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修复清代名桥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年前,常宁洲从工作多年的文物系统退休,回到了西安市郊的西湖村安度晚年。
  西湖村位于长安区子午峪口,常宁洲在这里出生、长大。然而,当他退休后首次走到村外的子午峪口头道桥时,被眼前的破败景象震惊了。作为一个资深文物工作者,他深知这座清代名桥所承载的历史。常宁洲家乡所在的子午峪口,是古代著名的子午道入口。子午道又称子午栈道,汉唐时期,子午栈道是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西南其他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唐朝诗人岑参有诗云:“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诗中所说的“栈道”,就是子午栈道。
  常宁洲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使破败的头道桥恢复原貌,让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百年名桥重获新生。他依据历史资料,绘制出了头道桥的修缮草图,还向专家请教,和周围村庄一些对建桥有经验的村民论证修改,终于在1995年6月确定了修复古桥的方案。
  有了图纸,常宁洲开始四处筹备修桥用的石料。头道桥是座双层拱形石桥,修复石桥需要大量的方形石料。经过反复计算,常宁洲确定,修复这座石桥至少需要1600块方形石料。这么多的石料去哪儿弄呢?
  为了解决方形石料这一问题,常宁洲遍访周边山里的建筑材料厂。这些厂子大都提供砂石等原料,而那些方形石料需要人工执铁钎、抡大锤雕琢,现在民间几乎已经找不到这样的石匠。
  1996年春节期间,常宁洲去二十多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做客,赫然发现,亲戚家院门的门槛就是一块一米多长的方形石料,正是他修复古桥所需要的那种规格。
  亲戚说,这种方形石料很早之前农村人用它来做门墩,要找这么多方形的石料可得费大功夫啊!
  常宁洲说服亲戚把那块石门槛拆下来给他,第二天一早,他就雇了一位有车的村民载着他走家串户收购石头门墩。
  十多年过去了,常宁洲走遍周边的市县,又把收购范围扩展到渭南等地。每次外出收购石门墩,常宁洲都要经历两三天甚至一周。为了节省经费,他有时还住宿在当地村民家里。历经近二十年奔波,自费10万元,常宁洲终于收齐了修桥要用的1600块方形石料。乡亲们被他的痴心感动了,都称常宁洲是“当代愚公”。
  2014年春节过后,常宁洲已经83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越发感觉到修桥的紧迫性。然而,修桥是个浩大的工程,仅靠他豁出一條老命,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目的的。他奔走于区里、街道之间,向有关部门提出修缮头道桥的建议。2014年10月,常宁洲的建议得到了街道办的大力支持。街道办决定修复头道桥,并请常宁洲负责材料和施工。
  2015年5月3日,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过,常宁洲期盼、筹划了二十多年的头道桥修复工程终于开工了。从此,常宁洲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督导和检查施工进度。五个多月后,子午峪口被损毁的头道桥,终于以典型的中国古式双层石拱桥模样重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来参观这座百年名桥的游客都络绎不绝,常宁洲非常开心。他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保留和传承下去,为社会发一点光和热,这是无比自豪和幸福的事情。
其他文献
1970年,我被调到公社写材料。一天,我陪同党委书记张志柏下村检查秋种进度和质量。  下午,我们到山上,社员们正在刨地、耕地。见了我们,谈不上热情,也说不上冷淡。“同志,检查来啦?这样干行吧?”像是领工的只说了这么一句。打过招呼,又接着干自己的了。社员们刨的刨、耕的耕,不再跟我们说话。我觉得,我们同社员中间好像隔着一层膜。我们觉得有点尴尬,张书记看看我:“有镢,咱们也刨吧。”说着顺手递给我一把镢:
意志消沉  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多农民。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农民,因为我对种地总也提不起兴趣。我成天想的是,怎样脱离家乡那块黄土地,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我不敢奢望一定到城市里去,心想只要挪挪窝儿就可以。  若是我从来没有外出过,走出去的心情不会那么急切。在1966年秋冬红卫兵大串联期间,当年15岁的我,先后到了北京、武汉、长沙、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湘潭过了元旦,在上海过了春节
