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群喜欢表演的90后。
这是一个年轻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轻松温暖,却又无比认真的话剧社。
课本剧、校园剧、幽默短剧、经典剧……他们演得并不专业,但是敬业。繁重的课业之余,话剧社就像是一方宁静的乐土,让大家享受到了青春的丰润和生活的美好。
话剧社,一个让人着魔的地方
2009年夏天,演完《青春禁忌游戏》之后,高一的胡柏锂接过话剧社的“权杖”,成了温州瓯海中学最负盛名的社团的新任社长。
一头精干的短发,黑框眼镜,身材敦实,说话中气很足,胡柏锂看起来并不太像那种整日醉心于话剧的文艺小青年。“小时候就特喜欢表演,很享受那种在舞台上的感觉。上小学时,表演课本剧,守株待兔什么的,我总是最积极的。”不过即便如此,小胡的表演天分并未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个好中学,胡柏锂照着父母的期望一路走来,直到2008年考进重点高中——瓯海中学。
瓯海中学美丽的校园内,社团林立,文学社、体操社、街舞社……而最有名的是话剧社。这个成立7年、获奖无数的话剧社曾流传一段传奇——某位同学因在话剧《九歌》中入戏太深,说话、神情乃至走路姿势都深深烙上了“屈大夫”的印记,成了全校的大名人。“话剧社真是个能让人着魔的地方”,瓯中的百度贴吧上,有同学如是感慨。
每年秋天,话剧社贴出纳新海报,三四百人报名,录取的可能只有10个。最终,胡柏锂因口才好,反应快,形体语言丰富,如愿以偿地进入话剧社。“你可以是一张白纸,可最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表演。我们把关很紧的。”话剧社指导老师汪海说。
要在这个门槛很高的话剧社里实现梦想并不容易。活动很多,也很忙。每周两次全社活动,开例会、小组短剧评比、商讨剧本、确定演员……如果碰到比赛或是公演,下午放学之后到晚自修这段时间,就是话剧社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大家甚至会把作业带到剧社。
而最有挑战性,也最吸引人的还是表演。大多数人的确就是“一张白纸”,像胡柏锂这种小时候演过课本剧的已是难得。指导老师沈悦笑着说:“很多人上台演着演着就会把屁股对准我,殊不知这是话剧表演的大忌。”此外,念台词像背课文,眼神呆滞,步伐不自然……这帮彻头彻尾的话剧门外汉,唯一的资本就是对表演的热爱。
跟所有新人一样,胡柏锂还是迅速爱上了话剧社这个鲜活的团队。“每个人都有机会,主角、配角、编剧,抑或音效、美术、剧务,你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这里氛围好,就像一个大家庭。”
《沧海月明》,又一次大考
一年一度的校园公演是话剧社的传统。从2003年开始,《矩阵》《FLYING》《九歌》《咸亨酒家》《断腕》《青春禁忌游戏》……十几部作品记录着话剧社的成长和壮大。2009年年末,话剧社再攀高峰,他们决定把一部已经在大学生戏剧节上得过奖的作品——《沧海月明》重新包装,搬上学校舞台。
这是一部以 “爱” 为主题的话剧,时长两小时,讲的是语文老师海平和儿子江月有10年没见面了,平时连电话都很少,在死神来临之际,她想再见见那个倔强、自信、充满理想主义的儿子。死神只答应给她5天时间。江月匆匆赶回,在火车站遇到了失去父亲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小河,又见到了曾是母亲海平学生的作家百川,从他们的口中,江月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随即陷入深深的自责……
“这部戏的价值在于贴近生活,非常有意义。现在很多90后根本不理解长辈对他们的爱。”指导老师沈悦说。在成功演出了不少风格轻松的短剧之后,颇具现实意义的《沧海月明》是对话剧社的一次大考。
