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建构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它改变了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而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从学习目标还是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过程都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发展性评价是这样要求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它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所主张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能通过课本和教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所蕴涵的发展性评价要素,无论是在出发点上还是在作用上都越来越有所显露,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看发展性评价的实质
新课改呼唤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它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于是发展性评价应运而生。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的主要对象放在学生身上,实现五大转变:从过去注重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然而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表现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上。中学语文以它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适合应用发展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语言较高水平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熏染等方面。这种发展具有广延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如获得悲天悯人之心、友爱感恩之情、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等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和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也是十分契合的。因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也就是说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并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可见,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蕴含着发展性评价要素,体现了发展性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要求。据上海某中学介绍,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们学校一个特别的课题小组曾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由七个语文学习成绩不好的男同学组成(其中最“好”的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在年级排300名,最“差”的是一名留级生)。出乎人们意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成为全校71个课题组中唯一被选中向全市专家现场展示的优秀课题。7个“孬”学生在台上介绍自己研究性成果时的自信和风采,令在场学生、教师和家长感慨万千,使大家对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有了重新认识。而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让学生们逐渐形成在语文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了他们获取语文知识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更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从这方面看,它无疑是最能切合发展性评价的实质的。
二、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看,它属于一种实作性评价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纸介式”评价,一张卷、一份登记表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而发展性评价主张要有“实作性”。实作性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过程和作品是评价的重点,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在评价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作品则是各种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种评价必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也提供了培养学习兴趣的客观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本,而且通过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形成研究成果(即作品)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素养。这就决定了对学生学业的评定不是试卷成绩这个单一标准,而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一般不采用定量的分数形式,而是采用评语式的定性评价形式,或口头或书面对参与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作出评价,评价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的程度、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其他成员合作的态度等等。这种评价通过有目的地搜集学生作品,用这些作品来呈现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除了学生作品之外,卷宗还可容纳经师生共同讨论决定的作品集的内容、作品挑选的指导说明书、作品判断的要点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调查表、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红楼梦》的资料、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性成果档案、学生自我评价档案、阶段性成果、研究性过程中的困惑、相互的交流和评价等整理到一起装订成集展示出来。另外还可选择与特定实作评价相关的方式,注重参与评价者多元性,如小论文答辩,主持答辩的人员可以聘请专家,可以是班级成立的一个审核小组等等,全班同学观摩,评价者则由多方组成;又如汇报演出,有时是排演的课本剧,有时是小组成员根据研究内容自创的舞台剧或小品,全班或全年级同学观摩,评价者仍由多方面组成。如此取得多方人员的共同评价,大大刺激和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更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看,它属于一种过程性评价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进行能力构建的过程。读写能力对学生来说只是技能性的,光懂得道理和知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从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还是从学生成才的规律看,或者是从教育的评价功能看,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性的课程。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就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学生在该次研究中未取得成果,也不能抹煞该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了研究,进行了协作探讨,也体现了其生命的活力,这也恰恰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就要考虑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价机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可以通过建立档案实现。操作中显示,“档案袋”的建立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这是一种收集学生研究性作品、以学生现实表现为判定质量的评价方法。“档案袋”策略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注学生研究行为的持续性发展,侧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淡化量化评价,这是一种质性评价,以此作为学生现实表现评价的依据,更能体现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特点。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评价制度的改革,但它只是评价中的一种类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分带有主观性:可能是即兴的、随意的、无原则的;信度较低:可能会与学生的发展相对脱节,评估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等等。而且如果高考这个指挥棒不变革的话,发展性评价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等功能,怎样找到简单可行又有较好促进作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有待于我们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发展性评价是这样要求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它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所主张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能通过课本和教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所蕴涵的发展性评价要素,无论是在出发点上还是在作用上都越来越有所显露,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看发展性评价的实质
新课改呼唤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它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于是发展性评价应运而生。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的主要对象放在学生身上,实现五大转变:从过去注重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然而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表现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上。中学语文以它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适合应用发展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语言较高水平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熏染等方面。这种发展具有广延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如获得悲天悯人之心、友爱感恩之情、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等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和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也是十分契合的。因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也就是说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并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可见,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蕴含着发展性评价要素,体现了发展性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要求。据上海某中学介绍,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们学校一个特别的课题小组曾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由七个语文学习成绩不好的男同学组成(其中最“好”的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在年级排300名,最“差”的是一名留级生)。出乎人们意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成为全校71个课题组中唯一被选中向全市专家现场展示的优秀课题。7个“孬”学生在台上介绍自己研究性成果时的自信和风采,令在场学生、教师和家长感慨万千,使大家对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有了重新认识。而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让学生们逐渐形成在语文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了他们获取语文知识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更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从这方面看,它无疑是最能切合发展性评价的实质的。
二、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看,它属于一种实作性评价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纸介式”评价,一张卷、一份登记表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而发展性评价主张要有“实作性”。实作性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过程和作品是评价的重点,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在评价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作品则是各种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种评价必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也提供了培养学习兴趣的客观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本,而且通过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形成研究成果(即作品)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素养。这就决定了对学生学业的评定不是试卷成绩这个单一标准,而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一般不采用定量的分数形式,而是采用评语式的定性评价形式,或口头或书面对参与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作出评价,评价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的程度、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其他成员合作的态度等等。这种评价通过有目的地搜集学生作品,用这些作品来呈现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除了学生作品之外,卷宗还可容纳经师生共同讨论决定的作品集的内容、作品挑选的指导说明书、作品判断的要点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调查表、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红楼梦》的资料、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性成果档案、学生自我评价档案、阶段性成果、研究性过程中的困惑、相互的交流和评价等整理到一起装订成集展示出来。另外还可选择与特定实作评价相关的方式,注重参与评价者多元性,如小论文答辩,主持答辩的人员可以聘请专家,可以是班级成立的一个审核小组等等,全班同学观摩,评价者则由多方组成;又如汇报演出,有时是排演的课本剧,有时是小组成员根据研究内容自创的舞台剧或小品,全班或全年级同学观摩,评价者仍由多方面组成。如此取得多方人员的共同评价,大大刺激和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更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看,它属于一种过程性评价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进行能力构建的过程。读写能力对学生来说只是技能性的,光懂得道理和知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从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还是从学生成才的规律看,或者是从教育的评价功能看,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性的课程。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就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学生在该次研究中未取得成果,也不能抹煞该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了研究,进行了协作探讨,也体现了其生命的活力,这也恰恰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就要考虑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价机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可以通过建立档案实现。操作中显示,“档案袋”的建立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这是一种收集学生研究性作品、以学生现实表现为判定质量的评价方法。“档案袋”策略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注学生研究行为的持续性发展,侧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淡化量化评价,这是一种质性评价,以此作为学生现实表现评价的依据,更能体现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特点。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评价制度的改革,但它只是评价中的一种类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分带有主观性:可能是即兴的、随意的、无原则的;信度较低:可能会与学生的发展相对脱节,评估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等等。而且如果高考这个指挥棒不变革的话,发展性评价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等功能,怎样找到简单可行又有较好促进作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有待于我们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