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采用“再现历史”式的情境体验教学方式,帮助、引导学生“神”入其中,达到一种“亲历历史”的体验效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这里以“戊戌变法”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一、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要实现“四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备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备教法,采取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学法,通过讨论、发言等手段,让学生展现自我,学到知识。
二、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导言、吸引学生的精彩问题等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兴趣上好本节课。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又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小声的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融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三、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营造民主教学、民主管理的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以激励的话语来鼓舞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来打动学生们的心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老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点评和表扬。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关键人物,分析的原因也都合情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掌握了知识。
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死气沉沉的课堂根本谈不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们动起来,特别是思维动起来。一般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设计出特别的问题,先让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活动的死板,使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然后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归纳的要点进行点评。
在这里,我注意利用“戊戌变法六君子”开展情感教育。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讨论。教师投影显示———戊戌喋血:戊戌变法六君子。在戊戌六君子中,最值得大家称道的是谭嗣同。想一想,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为变法而死?
学生的讨论很精彩,有的说:谭嗣同是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有的说:谭嗣同是因为变法失败悔恨而死。有的说:谭嗣同的死体现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时,我趁机提问:谭嗣同为变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讨论:针对谭嗣同和康梁的不同选择上,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发诱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比较有趣的课题,让学生们课后带着兴趣去阅览图书、搜集信息来完成课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要实现“四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备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备教法,采取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学法,通过讨论、发言等手段,让学生展现自我,学到知识。
二、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导言、吸引学生的精彩问题等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兴趣上好本节课。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又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小声的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融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三、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营造民主教学、民主管理的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以激励的话语来鼓舞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来打动学生们的心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老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点评和表扬。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关键人物,分析的原因也都合情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掌握了知识。
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死气沉沉的课堂根本谈不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们动起来,特别是思维动起来。一般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设计出特别的问题,先让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活动的死板,使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然后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归纳的要点进行点评。
在这里,我注意利用“戊戌变法六君子”开展情感教育。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讨论。教师投影显示———戊戌喋血:戊戌变法六君子。在戊戌六君子中,最值得大家称道的是谭嗣同。想一想,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为变法而死?
学生的讨论很精彩,有的说:谭嗣同是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有的说:谭嗣同是因为变法失败悔恨而死。有的说:谭嗣同的死体现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时,我趁机提问:谭嗣同为变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讨论:针对谭嗣同和康梁的不同选择上,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发诱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比较有趣的课题,让学生们课后带着兴趣去阅览图书、搜集信息来完成课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