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hun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本本身是一个载体,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进而更加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苏武传》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被视为“工具”,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存在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一部分“人才”却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使得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加之语文课程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也为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苏武传》是选自于史学巨作《汉书》中的最著名的一篇,主人公苏武不顾个人生死,忠君爱国。因此,我在教授《苏武传》前,思索着这博大的生命教育,把苏武等人物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以“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使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以人为本,知人论世
  1.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班固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代表人物,班固笔下的苏武亦是汉朝官员,二者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班固幼年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这种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能够帮助高中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使命,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2.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落实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人的生命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与体验生命,共同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在文章中,使者刚到匈奴,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失败。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反应如何呢?生死考验就此开始了。现在的学生是让我们羡慕的一代,他们能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又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一代,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与满足中错过了太多美丽的生命时光。快乐是美丽生命的展现,悲伤、失意、彷徨、挫败、困顿、艰难又何尝不是别样的美丽生命的展现呢?然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生命体验。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谋反失败后苏武、张胜、常惠等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课堂对文中人物的解读,让《苏武传》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间接地弥补他们情感体验上的缺憾,丰盈他们的生命历程。苏武在利益面前、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魅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正在一次次触动他们的心灵吗?
  3.尊重生命平等,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生生交流,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多时候是师生思想情感的碰撞。教师有自己对语言作品的独特感受的理解。教师有沟通学生和文本义务,使他们产生交流与碰撞。于此中我获得的是:教学相长。苏武在匈奴期间卫律和李陵两人分别去劝降,结果一样,可过程全然不同。难点就在于对李陵这个人物的理解。有人提出:“是李陵背信弃义还是苏武愚忠?”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表扬了他学会运用比较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最后我们共同讨论总结,对文本不同人物命运要分别看待,不同角色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李陵的无奈,我们可以理解。然而正是李陵的流泪和悲慨衬托了苏武的高风亮节。这鼓励了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探索精神。
  二、点燃学习热情,唤醒生命自觉
  1.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并不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注重对《苏武传》字词翻译和句式的掌握。课堂仍成为灌输知识的场所。因此,语文课堂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苏武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如果我是苏武,我该怎么对待生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诸多想法:为什么一开始苏武拔剑自刎?为什么在卫律面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如磐石般坚定?为什么在大窖中忍饥挨饿,在北海边历尽艰辛?一个个“为什么”它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苏武的生命火花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学生讨论之后,我们共同总结:苏武第一次自杀,是在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之时。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第二次卫律劝降他引刀自刺,一是表示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此时,有位学生感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唤醒教育的生命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真爱生命需要通过语文课堂不断激发并且弘扬的人的美德。其一,唤醒自身生命意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学生都有生命意识,他们缺乏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语文课程饱含着文化智慧和生命热力,正如《苏武传》,它帮助我们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也是苏武的生命制造了一种艺术。枯草萋萋、大漠茫茫、饥饿寒冷全没有吓倒苏武,十九年的艰辛换来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苏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散发了他人格的光辉。其二,唤醒社会生命意识,尊重他人生命,理解他人生命。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加强树人意识,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树立培养全人观念,以学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我们理解李陵,尊重李陵,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透过历史我们了解李陵投降后并没有做有损汉朝之事,反而是汉武帝屠杀李陵三族。我们为李陵而可惜,我们为那些无辜的人们而心痛,可我们更为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学生能如此认识理解本文,这才是真正读懂了苏武,读懂了《苏武传》。
  总之,课堂的本质是生命之花的绽放,而语文课的情感性、生命化的特征超过其他任何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焕发出来的激情、智慧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本身就充满着无限生命力,因此语文课与生命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而德育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以,把德育教育引入中学生的音乐课堂,结合中学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将其与创新相结合,是本文极力探讨与阐述的。本文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如何在中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三个方面作了一定分析,并突出了乡土民族音乐文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摘 要: 黄自歌曲的创作在歌词的选择上多以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为主,注重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这些特有的艺术风格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本文作者根据演唱与教学实践,从音色的把握、音量的控制、音强的对比三个方面阐释了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 黄自 艺术歌曲 演唱风格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以其短小精致的篇幅展示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朦胧的诗意情怀。
摘 要: 本文以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中的态度系统为基础,以傅莹和陈冲在西方媒体上的两篇撰文为语篇分析素材,分析作者运用的态度资源及其交际的效果。通过语篇分析,探讨了评论性语篇中各个语步所使用的评价资源,并初步总结出了评价者在社论语篇中所搭建的韵律模式,发现了评论性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社会事件的态度评价上,通过情感、判断、鉴别三种手段来共同作用实现。  关键词:
摘 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被视为东亚经济的奇迹。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本文作者结合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前后国外与国内的相关史料,就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一非经济因素探析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模式,详细分析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等扩张道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日本早期 军国主义 经济现代化    19世纪末
摘 要: 在办学竞争日益加剧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者引入主体间性理论,分析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主体间性 校园文化建设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  主体间性理论最先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许茨等人的发展和完善,现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
摘 要: 课程改革新阶段的根本特征和聚焦点,应该是构建和完善以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激活生命潜能,陶养生命智慧,提升生命质量为宗旨和主轴的教育教学生命互动机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生命观 教育教学互动机制    过去八年,新课程改革在实验、探索、成果推广的过程中,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以转变人才教育模式为核心任务,促进了教育由关注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深
摘 要: 语文学科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而且蕴涵着人类的生命价值观。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诗歌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知,而且会使学生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和丰富精神境界与生命体验。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短歌行》教学为例,就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短歌行》 生命教育 诗歌教学    生命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即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
“100年前,一种致命的病毒席卷全世界,感染上亿人,公共场所关闭,医院人满为患,停尸房爆满。这块墓地提醒我们,这种大屠杀不该被历史所遗忘。今天,当我们提及一场大流行病的时候,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这是美国六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以下简称《流行病》)中描述1918年发生的全球性流感的一段话,然
摘 要: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幅插图,分析了查理大帝和拿破仑加冕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加冕 异同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必修1中给出了两幅图,一幅见教材第32页: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是为《查理大帝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如图1),另一幅名为《拿破仑的加冕仪式》,被选用在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中(如图2)。    那么,
摘 要: 本文从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经验出发,以开展机器人竞赛为例,浅析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开展学科竞赛工作,以促进学生基础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机器人竞赛 独立学院 创新能力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广泛作为我国高校教学和研究的选题之一,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