可是,大伙儿一开始却对这个剧不怎么感冒。“讲母爱?题材会不会out了?话剧社可是思想最新潮、最有表现力的社团……”从看到剧本的第一天起,大家对《沧海月明》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要不要换剧本?要不要修改?谁来演男一号女一号?……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就演《沧海月明》。不过,由于是全校公演,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原剧本中不少荒诞、搞笑、实验性质的元素被舍弃了。“时间紧,没有退路。好在‘争吵’也是我们社团的传统之一。”胡柏锂解释道。
排演,摸着石头过河
艺术楼三楼的活动室是话剧社的“根据地”。房间右侧的墙上嵌着一面巨大的镜子,下面是近20厘米高的舞台,舞台左侧稀稀拉拉地散落着若干凳子、沙发和道具。略显简陋的布置透着几许温暖。“这就是我们的家。”社员们自豪地告诉记者。
2009年年底,《沧海月明》开始正式排演。剧本张力十足,既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更有纵横生死的角色穿越……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边演边改。
《沧海月明》中,江月是报社的副主编,渴望自由,对母亲海平的唠叨反感不已。胡柏锂坦承自己跟主人公颇有共性——倔强、自信,甚至还有那么点儿爱出风头。从看到剧本的那一刻起,胡柏锂就没想过让别人来演这个角色,“表演难度挺大的,江月跟作家百川的对手戏,以及最后在母亲墓前的大段独白,都很有挑战性。”
相对而言,扮演其母海平的金晶就不怎么让人放心。原本要演“死神”的她因为缺少那么点儿“超脱”的意思,才中途接过母亲一角。不过,长相清秀可爱的金晶实在是很难跟剧中那位动辄长篇大论、一脸严肃的语文老师海平相提并论。
“本来我想学学我妈。可我妈跟海平又完全不同,她可是个‘潮女’。”为了找感觉,金晶三天两头地去找那位在全校出了名的最唠叨的政工老师聊天。“那老师跟剧中的海平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唠叨,什么都要管……”从平时的小动作,说话的口气,到衣着打扮,金晶依葫芦画瓢,最后,终于越来越有中年妇女的神韵。
《沧海月明》中还有个重要人物——死神。这个死神串联整部话剧,把握生死,在剧中还“导演”了主人公江月跟母亲的见面,不过,这也是个有趣的角色——就像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样,死神爱侃星座,更爱用两面都是国徽的硬币戏弄别人。扮演死神的王妍给自己定下目标,“既要演出死神那种超脱的、高高在上的味道,又要有人情味,不能太呆板。”
为了演好戏,大家想了不少办法,睡前拉着寝室同学对戏、互换角色、哭不出来的时候故意让两位老师训话……“记不清被室友笑过多少回了,我总爱在晚上刷牙洗脸的时候背台词,连说梦话都是死神的腔调。”王妍笑着说。扮演作家百川的张振林更是笑称自己已被角色弄得一半癫狂,一半清醒。
演话剧是会让人上瘾的。在一次次喊停重来后,大家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情节让大家忘掉了疲惫,也抛掉了质疑,开始浸入戏剧独特的审美世界之中。
“爱”的力量
2009年12月29日晚,瓯中体育馆,话剧社打磨许久的《沧海月明》准时上演。
接近两小时的公演很流畅,也很成功。演到江月冲出舞台在体育馆奔跑着找寻母亲那一幕,全场一片黑暗,唯有一束灯光投射到江月身上,全场观众的目光追着江月,和他一起啜泣连连。而当最后,两人终于摈弃前嫌,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校长、老师、同学,更是全体起立为演员们拼命鼓掌。
此时,王妍的妈妈也从潮水般的人群中蹒跚地走到舞台,跟扮演“死神”的女儿紧紧搂抱。“在剧中,我扮演的死神给了江月母子一个重逢的机会。演完,我忽然就特别想我妈。”王妍说,“我妈抱着我哭,不断地夸我演得好,后来她还告诉我,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坐到前排,是怕我看见而影响演出……”
胡柏锂对大家的表演格外满意,“每个人的情绪都特别到位,几乎没出差错。尤其在百川家的那场戏,张振林的表演很震撼,很强大!”
