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稀土资源分离富集新工艺研究

来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a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新型中重稀土资源,即海底沉积物中稀土分离富集新工艺.根据沉积物中稀土矿物相与脉石矿物相之间的表面物理性质差异以及不同矿物相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差异,研究了两段分离富集的新工艺流程.首先利用选矿方法将大部分脉石与稀土矿物进行初步分离,获得预富集了稀土的精矿,然后对稀土精矿进行二次化学富集,将杂质元素进一步去除,从而获得高品位的稀土中间产品.通过两次分离富集后,海底沉积物中约99%的杂质元素可被分离,稀土在中间产品中的品位可达6.41%,与原矿相比,稀土富集倍数达67倍,有利后续单个稀土的分离,同时中间产物酸耗可降低到原矿的1/12.
其他文献
研究了在HCl-NaClO3体系下,采用控氧化电位法从半导体废料中回收硒的试验过程,详细考察了各因素对粗硒纯度和硒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物料粒度-0.125 mm、液固比10 mL/g、盐酸初始浓度3 mol/L、溶液氧化电位(650±15)mV、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h的条件下,回收制备的粗硒纯度为98.08%,硒回收率达到98.75%.
对白云鄂博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氯化铝对氟逸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焙烧过程加入氯化铝实现了较好的固氟效果.首先利用同步热分析仪分析了白云鄂博稀土精矿、氯化铝和稀土精矿-氯化铝混合物的热分解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热效应的变化,白云鄂博稀土精矿与结晶氯化铝混合物热分解反应发生在100~508℃;其次,分别研究了焙烧温度、矿铝比和焙烧时间对固氟效率的影响,在矿铝比1∶1、焙烧温度510℃、焙烧时间2h时,固氟效率达到66.9%,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氟的逸出率由22.71%降至7.51%;最后,采用X衍射射线分析仪分别对
含钒页岩浸出槽是钒页岩湿法提钒浸出段的主要操作单元,存在固相分布不均、槽底矿物易沉积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来对比分析搅拌桨叶双层同速以及异速方案下对搅拌浸出槽内固液两相流搅拌功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搅拌桨叶双层同速由1.3 r/s改变至1.7 r/s时,死区由5.02 m3减少至2.03 m3,混匀时间由1501 s降低至1116 s,近自由液面平均速度也由0.32 m/s增大至0.56 m/s,因此搅拌桨转速选择1.7 r/s更为合适;搅拌桨叶双层异速可以得到与双层同速情况下基本一致的搅拌效果
金川铜合成炉的铜精矿原料主要来自国外,矿源成分较复杂.铜冶炼行业的迅速扩能导致铜原料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T C/RC(铜精矿加工费用)持续降低、原料采购难度增大、原料品质降低、企业利润降低.利用火法造锍捕金处理复杂金精矿成为铜合成炉降低成本、提高赢利点的一种新方式.根据金川铜合成炉处理复杂金精矿实际生产经验,从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装备结构、优化工艺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采用单喷嘴结构优化、工艺参数优化措施后,料坝能够维持在850 mm,冻结层500~600 mm,烟灰率增加控制在7% 以内,锅炉对流
以湿法炼锌渣高温挥发所得含铟氧化锌烟尘为原料,在对其进行物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在中性体系环境下微波辅助浸出氧化锌烟尘中锌的同时富集铟于渣中.考察了微波功率、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对烟尘中锌浸出率和铟富集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初始硫酸浓度65 g/L、浸出时间10 min、浸出温度65℃、液固比4 mL/g、微波功率600 W的条件下,锌的浸出率为80.31%,铟的富集率为42.23%,终点pH维持在5.1,铁几乎不被溶出.本方法实现了氧化锌烟尘中锌与铟的有效分离,并成功富集了铟,为后续铟的高
以陕西某地硅质钒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单一硫酸浸出、硫酸助浸、空白焙烧—浸出、硫酸熟化—常温水浸提钒探索试验,确定出硫酸熟化—常温水浸工艺更适用于硅质钒矿,同时考察了熟化温度、熟化时间、熟化硫酸及水用量、矿石粒度、浸出温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熟化硫酸用量15%、熟化水用量10%、熟化温度130℃、熟化时间4h、原矿粒度-8 mm、熟料浸出液固比1.5、常温浸出3h的条件下,可获得78%左右的钒浸出率.该硅质钒矿经硫酸熟化后水浸,浸出温度对钒浸出率影响小,可采用“熟化—柱浸(堆浸)”工艺进行提钒.
为了持续提高技经指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开创了三年长周期生产实践.针对贵冶熔炼二系统闪速炉在三年长周期生产实践中干燥机系统、排烟系统和闪速炉系统出现的生产瓶颈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生产实践表明,随着入炉高杂质原料占比越来越高,生产仍能均衡稳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
从核污染出发,对深浅不同地质层的核迁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浓度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可适用于不同地质层的天然迁移模型以及相对应的迁移机制,最后分析了各个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对模型进行了展望.
阴极铜中银含量达10 g/t以上时,一方面会造成银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阴极铜中的银往往属于有害杂质,对下游铜深加工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电解生产情况的分析,优化调整电解液Cl-、添加剂配比、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可有效控制阴极铜银含量至8g/t以下,平均含量降至6.86g/t,按照年产阴极铜30万t计,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360万元.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在采用地浸工艺开采过程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和浸矿母液的渗漏,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解决离子型稀土矿地下水污染问题,基于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矿山水文地质条件、无铵开采新工艺特点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提出一套新的地下水过程监管及末端治理措施处理工艺.针对边界矿区地下水末端治理,开展了小流域地下水抽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根据地下水抽出系统项目运行效果,可以有效控制稀土开采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具有处理快速、适用性广,为有效解决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