农村殡葬改革的法社会学思考》[J],学习论坛,2009(25)。
  [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极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P27。
  [3]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34-38.
  [4]李燕喜.完善我国殡葬制度改革之研究[D].湖南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不管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还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多是一个核心的议题。利率市场化对宏观决策和微观主体多是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防范更是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大自生改革创新力度积极面对才能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银行影响 对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
本文创立了一个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新体系.方法是:按照题解和四角法,确定律诗首联出句的公式数码;根据律诗首句押韵与否以及律诗相对、相黏和相间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律诗的
无论是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收缩压低于90mmHg(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mmHg,就是低血压,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慢性低血压的发病率约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一般可分为三类:  体质性低血压常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出现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体位性低血压指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发生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送检标本来源.结
高职艺术教育设计是在原有中专教育基础上进行院校合并后产生的新事物,其教学形态还处在探索过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走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理论
在2012刑事诉讼法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后,许多学者开始转向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简单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确立之后的效果以及实践中的
付新利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疾病.笔者跟随老师临床,收获颇多,现将老师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然而近几年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茎腐病发生趋势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为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农民损失
对父母祖先的祭祀并不随着埋葬和守制的完成而结束,扫墓便是丧葬礼仪活动的延续.从元杂剧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祖扫墓主要是为了追念祖先以尽岁时之敬,同时随着冰消雪化春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