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igh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或研究其极化机制提供时间依据。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脑出血4 h、1 d、3 d、7 d、14 d组,每组6只。采用尾状核注射胶原酶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对应时间点灌注取脑;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1 d灌注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小胶质细胞Ⅰ型(Microglia type Ⅰ,M1; CD11b++CD86+)、小胶质细胞Ⅱ型( Microglia type Ⅱ,M2;CD11b++Arg-1+),评价血肿周围两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

(1)脑出血4 h后已能检测到M1、M2,此时M1仍有部分突起存在;(2) M1在脑出血急性期(1~3 d )及亚急性早期(3~7 d)及慢性期(>14 d)占主要地位;M2在脑出血超急性期(24 h内)及亚急性期晚期(7 d)短时间内占有优势,4 h时M2数量[(31.40±1.69)个]高于M1[(21.43±1.8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P=0.002),7 d时M2数量[(116.25±5.06)个]第二次超过M1[(85.75±7.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90,P=0.001)。

结论

M1在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慢性期占主要地位,M2于超急性期与亚急性晚期占有优势;于超急性期(如4 h)与亚急性晚期(如7 d)探讨M2的形成机制或于急性期(1~3 d )干预M1的形成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外斜A征是A-V综合征中少见的一种类型,患者向下注视的斜视度比向上注视时明显增加,眼位改变像“A”字[1].临床上通常表现双上斜肌功能亢进且对称,而本例外斜A征仅左眼上斜肌
目的 观察消毒剂苯扎氯铵对儿童尿管相关感染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临床对照观察,观察苯扎氯铵护理儿童导尿预防尿路相关感染的效果.结果 用浓度为1 000mg/L苯扎氯铵消毒液对118
期刊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的波形特点及检测抑郁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对2013年3~8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就诊的62例抑郁症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NIRS数据采集。采用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仪(52通道),在被试完成言语流畅性任务(verbal fluency test,VFT)的同时采集NIRS数据,并记录组词个数。由一名经过专业
期刊
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这是一项综合成
期刊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记忆监测的特点。方法对符合DSM-5相应诊断标准的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2例强迫症患者以及51例正常健康对照进行情景记忆知晓感(FOK)的测验。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线索回忆和再认正确率[0.30(0.15,0.50),0.75(0.56,0.90)]均低于正常对照[0.70(0.50,0.85),0.95(0.85,1.00)]和强迫症患者[0.65(0.39,0.76)
15q11-13区域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的染色体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该区域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Prader-willi综合征及Angelman综合征有关。本文以ASD、15q11-13、Prader-willi综合征和Angelman综合征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相关研究并对此进行综述,间接或直接证明15q11-13区域是ASD的重要候选区域。
1991年3月~1998年4月,我院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行胸腰段椎管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内固定,同时行带血管蒂的肋骨瓣椎间植骨术41例。术后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rn  本组男32例,女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