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化,有效的将人文观念融合其中,最大程度的将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在一起。本文就此阐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26
人文素养从古至今根植于社会中,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发展至今,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当今社会强调培养科技性的同时,也对人文性的培养更加重视。在这个日益强调人文性的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文”?“人文”是个古老的词汇,钱穆先生考证在中国,“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里,是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指代文化、文明,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人文,是根植在人类思维上的一种习惯和意识,是人类文化的基因,自古就存在,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但是,人文作为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潮流被人类社会广泛接受和传播则是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习时期。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是工业革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三个阶段——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电子革命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作为曾经的大国却未赶上时代潮流,慢慢的被淹没在时代的长河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社会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物质的膨胀导致人类更加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再一次摒弃了来自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和人类精神的文明成果。在长期的摒弃和排斥下加大了我们国家转型的阻力,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
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要抓住这次的革命,就要让人文精神融合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成熟,自我意识还不强烈。因此教师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不光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的成长成熟期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引导,行为上的规范,思想上的完善,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些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民众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种人文素养。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浮躁、暴戾,从网络上的骂战,到实际生活中的暴力行为。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实乃民族之悲哀矣!因此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国如何崛起,如何提高民众的素养,如何改变当下的社会风气,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引导。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实施人文素养教育?首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们既不能为了高考成绩让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也不能单纯的只为“人文教育”而脱离教材的内容。要把握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将其分裂开来,而是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不仅对教育教学有影响,对教师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遵循人文教育的原则,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实现从专才到通才的转变。其次,教师要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最后,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人才。
(二)课上教育加大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教材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素材,教材里面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挖掘里面的人文精神,是教师应该做到的第一步。在课堂上,老师应着重讲解教材上的知识。首先,对教材上的文章进行简单的解读,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鉴赏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课文结构和表达方法上下手,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再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完成深层次的解读。最后,根据作者生平事迹,再进行深度扩展。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时,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朗诵,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由教师进行概括讲解。这篇文章是一名叫刘和珍的女大学生被段祺瑞政府残忍杀害后,鲁迅为其写的。在这样一个浅薄的认识上,学生肯定就会有疑问,谁是刘和珍,段祺瑞政府又是什么?为什么要杀害她?这个阶段就是教师扩展学生知识、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阶段。
教师在做完知识背景的介绍后,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对文章的解读。教师可从文章结构及表达手法入手,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作为鲁迅先生而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是一个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种崇拜之情,从其生平事迹进行介绍,再对当时社会进行分析讲解,将当时的社会情况投射到现在。
(三)课后训练扩宽广度
课后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是对其兴趣培养的最好时间。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可让学生多阅读,不光是文学作品,还可以是一些时事新闻,这些都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规定阅读的范围,不能让学生随意自主进行选择;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规定学生阅读的范围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文章,最好不要太长,初期从一些短中篇叙事文章开始,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串联的能力,后期则可以读一些长篇作品。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简单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光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还要做到让学生理解人文思想,遵循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能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得到正確的引导,不走歪路,并让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26
人文素养从古至今根植于社会中,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发展至今,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当今社会强调培养科技性的同时,也对人文性的培养更加重视。在这个日益强调人文性的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文”?“人文”是个古老的词汇,钱穆先生考证在中国,“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里,是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指代文化、文明,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人文,是根植在人类思维上的一种习惯和意识,是人类文化的基因,自古就存在,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但是,人文作为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潮流被人类社会广泛接受和传播则是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习时期。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是工业革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三个阶段——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电子革命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作为曾经的大国却未赶上时代潮流,慢慢的被淹没在时代的长河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社会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物质的膨胀导致人类更加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再一次摒弃了来自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和人类精神的文明成果。在长期的摒弃和排斥下加大了我们国家转型的阻力,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
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要抓住这次的革命,就要让人文精神融合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成熟,自我意识还不强烈。因此教师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不光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的成长成熟期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引导,行为上的规范,思想上的完善,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些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民众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种人文素养。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浮躁、暴戾,从网络上的骂战,到实际生活中的暴力行为。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实乃民族之悲哀矣!因此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国如何崛起,如何提高民众的素养,如何改变当下的社会风气,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引导。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实施人文素养教育?首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们既不能为了高考成绩让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也不能单纯的只为“人文教育”而脱离教材的内容。要把握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将其分裂开来,而是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不仅对教育教学有影响,对教师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遵循人文教育的原则,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实现从专才到通才的转变。其次,教师要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最后,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人才。
(二)课上教育加大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教材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素材,教材里面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挖掘里面的人文精神,是教师应该做到的第一步。在课堂上,老师应着重讲解教材上的知识。首先,对教材上的文章进行简单的解读,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鉴赏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课文结构和表达方法上下手,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再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完成深层次的解读。最后,根据作者生平事迹,再进行深度扩展。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时,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朗诵,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由教师进行概括讲解。这篇文章是一名叫刘和珍的女大学生被段祺瑞政府残忍杀害后,鲁迅为其写的。在这样一个浅薄的认识上,学生肯定就会有疑问,谁是刘和珍,段祺瑞政府又是什么?为什么要杀害她?这个阶段就是教师扩展学生知识、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阶段。
教师在做完知识背景的介绍后,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对文章的解读。教师可从文章结构及表达手法入手,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作为鲁迅先生而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是一个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种崇拜之情,从其生平事迹进行介绍,再对当时社会进行分析讲解,将当时的社会情况投射到现在。
(三)课后训练扩宽广度
课后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是对其兴趣培养的最好时间。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可让学生多阅读,不光是文学作品,还可以是一些时事新闻,这些都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规定阅读的范围,不能让学生随意自主进行选择;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规定学生阅读的范围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文章,最好不要太长,初期从一些短中篇叙事文章开始,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串联的能力,后期则可以读一些长篇作品。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简单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光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还要做到让学生理解人文思想,遵循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能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得到正確的引导,不走歪路,并让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