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sxxzzs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前后两个分句结合在一起构成思辨,引发思考。提示语中一句联系现实生活,引导考生从生活中选材,进行举例分析,拒绝远离现实的空谈。
  解题时,我们首先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剖析。何为“细小的声音”,是自己内心的低语向往,还是师长的善意劝告?是社会底层弱者的呼求,还是先知先觉者为民请命的呐喊?“巨大的声音”又是什么?是旁人对你生活的指指点点,还是流量明星富有煽动力的洗脑?是集体无意识的社会舆论,还是无可辩驳的权威话语?理解之后,还要把“细小”与“巨大”结合起来,从同一个角度对两者进行解读,绝不能前后割裂。其次,我们要追问自己的现状,是时常随波逐流、无脑跟随还是保持清醒、理性思辨。接着需要对现状背后的缘由做深度剖析,一切的反思是为了更加明达。当我们把声音的状态还原至自然,抛却声音的大小与来由,独立思索,审慎辨析,所有的谜团都会随之解开。
  对此类材料作文题,考生绝不能简单地找寻若干个相关事例去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而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用你的思维带领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清醒,如此方能写出有现实意义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
  基本角度1:倾听内心,勇于发声。
  以材料中前一句话为侧重点,支持“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立于长辈的厉声训导之下、众人的议论喧哗之中,我们常常轻易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细小微弱,就觉不值一提,于是失去了表达的勇气,最后往往遗憾得捶胸顿足,如此重蹈覆辙,怯懦成性,必然令自我堕入黑暗的深渊。所以,不为巨声所扰,重视内心细声,于我们而言尤为重要。
  选材小贴士:考生可以重点去想,生活中有哪些细小的声音被我们忽略了?作为孩子,我们或许会因长辈的厉声呵止而放弃自己天真的创意,从而被教育成了相似的大多数;作为学生,我们或许会因其他同学众口一词的答案而放弃自己与众不同的解法,从而遗憾万分。回忆往事,找寻生活中种种类似现象,分析其原因及危害,或许你会有所发现并做出改变,要善于倾听内心细小的声音,勇敢去表达并实践。
  基本角度2:保持质疑,慎思明辨。
  以材料中后一句话为侧重点,支持“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我们所听到的,往往是有人想让我们听到的。当滔天巨浪般的权威之声来临之时,我们是急着随声附和、煽风点火以获得认同感、安全感,还是留有一方思索的空间,保持质疑,等待真相的来临?任何事情,立场不同,表达的方向就会不同,真相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选材小贴士:考生可以重点去想,生活中有哪些巨大的声音,当它们来临之时,众人都是怎样的态度?是认为声音大和多就是正确,然后盲目跟随?还是无论何时都保持质疑,慎思明辨?而当那些声音出现反转时,众人又是采取何种态度?……若是长期习惯性听信,长期的灵魂不在场,我们会不会成为巨声的提线木偶?由此表达在巨大的声音面前,保持质疑的重要性。
  升华角度: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综合材料的两个分句,表达“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细小的声音置若罔闻,对巨大的声音应声附和。或许我们只是明哲保身,才选择跟随权威做沉默的羔羊;或许我们只是不想随着那些细小的声音泯然于众,而天真地选择做那声浪中的一簇……可是,我们始终要追问自己:我们孜孜以求的究竟是真相、真理还是喧哗热闹及所谓的权威?
