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雁文化中的物我关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afasaasassa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作为候鸟,是人们习见习感的禽类。古人在物我相亲的体验中,赋予其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的意象。特定的生态与文化环境滋生了“雁文学”,剖析其意象系统的原型意义及文化内涵,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关系。
  怀乡恋旧是中国古人永恒的情愫之一:《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表现了周使臣四处招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形,“哀鸿”就成为历代流民漂泊的代名词,继而成为寄托怀乡之情的使者。《汉书·苏武传》中“雁足传书”的故事,雁的怀乡寓意愈明。曹植的《杂诗》有“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倾诉了离乡万里的依依深情。杜甫《归雁》中这种情怀愈加凄切:“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凡此种种,俯拾皆是。
  漂泊在外的怀乡之情往往与其孤凄身世有关,常用来渲染强调人悲凉身世与孤寂心境的是“孤雁”。这种“孤”,并不仅限于游子怀乡,更表达了因各种原因而形若孤雁的凄楚。如鲍照的《赠傅都曹别》,全诗以雁为比,表达了失却相知而引起的失落情怀。沈约《晨征听晓鸿》:“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春鸿切暮返,客子方未归……”不光有怀乡之苦,更有老大伤悲而功业无成之恨。怀乡中的雁表达主体空间的归依意象,而孤雁更多重在倾诉自我理解﹑慰藉,二者虽关系密切但不能等量齐观。孤雁当然也可表怀乡,但情调之悲切却常非怀乡之情所具有。因为雁素以群体活动著称,唯其如此,“孤”才更具悲剧色彩。
  雁在相思相爱文学中的原型定义也值得深思。陶渊明《杂诗四首》之三“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等,也以雁言相思苦状。李后主《长相思》“寒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亦写怀远的思妇。元遗山《摸鱼儿》更对大雁殉情而痛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由此看出,雁所凝聚的相思情结已泛化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旧有价值的痴恋。
  雁意象之所以久远传播且具有多维多重的象征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分不开的。人在雁这一富有特征的候鸟身上,发现了人的某些本质属性,又将此属性赋予雁,于是雁遂成为某种伦理意念的载体。雁的意象、文字及文化凝结并表达古人安土重迁、怀故恋旧、男女情爱、伦理纲常及摆脱孤寂的恒常心态与情感流程。上述诸端虽因时代、个人和情境不同而有所偏重,但却常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文化结构中。雁的寓意多端,对中华民族心灵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微妙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自主、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和文本进行对话,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真正树立
本文简述了挥发性物质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在生防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赤眼蜂行为调控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随着市场对软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软件测试不断受到重视,本文先对软件测试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大家意识中一些比较普遍的关于软件测试的误区进行剖析,使大家对软件测试的认识
根据活性追踪分离,从香子含笑叶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一个杀线虫的倍半萜。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的光谱数据,鉴定该化合物为小白菊内酯。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小白菊内酯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