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葛市档案馆馆藏的手抄本《杨氏家谱》,初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多次续修,最后,由杨子陶(河南长葛石固镇人)续修于民国初期。
《杨氏家谱》分为上、下两卷,十六章节,二十一册。上卷分为六章:溯源、兆域、祠堂、补长兆域、世系、存遗。下卷分为十章:世铭、内铭、续世铭、世系图、例言、存遗、补长门世铭、嘱言、家传、世系图例言。全部家谱约40万字。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远祖杨仲礼系宋朝节度史,祖籍河南长葛石固镇,其后代因兵变徙居山西弘农(今山西洪洞县)。明朝初期,由杨十三从山西迁回祖籍(今长葛市石固镇)。
该谱详细记载了长葛市石固镇杨氏家族世袭延续情况和历代杨家名人、能工巧匠,以及他们在当时为乡民所作的功绩和功德。其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装订保存完好,是一部难得的宗族研究史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家谱收录了杨氏第十八世孙杨佩章亲笔撰写的兴国之策奏章。奏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万物复焉今夫地”为题,运用宋朝陆象山的禅宗思想,阐述了建立“万物复焉”、“取与两得、上下皆足”社会的目标理想;第二部分以《论语·宪问》中“修己以安百姓”一语为题,阐述了官员要修身养性,使所有百姓都安居乐业,兴家强国的道理;第三部分以《论语·问政》中“足兵”一语为题,阐述了加强军队建设,强化国防对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以《孟子》卷二梁惠王章旬下(九)中“则必使工师求大木”一语为题,向朝廷呈述了用贤图治,发挥官员所长,学以致用,而不能依靠朝廷的好恶爱憎来使用官员,以朝廷的个性来治理国家的忠言和道理。
那么,杨佩章何许人也?竟敢在清朝晚期朝廷昏庸的情况下,如此大胆地上此奏章呢?据《长葛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杨佩章,字筱村,杨氏第十八世孙,少失父母,衣食艰辛,由其堂伯丙昌抚养长大成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授工部京官,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侍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兵部右侍郎,钦派江南正考官。三十年(1904年)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1906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筱村学博识广,擅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九年(1920年)寿终。
杨佩章为官为人清正的品性,至今,在长葛石固镇仍广为流传。据传,光绪癸卯年(1903年),皇太后力主杨佩章出任江南主考官。杨佩章领旨后,有不少朝臣和京都名流想向他行贿、走后门,均遭拒绝。赴任前,慈禧知其为人清廉,手中银两不多,就赐他“御品折扇”百把,让他“斟酌”使用,以解他囊中羞涩。杨佩章一行悄悄出京赴任途中,虽依杨佩章所指路途行走,但仍躲不开沿途官府。地方官府每每热情款待他们,力尽东道之谊,并借机醛附。顾面子的以购扇变相行贿,厚颜之徒则公开在其居室中摊摆银两、字画、古董,无奇不有。对此,杨佩章明诫左右,凡居室一草一木,损一赔十;吃饭、住宿公平交易,折扇不得出手一把。回京后,杨佩章又将慈禧的百把折扇原物奉还,引得慈禧摇头微笑,更是对其佩服不已。据传,杨佩章还曾做过宣统皇帝的老师,其子因伴宣统帝读书、玩耍,被奉为“引龙候”。
《杨氏家谱》分为上、下两卷,十六章节,二十一册。上卷分为六章:溯源、兆域、祠堂、补长兆域、世系、存遗。下卷分为十章:世铭、内铭、续世铭、世系图、例言、存遗、补长门世铭、嘱言、家传、世系图例言。全部家谱约40万字。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远祖杨仲礼系宋朝节度史,祖籍河南长葛石固镇,其后代因兵变徙居山西弘农(今山西洪洞县)。明朝初期,由杨十三从山西迁回祖籍(今长葛市石固镇)。
该谱详细记载了长葛市石固镇杨氏家族世袭延续情况和历代杨家名人、能工巧匠,以及他们在当时为乡民所作的功绩和功德。其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装订保存完好,是一部难得的宗族研究史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家谱收录了杨氏第十八世孙杨佩章亲笔撰写的兴国之策奏章。奏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万物复焉今夫地”为题,运用宋朝陆象山的禅宗思想,阐述了建立“万物复焉”、“取与两得、上下皆足”社会的目标理想;第二部分以《论语·宪问》中“修己以安百姓”一语为题,阐述了官员要修身养性,使所有百姓都安居乐业,兴家强国的道理;第三部分以《论语·问政》中“足兵”一语为题,阐述了加强军队建设,强化国防对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以《孟子》卷二梁惠王章旬下(九)中“则必使工师求大木”一语为题,向朝廷呈述了用贤图治,发挥官员所长,学以致用,而不能依靠朝廷的好恶爱憎来使用官员,以朝廷的个性来治理国家的忠言和道理。
那么,杨佩章何许人也?竟敢在清朝晚期朝廷昏庸的情况下,如此大胆地上此奏章呢?据《长葛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杨佩章,字筱村,杨氏第十八世孙,少失父母,衣食艰辛,由其堂伯丙昌抚养长大成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授工部京官,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侍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兵部右侍郎,钦派江南正考官。三十年(1904年)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1906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筱村学博识广,擅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九年(1920年)寿终。
杨佩章为官为人清正的品性,至今,在长葛石固镇仍广为流传。据传,光绪癸卯年(1903年),皇太后力主杨佩章出任江南主考官。杨佩章领旨后,有不少朝臣和京都名流想向他行贿、走后门,均遭拒绝。赴任前,慈禧知其为人清廉,手中银两不多,就赐他“御品折扇”百把,让他“斟酌”使用,以解他囊中羞涩。杨佩章一行悄悄出京赴任途中,虽依杨佩章所指路途行走,但仍躲不开沿途官府。地方官府每每热情款待他们,力尽东道之谊,并借机醛附。顾面子的以购扇变相行贿,厚颜之徒则公开在其居室中摊摆银两、字画、古董,无奇不有。对此,杨佩章明诫左右,凡居室一草一木,损一赔十;吃饭、住宿公平交易,折扇不得出手一把。回京后,杨佩章又将慈禧的百把折扇原物奉还,引得慈禧摇头微笑,更是对其佩服不已。据传,杨佩章还曾做过宣统皇帝的老师,其子因伴宣统帝读书、玩耍,被奉为“引龙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