  选材小贴士:考生需要明确自己是从哪个角度去考虑这“细小的声音”和“巨大的声音”的,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当双方的声音在权威上有云泥之别,我们是否会盲目地相信权威?是否会轻易地同情“弱者”,批判“罪犯”?这些盲目与轻易都亵渎了我们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人的本质。我们不该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迷失自我,或变成无意识的集体罪犯还自认为善良……无论何时,我们都该拥有独立的自我,明亮的精神,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今年年初,有媒体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出,网民沸腾,双黄连口服液瞬间成了“神水”,各大电商平台的存货被秒光,甚至有网友说连双黄莲蓉月饼也正在被抢购中……
  运用示例:疯抢双黄连事件固然与部分缺乏責任担当的媒体脱不了干系,但民众科学素养的匮乏,对权威声音的盲从也可见一斑。为何会反复上演“盲从战胜常识,理性输给狂热”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即使处于慌乱、焦虑的特殊时期,我们也该保有对巨大声音的质疑精神。
  推荐素材二:所谓智慧,就是孤独者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对自己的窃窃私语。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运用示例: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巨大声响影响,甚至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许是对孤独的恐惧、对合群的渴望,使我们匆忙合于群体,但长此以往,我们会在喧器中头晕目眩不辨方向,失去判断力,从而成为精神上的“聋子”。尼采曾言“所谓智慧,就是孤独者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对自己的窃窃私语”,我们要不惮于做那个拥有质疑精神,对自己窃窃私语的孤独者。
  推荐素材三:当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遭革职并处终身流放,作家左拉洞察细节,看见了虚伪与谎言的抬头,率先对当局表示质疑,发表致法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
  运用示例:当左拉洞悉当局的虚伪与谎言时,他执着地为德雷福斯奔走呼号,以一己之力逆着洪流呼唤人们看清真相。这不仅是对一个渺小且无罪的人的关怀,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公正执着的追求。终于,淹没在嘈杂中的细小声音,喑哑于人群中的真相,得以显现。唯有勇敢地质疑,才能不在喧嚣中迷失,才能让正义之花绽放。   推荐素材四: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狂人日记》
  运用示例:鲁迅先生早就提醒我们,最可怕的不是被巨大的声音充斥而听不进微小的声音,而是被巨响震成了精神上的“聋子”。这是一种能力的丧失,一旦失聪就很难恢复回来了。于是“从来如此”便就无需改变。先生还说“牛羊总是成群,猛兽皆为独行”。我们应该做独行的猛獸,倾听细小之声,保有对巨大声音的质疑能力及发声的勇气。
  【素材演练】
  无看众生哗然,静听流水潺湲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
  张琼文
  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的思维被喧闹的浪潮裹挟而去,我们的头脑因那些巨大的声音而混沌,脚步也因此而彷徨迷茫,失却了自己的方向。
  这些“巨大的声音”,是他人的言语、社会的舆论,甚至史书典籍里的教条。它们习惯用多数人的取向和磅礴可怖的气势施压,让你我丧失自我的意志。在此巨声之下,我们难免会忽略甚至背离我们自己所能发现的“细小的声音”,那些美妙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在巨声之下被迫遁进黑暗的阴影。
  前几年,网络AI算命流行,大批青年人或单纯跟随网络潮流,或出于迷信盲从,执着于虚拟的算命结果,将钱包向幕后的诈骗公司敞开。或许有人认为,网民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这无伤大雅。但无脑跟风,迷信AI,丢失自我,这是一个理性现代人所应有的样子吗?前段时间,鲍毓明案搅得网络上满城风雨,一次次的反转,一次次的舆论导向,无声地愚弄着群众。倘使真的跟从这些“巨大的声音”,无疑会使自己迷失于无穷纷扰的讯息,丧失清醒的意识与自我判断的能力。
  巴特尔如此评价纪德:“博览群书,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只有保持质疑,才能让我们面对选择时冷静取舍,镇定判断,持静于乱云中,不让自己的声音被他人的声音打败,不使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取代。
  当然,逆行需要勇气,质疑亦然。表现得与主流不同必然会收到异样的眼神,遭受一些非议,但听从本我、无愧于心、慎思明辨后的抉择,定能收获巨大的益处。正如吹哨人李文亮吹响抗击新冠肺炎的号角,钟南山院士坚持自己对病毒的判断,最终助力国家渡过难关。在这样一个人人热爱发声人人又惧怕因与他人不同而显得另类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清醒独特的声音了,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样是为了他人。
  王小波说过,“生活是天籁,需要静静聆听。”而我想说,你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些正确真挚的声音就是天籁,要侧耳倾听,凝神体悟。生命的枝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繁茂壮大,人类的精神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丰盈不倒,文明的指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永远向前。
  在喧闹的荷池中,做一朵最最安静的夕阳,无看众生哗然,侧听流水潺湲;让神思清明,使前路明朗。