公演结束,剧社所有演职人员排成一行,向着底下的观众鞠躬,并大声呼喊:“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不要等他们真的消失了,再流泪——”
《沧海月明》不但让这群怀揣表演梦想的年轻人体验了戏剧之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我喜欢站在舞台上,用我全身心的投入换取所有人的欢笑和泪水。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付出了更多的泪水、汗水和笑容。”公演结束后,在话剧社的网络日志上,胡柏锂写道。这也许是所有话剧社成员的心声。
再过几个月,胡柏锂的社长生涯就将划上句点。不过,对于胡柏锂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戏剧表演之路才刚刚起步。谈及未来,大家颇为清醒,“走什么路现在无法确定,无论如何,话剧社在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涯里都是最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爱上了戏剧,更爱上了生活。”
这是一个年轻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轻松温暖,却又无比认真的话剧社。
课本剧、校园剧、幽默短剧、经典剧……他们演得并不专业,但是敬业。繁重的课业之余,话剧社就像是一方宁静的乐土,让大家享受到了青春的丰润和生活的美好。
话剧社,一个让人着魔的地方
2009年夏天,演完《青春禁忌游戏》之后,高一的胡柏锂接过话剧社的“权杖”,成了温州瓯海中学最负盛名的社团的新任社长。
一头精干的短发,黑框眼镜,身材敦实,说话中气很足,胡柏锂看起来并不太像那种整日醉心于话剧的文艺小青年。“小时候就特喜欢表演,很享受那种在舞台上的感觉。上小学时,表演课本剧,守株待兔什么的,我总是最积极的。”不过即便如此,小胡的表演天分并未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个好中学,胡柏锂照着父母的期望一路走来,直到2008年考进重点高中——瓯海中学。
瓯海中学美丽的校园内,社团林立,文学社、体操社、街舞社……而最有名的是话剧社。这个成立7年、获奖无数的话剧社曾流传一段传奇——某位同学因在话剧《九歌》中入戏太深,说话、神情乃至走路姿势都深深烙上了“屈大夫”的印记,成了全校的大名人。“话剧社真是个能让人着魔的地方”,瓯中的百度贴吧上,有同学如是感慨。
每年秋天,话剧社贴出纳新海报,三四百人报名,录取的可能只有10个。最终,胡柏锂因口才好,反应快,形体语言丰富,如愿以偿地进入话剧社。“你可以是一张白纸,可最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表演。我们把关很紧的。”话剧社指导老师汪海说。
要在这个门槛很高的话剧社里实现梦想并不容易。活动很多,也很忙。每周两次全社活动,开例会、小组短剧评比、商讨剧本、确定演员……如果碰到比赛或是公演,下午放学之后到晚自修这段时间,就是话剧社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大家甚至会把作业带到剧社。
而最有挑战性,也最吸引人的还是表演。大多数人的确就是“一张白纸”,像胡柏锂这种小时候演过课本剧的已是难得。指导老师沈悦笑着说:“很多人上台演着演着就会把屁股对准我,殊不知这是话剧表演的大忌。”此外,念台词像背课文,眼神呆滞,步伐不自然……这帮彻头彻尾的话剧门外汉,唯一的资本就是对表演的热爱。
跟所有新人一样,胡柏锂还是迅速爱上了话剧社这个鲜活的团队。“每个人都有机会,主角、配角、编剧,抑或音效、美术、剧务,你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这里氛围好,就像一个大家庭。”
《沧海月明》,又一次大考
一年一度的校园公演是话剧社的传统。从2003年开始,《矩阵》《FLYING》《九歌》《咸亨酒家》《断腕》《青春禁忌游戏》……十几部作品记录着话剧社的成长和壮大。2009年年末,话剧社再攀高峰,他们决定把一部已经在大学生戏剧节上得过奖的作品——《沧海月明》重新包装,搬上学校舞台。
这是一部以 “爱” 为主题的话剧,时长两小时,讲的是语文老师海平和儿子江月有10年没见面了,平时连电话都很少,在死神来临之际,她想再见见那个倔强、自信、充满理想主义的儿子。死神只答应给她5天时间。江月匆匆赶回,在火车站遇到了失去父亲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小河,又见到了曾是母亲海平学生的作家百川,从他们的口中,江月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随即陷入深深的自责……
“这部戏的价值在于贴近生活,非常有意义。现在很多90后根本不理解长辈对他们的爱。”指导老师沈悦说。在成功演出了不少风格轻松的短剧之后,颇具现实意义的《沧海月明》是对话剧社的一次大考。
