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拒绝伪主体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引进北欧母语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批判教师一言堂,推行多元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想象,尊重学生独特体悟,一时举国兴奋莫名,以为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金钥匙,多年语文教学效果不彰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当时新帜高标,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莫不望风景从。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容器的积习,教师话语霸权威风扫地以尽。学生主体性写进了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取得行政法规的地位。课堂上,主要由学生自主(包括合作)探究,教师满堂灌成为禁忌。语文教学气象一新,取得的成效堪称空前,成绩不可低估,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问题不断暴露。温儒敏教授对北大中文系新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语文课有兴趣者寥寥无几。在全国范围内,“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反应仍然不绝于耳。
  文本解读方面的情势比较严峻,在学生天马行空的“体悟”面前,教师讲授失去了合法性,学生观点即使错误甚至荒谬,教师也不加以纠正。武汉特级教师洪镇涛举过例子,讲完了《皇帝的新装》,教师问应该向谁学习,一部分学生说应该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敢讲真话;一部分学生说应该向骗子学习,因为骗子骗了国王和大臣,是为“义”骗。在《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提出,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大山挡在家门前,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移山破坏生态环境。对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则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此等父爱不足为训。按照多元解读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没有批评的权利。有时,学生信口雌黄,教师囿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给予廉价的表扬。至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如《再别康桥》,教师普遍反映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独特的体悟。[1]
  在教师完全失语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是真正被调动起来了,还是被遮蔽了,甚至被歪曲了?从真语文的观念看,这样的主体性是真主体性,还是伪主体性?值得我们深思。
  主体性作为一种哲学话语,旨在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阅读主体性的真谛,乃是不受潜在成规约束的、对文本深层独特的发现,绝不是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2]由于这个基本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澄明,近年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这种混乱近来还有披上理论外衣的趋势。为了细致深入地揭示这种趋势的严峻性,笔者试以目前颇受重视的个案进行剖析。
  《读者·原创版》2013年12月号刊载“心路独舞”的《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美国孩子对此故事质疑颇为纷纭:1.孔融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给孔融家送一样大小的梨子?2.孔融的父亲为什么叫孔融分梨?他分不公平怎么办?3.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想吃让谁拿不是更好吗?4.孔融这样分梨,剥夺了兄弟们选择的机会,可能是想吃的分到了小的,而不想吃的却分到了大的。5.孔融的目的是公平,但却不公平。6.孔融在逻辑上自相矛盾,他年龄小,拿最小的,但还有一个比他更小的弟弟,却没有拿到最小的。7.孔融表现谦让,剥夺了兄弟谦让的权利。8.孔融不诚实,他很可能是自己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9.孔融的父亲不负责任,让一个孩子去做这样的事,而且不民主。
  作者表示困惑: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推崇特权、践踏平等和虚情假意的典型,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此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先是《教师博览》2014年3月号转载,同年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刊出《中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以〈孔融让梨〉的解读为例》,作者将青岛大学宫振胜和卢文丽在曲阜、湖北小学与初中以此题材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当年7月全国“批判性思维教育”讨论会上公布:中国学生几乎一致认为,孔融很谦让,不自私。作者的结论是:“美国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他们自觉地质疑孔融的行为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原则,质疑孔融父亲的行为,甚至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质疑故事作者的立意及其价值偏好。”[3]也就是说,他们强大的主体性与中国学生形成反差。
  问题在于,中国学生尊重文本,从中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无疑是符合文本内涵的。[4]美国学生则背离了文本的核心内涵,脱离文本的质疑本身就经不起质疑:孔融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给他家送一样大小的梨子?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当时根本不可能提供当代美国超级市场那样同样大小的梨子;就算送来的梨子是同样大小的,按美国学生的逻辑,同样可以质疑,为什么要送一样大小的梨子?至于父亲为什么叫孔融分梨,问得更幼稚:可能是有意考察他的品行,可能是随意的,不料孔融有如此意外的表现。不管哪一种,都与文本的主旨无关。至于分梨不如谁想吃就拿,问题也不能成立,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隐含着梨子很充足,谁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文章前提是梨子有限,如果不分,大小不一,可能引起纷争。说孔融剥夺了兄弟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更是弱智,愿意吃小梨却分到了大梨,完全可以和分到小梨的交换。说孔融自相矛盾,比他更小的兄弟却没有拿到最小的,这种矛盾是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同,强化了他对小兄弟的谦让。说孔融这样谦让,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权利,其潜在的前提是,每个兄弟都像孔融一样谦让,则是对孩子人性自发性的肆意强加。说孔融不诚实,自己不想吃大梨,伪装主动拿小梨,在逻辑上是或然性极低的猜测,不能成为推理的前提,在伦理上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美国学生的质疑,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脱离了文本,置情节逻辑于不顾;第二,脱离了文本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语境,为当代美国生活经验所局限;第三,质疑的前提莫须有,几近无理取闹;第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起码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导向文本深层,而不能满足于感性的、无序的、随意性的游戏,甚至是恶搞。此课例的背后明显带有西方解构主义反本质、去深度、废真理的性质。作为文化哲学,解构主义以绝对的普遍性为特点,因而其解构的对象不仅是文本,而且包括作者和读者主体性。解构主义,无所谓真假、是非,颠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价值是必然的。然而,此等虚无主义与我国实践乃检验真理的立国之本背道而驰,真语文恰恰是要唤起学生主体自觉,以辨真假,明是非。   美国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看似机智,实质都是伪问题,这些学生的主体,也不能不是伪主体。
