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建设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建设了"高势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此命题下,论文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的目标诉求──具有民族性品格;具有真理性品格;具有时代性品格;具有包容性品格;具有开放性品格。同时,阐述了建设我国"高势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必须正确回答的八个理论课题。
其他文献
财力资源是农民经济经济合作组织创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传统农业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民经济经济合作内在逻辑决定了农民实际生活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和自身合作能力之间形成一个悖论:农民缺少生活生产资金需要合作,但农民又由于缺少资金难以形成及发展合作。通过宏观考察中外农民经济合作创生发展的历史,清晰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民经济合作在创生及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政府有力的资金扶持,而扶持力度和政府角色又呈现出不同特征。
新农村建设应是以农民为主体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柳村农民协会协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所做的自我选择和制度创新,农民通过自己的组织探索,重构了自主发展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空间、政治发展的实践空间、文化发展的实践空间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空间。
政权问题是工人阶级革命的核心问题,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完成历史赋予自身使命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取政权。目前,除古巴共产党外,其他拉美共产党尚未有获取政权者。拉美共产党未能获取政权的原因,从生态资源的角度讲,就是其“所图甚大而所有甚少”,即拉关共产党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撑其获取国家政权。
“公民社会”是越南政治革新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公民社会”构想主要包括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言论自由、改革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建立社会反腐败体系等内容,“公民社会”建设将对推进越南政治革新向民主化、法治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防止核武器扩散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全球层面到地区层面的庞大体系,随着国际核扩散形势的变化,国际防扩散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深入,它在防止核武器扩散、保障国际安全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战略稳定失衡后,全球安全转向地区安全,核武器扩散的形势越来越复杂,防止核武器扩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于当前的核扩散形势,我们应当从防扩散机制的缺陷入手,对防止核武器扩散机制的出路做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考选制度改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近期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行政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以及广东、江西、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市考选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的近百位领导、
当代英美“特殊关系”的实质是联盟。其发展历程表明:“威胁”的存在促成了“特殊关系”的建立,并为其续存提供了前提;政治军事上的合作是“特殊关系”的保证;实用主义、权力政治为联盟的运作确立了“游戏规则”;历史文化渊源和意识形态认同为英美处理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给予了特殊关系某种感情色彩;充分的沟通、交流以及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加强团结,使两国尽可能地求同存异,达成妥协。
良好的信用关系已经不再停留在诚实、守信的传统意义上,而是具有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含义。面对我们今天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社会变迁不断加速发展、社会道德出现某种混乱与无序的深刻现实,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建设,全面廓清和把握我国青年当前的道德修养状况、人格特征和发展趋势,逐步夯实社会信用的道德基础,并在此前提下探究提升当代青年积极进取、包容自信的道德人格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使青年走出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冲突与困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道德教育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对"中国模式"的已然成就进行解读和分析,仅只是认识、判断中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对中国改革实践探索中有关社会主义的坚守与偏离的诸种表现进行整理和透视。尤其是在今后的现代化改革中如何使"中国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成为其显著而又无法取代的标志,将是这个模式能够发挥影响的根本所在,也是当下研究"中国模式"时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现实社会主义不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设想的路径产生的,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已经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设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共存的时代,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需要有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视域。面向未来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坚持用创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