可是,大伙儿一开始却对这个剧不怎么感冒。“讲母爱?题材会不会out了?话剧社可是思想最新潮、最有表现力的社团……”从看到剧本的第一天起,大家对《沧海月明》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要不要换剧本?要不要修改?谁来演男一号女一号?……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就演《沧海月明》。不过,由于是全校公演,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原剧本中不少荒诞、搞笑、实验性质的元素被舍弃了。“时间紧,没有退路。好在‘争吵’也是我们社团的传统之一。”胡柏锂解释道。
排演,摸着石头过河
艺术楼三楼的活动室是话剧社的“根据地”。房间右侧的墙上嵌着一面巨大的镜子,下面是近20厘米高的舞台,舞台左侧稀稀拉拉地散落着若干凳子、沙发和道具。略显简陋的布置透着几许温暖。“这就是我们的家。”社员们自豪地告诉记者。
2009年年底,《沧海月明》开始正式排演。剧本张力十足,既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更有纵横生死的角色穿越……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边演边改。
《沧海月明》中,江月是报社的副主编,渴望自由,对母亲海平的唠叨反感不已。胡柏锂坦承自己跟主人公颇有共性——倔强、自信,甚至还有那么点儿爱出风头。从看到剧本的那一刻起,胡柏锂就没想过让别人来演这个角色,“表演难度挺大的,江月跟作家百川的对手戏,以及最后在母亲墓前的大段独白,都很有挑战性。”
相对而言,扮演其母海平的金晶就不怎么让人放心。原本要演“死神”的她因为缺少那么点儿“超脱”的意思,才中途接过母亲一角。不过,长相清秀可爱的金晶实在是很难跟剧中那位动辄长篇大论、一脸严肃的语文老师海平相提并论。
“本来我想学学我妈。可我妈跟海平又完全不同,她可是个‘潮女’。”为了找感觉,金晶三天两头地去找那位在全校出了名的最唠叨的政工老师聊天。“那老师跟剧中的海平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唠叨,什么都要管……”从平时的小动作,说话的口气,到衣着打扮,金晶依葫芦画瓢,最后,终于越来越有中年妇女的神韵。
《沧海月明》中还有个重要人物——死神。这个死神串联整部话剧,把握生死,在剧中还“导演”了主人公江月跟母亲的见面,不过,这也是个有趣的角色——就像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样,死神爱侃星座,更爱用两面都是国徽的硬币戏弄别人。扮演死神的王妍给自己定下目标,“既要演出死神那种超脱的、高高在上的味道,又要有人情味,不能太呆板。”
为了演好戏,大家想了不少办法,睡前拉着寝室同学对戏、互换角色、哭不出来的时候故意让两位老师训话……“记不清被室友笑过多少回了,我总爱在晚上刷牙洗脸的时候背台词,连说梦话都是死神的腔调。”王妍笑着说。扮演作家百川的张振林更是笑称自己已被角色弄得一半癫狂,一半清醒。
演话剧是会让人上瘾的。在一次次喊停重来后,大家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情节让大家忘掉了疲惫,也抛掉了质疑,开始浸入戏剧独特的审美世界之中。
“爱”的力量
2009年12月29日晚,瓯中体育馆,话剧社打磨许久的《沧海月明》准时上演。
接近两小时的公演很流畅,也很成功。演到江月冲出舞台在体育馆奔跑着找寻母亲那一幕,全场一片黑暗,唯有一束灯光投射到江月身上,全场观众的目光追着江月,和他一起啜泣连连。而当最后,两人终于摈弃前嫌,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校长、老师、同学,更是全体起立为演员们拼命鼓掌。
此时,王妍的妈妈也从潮水般的人群中蹒跚地走到舞台,跟扮演“死神”的女儿紧紧搂抱。“在剧中,我扮演的死神给了江月母子一个重逢的机会。演完,我忽然就特别想我妈。”王妍说,“我妈抱着我哭,不断地夸我演得好,后来她还告诉我,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坐到前排,是怕我看见而影响演出……”
胡柏锂对大家的表演格外满意,“每个人的情绪都特别到位,几乎没出差错。尤其在百川家的那场戏,张振林的表演很震撼,很强大!”
公演结束,剧社所有演职人员排成一行,向着底下的观众鞠躬,并大声呼喊:“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不要等他们真的消失了,再流泪——”
《沧海月明》不但让这群怀揣表演梦想的年轻人体验了戏剧之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我喜欢站在舞台上,用我全身心的投入换取所有人的欢笑和泪水。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付出了更多的泪水、汗水和笑容。”公演结束后,在话剧社的网络日志上,胡柏锂写道。这也许是所有话剧社成员的心声。
再过几个月,胡柏锂的社长生涯就将划上句点。不过,对于胡柏锂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戏剧表演之路才刚刚起步。谈及未来,大家颇为清醒,“走什么路现在无法确定,无论如何,话剧社在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涯里都是最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爱上了戏剧,更爱上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