  本来,美国的母语教育在全世界就没有什么优势。1992年笔者在美国听老布什总统演说,他深为美国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落伍感到忧虑,希望到下个世纪“我们的孩子”(our kids)能够赶到世界前列。21世纪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在欧盟主导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测试阅读(和计算能力),占据前列的最初是北欧,后来则是中国上海和北欧、日本、韩国等国家,美国中学生总是排到二十名以后。在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阅读平均496分,上海学生平均570分,而美国学生则为498分,低于上海学生72分。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兰迪·温加腾在一份声明中说:“可悲的是,美国忽视了表现出色的国家的经验。”[5]人家明明是在检讨自己对“出色的国家的经验”(中国、北欧和东亚)的忽视,而我们却妄自菲薄。这从心理上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自轻自贱,从哲学上来说是缺乏民族文化主体性自觉。
  当然,就美国而言,在特殊地区,他们也确有不在少数的杰出教师善于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具体分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有位教师讲读《灰姑娘》,学生认为后妈是坏人,持厌恶态度。这显然是学生出于自发共识,并不意味着独立思考,主体性处于潜在状态。要有独立的主体性思考,就得具体分析,提不出问题就无法唤醒主体。这位教师提出:如果你是后妈,会阻挠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吗?孩子的主体表层被触动了。有孩子诚实地承认自己也会阻止。教师继之以因果分析,提出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当上王后。这就把矛盾推到学生面前,动摇了学生原生的共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主体性。这位教师不像我们一些教师那样不敢对学生进行教导,而是具体分析后妈的坏中有好:后妈看来是坏人,但她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能同样爱别人的孩子,因而,不能绝对说是坏人。接下去教师提出,后妈把辛黛瑞拉锁起来,为什么她还是去参加了舞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学生很快回答:有仙女帮助。这样的问答似乎多余,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为了从相反方面提问题:如果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是就会放弃参加舞会了?学生做了否定的回答以后,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反面:如果因后妈阻挠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说:不会!这就把学生的主体性在进一步的反思中推向更深层次:是谁决定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学生说:她自己。学生主体被教师从感性推向理性的临界点上,后妈的阻挠只是外部条件,关键是她自己,这是内因。教师因势利导系统性地推向新层次: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的爱,后妈也不爱她,这并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因为她非常爱自己,她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到这里,教师超越文本的具体人物的命运,将之普遍化概括为:如果你们觉得没有人爱,或者有一个不爱你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学生说:要爱自己!教师总结,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这里所讲的已经超越了灰姑娘的故事,而是人生哲理了。到达这个高度,学生的主体性不但被激活,而且得以升华。
  这位教师对文本层层深化的分析都在触动、深化学生主体的原生感受,第一个层次是,后妈并不绝对是坏人;第二个层次是,光有仙女等帮助的客观条件,她若不去舞会,还是不能成功;第三个层次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她自己在任何逆境下都要去舞会;第四个层次是最重要的,即一切外在的逆境微不足道,成功的关键在于顽强地爱自己;第五个层次是,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够阻挡她走向胜利;第六个层次是,越处于逆境,越要爱自己,坚持自己的追求。这个结论相当深刻,显然带着美国式的成功哲学的特点。然而,这位教师的杰出在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实现货真价实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陷入深思,(过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直到这个时候,教师才难得地在表扬学生时,把遥远的童话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天哪,你们太棒了!连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此时,学生自发的、无序的感性主体性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颠覆了六次,提升到了第七个层次,这个层次才堪称自觉的理性主体性,这才是美国式的批判性思维精粹。自发的主体性获得了自觉的活力,这正是教师主导性的胜利。这位教师并未一味放任学生自我体悟、合作探究,而是凭着自己的学养,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主导学生的思维。这种主导的魄力来自教师对文本深邃的理解,柳暗花明的分析能力,循循善诱的方法,以及对经典文本疏漏的洞察。
  相比起来,那个讲孔融让梨故事的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自发主体的漫游,实在暴露出其专业主体的贫弱、阙如,甚至可以说是零主体。