1946年秋,我所在的部队从武汉转去洛阳。列车在郑州火车站停了下来,据说要在这里停好长时间。我见对面铁轨上停着一辆铁皮车,车上好像也是当兵的,便走了过去,想问问他们是何部队,准备开拔到哪里。  等我走近把头探进车门,听见里面一片叽里呱啦的声音,才明白这些是日本人。我习惯性地退了一步,掏出枪来。里面一个日本人忙用中国话跟我解释,原来他们是日本投降后主动放下武器的日本兵,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将他们遣送回国
一日上午,监门的小窗门突然打开,露出警察的半个脸孔,问监房里有谁能画画。坐在我对面的周声振老头立即抢着回答:“有!沈博爱这里画了一列火车。”于是那列在草纸上飞驰的火车就从小窗口飞驰而出。那警察把火车带走,“啪”,关上了小窗门。  第二天上午监门打开了,警察叫我出监。口气不凶,凭感觉不会是惹出祸来。来到一个亭子里,一个叫什么班长的,把桌上的一张大纸摊开后对我说:现在要画一个评比竞赛栏,左边竖格写评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有了病,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诊治,而是想方設法寻找一些偏方去治疗。这样的做法并非讳疾忌医,而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在那个年代,有些偏方的确经济又实用,所谓“偏方治大病”,有时的确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胶东地区,当时有一种常见病,俗称“鬼疹疙瘩”,学名荨麻疹。这是一种以风团表现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疾病发作时甚痒,每日可发作一至数次,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家的一些邻居得
1977年,我24岁,已经在一家水泥厂当了七年的工人,可是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同样激动得彻夜难眠。上大学是人生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可惜在这之前,我们这批意气风发、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年轻人却被无情地阻挡了。  可以说,在恢复高考前,我们的命运和前途,从来就不由自己掌握。恢复高考是我们的命运和前途由自己摆布的第一次机会,我的激动可想而知。但激动过后,我又不得不理智清醒地看到,高考如同一座高峰橫亘
前不久,父母回了一趟乡下老家。临行前,我让他们帮我找找我读书时的日记本。  读书期间,我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很多中医古籍,并在日记本上摘录了很多简易可行的偏方。  父母问我,怎么突然想起那些三十多年都没有动过的东西?我告诉他们,妻子所在的敬老院有老人得了疥疮,去医院看了几次都不见好,我记得读书时在日记本上记过一个治疗疥疮的小偏方,想找到日记本,配些药给老人试试看。  几天后,父母回县城时,
“向你报告,老大,我回来了。”手机里传来华基的声音。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好啊,我正惦记着给你过八十大寿呢!”  华基是谁?我的同窗挚友兼同乡,他是结束了候鸟生活,逗留北京后返回长春的。华基为什么称我为“老大”呢?说来有一段故事。  解放初,我们响应支边号召来长春,虽有满腔热血,但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免不了孤独寂寞。好在身边有这些同窗,共同的乡音,共同的境遇,自然就亲上加亲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要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走比赛,看谁走得更远、更持久。人活百岁,起码说明你生命的续航能力强于他人,仅就这一点看,就已经意义非凡了。  2008年,我采访过一位百岁老爷子,他生于1908年,是大清王朝的子民。那时辛亥革命还没发生,皇上还在龙椅上坐着学说话呢,他得跟着大家山呼万岁。如果他寿命只有10年,1918年就走了,能看到或听到什么呢?只能看到武昌起义、民国成立、袁世凯当了皇帝又
前不久,有人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向社会宣布自己退休的消息,预祝自己精彩人生重新开始。接待的业务员说,他开了退休登广告的先河。  以往,每逢员工退休,单位都有一个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欢送回家的仪式,在其人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欢送仪式渐渐消失了,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最后自己冷冷清清地回家。  有一家充满温情的单位,为退休员工订一辆龙形花车,雇一个锣鼓队,一路敲锣打鼓,先送员工去“一大”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