  【教师评点】文章重点强调了在众生哗然之中,我们如何保持质疑,让神思清明。作者以“或许有那么一个时刻”为开头,引领读者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可谓四两拨千斤。接着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并举例阐明了缺乏质疑能力会丧失自我的危害。然后指出质疑需要勇气,并以李文亮及钟南山为例,强调勇敢质疑的重要性。最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看众生哗然,侧听流水潺湲”,意蕴悠长又深入人心。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那是在我读高二的时候。我忘了是哪个影院了,忘了是哪部电影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那天所做的事。  一群人在排队等着买票。我本能地寻找着队伍的后面。但是爸爸呢?他直接绕过他们向前走,我不情愿地跟着,排队的人都用谴责的眼光看着我们。我真的是太尴尬了。  但是,我们走到前面后,却发现这条队其实是为一部新电影的放映专用的。我和爸爸径直走到一个没有人排队的售票口买了票。我们走进电影院时,一位经理走了出来说:
梦想是什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香喷喷的烤鹅,是祖母温暖的怀抱。关于“梦想”,嘻嘻猴也一直抓着脑袋瓜在想,到现在也没想明白。不过,嘻嘻猴在杭州市行知小学转悠时发现,同学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对“梦想”可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呢。  蒋可心我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老师,因为老师能够教给学生许许多多的知识,就像学校里的俞老师、袁老师那样。现在,我要刻苦学习,以后考上大学当老师。  胡晨宇 一个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分班之后,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到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此诗不仅仅告诉我们要不负韶华,还要向内修身,去找寻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诗意的生活。  高度现代化的社会让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繁忙之余,我们依然需要对美的敏锐感知。前段时间,四川攀枝花菜市场一位50岁的卖菜大叔被人亲切地称为“王花仙”。他的菜摊总是与众不同,不仅仅有菜,还摆上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使人看后心旷神怡:青菜配美人蕉、芹菜配
小朋友,你独自睡觉时会不会因为怕黑而不想关灯呢?有了设计师Hye Min Lee等人设计的沙漏台灯,咱们就既可以安心入睡,又能避免(bì miǎn)能源(yuán)的浪费(fèi)啦。它的原理非常简单:沙子漏下会渐渐把光源埋住,等到沙子漏完了,灯就会自动熄(xī)灭。台灯有4个刻度可以选择,即15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只要将灯的上半部分逆(nì)时针旋转到对应的刻度上,沙子就会漏下,
一辆骑得飞快的自行车被警察(jǐng chá)拦(lán)住了,骑车的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  “你为什么要骑这么快?”警察生气地说,“这样很容易撞(zhuàng)到人的。”  “我知道,先生。”小男孩回答,“我骑车的技术不太好,为了尽量缩(suō)短在路上的时间,减小撞人的可能性,我才骑得这么快。”  小明:“妈妈,你知道1到9这几个数字中谁最懒,谁最勤快吗?”  妈妈:“谁最懒,谁最勤快?”  
让画“站”起来  新西兰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电脑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将小朋友们完成的平面填色画扫描后以3D立体图像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出来。经过转换的图像不仅更加形象,还能多角度旋转。看到自己画中的主人公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会不会惊喜得尖叫连连呢?野外充电锅  出门野营,最怕手机、照明灯等的电池用完没处充电,不过有了下图这款野外充电锅,你就不用愁啦。它的底部安装有一种能够将热能与电能互相转换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距离无处不在。或有形,或无形;或天涯,或咫尺;或人与人,或人与世界。距离可以产生美,也可以产生隔膜。  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无法归零的遥远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兰斯远  小时候爱做的事,是追着空中的一片云,固执地从城南追到城北。望着悠然远去的云,怅然若失。  那样的遥远来自于无法归零的距离。长大后的我深切地感受到生命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震天巨响,也在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迈出这一步,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
精妙的开头,总能奇句开篇,先声夺人。就考场作文而言,写好开头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全文内容设纲,写得好为文章添彩;二是以奇句夺目,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从而不吝赋分。  我们先来欣赏一篇经典满分作文的开头: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哦,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