  把美国教师的失误当作成功,且由大学教师将之披上“理论化”的外衣,还拿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去展示,居然没有引起质疑,这种低级失误并非偶然。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时,如此这般的荒谬有其普遍性根源。第一,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教师霸权到学生霸权。第二,对主体性哲学范畴缺乏清醒的具体分析。学有学的主体性,教有教的主体性,这本该是常识。第三,对主体性的局限缺乏批判,主体性乃是一种启蒙主义哲学,故当代哲学前沿已经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这叫作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第四,对平等对话的内涵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话的前提乃是双方均具主体性,回避、抹杀教师主体性,导致教师主体性缺失,甚至变成零主体,教师就不能不成为学生的尾巴,学生主体性也就不能不落空。第五,学生的主体性是自发的、感性的、潜在的,教师的主体性则是自觉的、理性的、专业的、自觉的,从学养的意义上说,二者并不平等。第六,对于平等必须具体分析。平等对话是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专业修养的平等。第七,教师主体的任务乃是以自觉主体性主导对话,把学生自发的、潜在的、感性的主体提高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   美国《灰姑娘》教学中师生对话,双方人格是平等的,可教师一直处在主导地位,驾驭着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美国教师虽然在实践中达到了这样的水准,但在理论上没有做出原创的概括。倒是中国的钱梦龙先生早在基础教育改革以前即1981年就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6],这不但为实践所证明,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传统在新时代的新概括。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不到学生百思不解时不去开导他,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困而知之”。首先,诱导学生“愤”“悱”“困”的不是学生自己,而是教师;其次,“启”“发”“知”的主体也是教师;最后,“启”“发”只是告知学生一面,目的是把学生的主体调动起来,让他们拓展向其他三面。这种比西方要深厚、悠久的传统理念,被钱梦龙先生原创性地概括出来,本该得到器重,可在基础教育改革发轫之时,被迷信学生片面主体性的人视为“反对基础教育改革”,故在初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但讳言教师主导,而且连教师主体也刻意“回避”。然而实践粉碎了洋教条,仅仅十多年以后,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一起写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历史已经把教师主导的任务明确放在了我们面前,故真语文提出,落实学生主体,只有排除伪主体,才能提升真主体。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任务,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和弱智的满堂问并不能掩盖教师贫乏主体的尴尬。有出息的同人,只有在主体的深度、高度上,以毕生的精力积累学养,才能驾驭学生自发、无序的思维向自觉的高度提升。这就意味着,在文本的学术资源上,在哲学修养上,在对话时口语、书面语和古代汉语的运用上,在雄辩和幽默感的把握上,以毕生的精力不懈攀登。
  参考文献
  [1]关于《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背影》的解读,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便详论,请参阅福建教育出版社《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有关文章。《再别康桥》的解读,请参阅语文出版社《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有关文章。
  [2]主体性来源于德国康德启蒙哲学,1981年由李泽厚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揭橥,1985年由刘再复作文学范畴的阐释。此处不赘。
  [3]刘桂萍.中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以《孔融让梨》的解读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4(12).
  [4]当然,《孔融让梨》也是可以批判分析的,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便展开。请参阅张永刚.“孔融让梨”政治生态观念的嬗变[J].兰台世界:下旬,2014(10);钱文忠.孔融让梨,该让不该让?[J].中外童话画刊,2015(2).
  [5]《参考消息》,2013年12月5日第8版。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2013年12月3日报道,在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相对于其他65个国家和地区而言,美国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的得分只处于平均水平,甚至更低”,“中国上海地区的学生仍然是得分最高的”。
  [6]钱梦龙.顿悟[A].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3.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
《论语》以词约义丰著称。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课选入若干章,配有注释和详细的译文。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又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文简”而“意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因此,孔子和弟子一番对话的用意是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我们要力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师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升。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2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本来想模仿哈姆雷特的句式,说“这是一个问题”。后来一想,状元们已经“用脚投票”,作出了明确选择,所以加一个问号。  我对高考“状元”的品质一直是有质疑的,但必须承认,这次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这里,北大、港大只是一个代称,泛指内地的“名牌大学”和香港地区的大学。早在几年前家长向我咨询时,我就毫不含糊,认为在香港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比内地的名校更值。因为,这不是两所学校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
琦君《髻》一文堪称经典,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高的评价。一般论述集中在髻的象征性,即作者母亲和姨娘的发型蕴含着心结的对立。母亲坚持自己的古板发髻,在委屈中坚守传统妇德,又不失自尊。姨娘的发髻,则显示出炫耀,甚至示威。父亲去世之后,经历了人世沧桑,母亲和“我”都改变了,对姨娘变得理解、同情而且“相依为命”。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得了精神的解脱。  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仅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的代表作。当年甫一发表,立即赢得了好评。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
2011年3月23日—25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浙江省“小、初、高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比较研究活动”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举行。三个学段的几位执教教师分年段相继呈现了《纽约客》《背影》及想象作文训练专题课,力图用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相同课型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梯度、知识梯度、教学梯度。在评课环节中,讨论的焦点是相同的课型如何善待读者意识、文本意识、作者意识。下面笔者以《背影》为例,探讨不同阶段的学生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之所以还要提出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仍然需要讨论它,以及应该如何正确
《金铜仙人辞汉歌》出自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全诗如下: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