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的足迹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有偶然的成分,更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和偶然的转换,关键看一个人的驾驭能力。今天的播种,奠定了明天的收获;今天的汗水,浇铸着明天的成功。
  ——题记
  
  千古风流人物,谁主沉浮?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谁能永存?人生在世、芸芸众生,谁能一顺百顺?新时代,新挑战,扬帆猛进固然可贺,低谷徘徊另辟蹊径更加可敬。本文介绍一个善于拓荒的人,他就是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镇粮库主任刘兴民。
  2006年10月19日上午,一辆采访车在乡间公路上急驶。车外,一望无垠,映入眼帘的是牛羊涌动,红叶飘飞,好一派田园秋色。半个小时后,采访车驶进了一个宽敞、洁净、充满生机的院落。这里就是兴隆山粮库的临时办公地点,见到了被采访的主人公。
  刘兴民黑红脸膛,十分墩实,十分稳健,沉稳中带着刚毅,聪明中透着机智。一谈起他企业的管理、效益及前景,他那滔滔不绝的演讲艺术口才,令人折服。他阅历丰富,思想观念新,探讨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他曾经在四井子粮库当过会计、副主任,在包拉温都粮库当过主任,懂经营、会管理、会核算,2001年调到兴隆山粮库,是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干部。这次采访,所到之处,情真意切,事迹感人;所到之处,言之有物,给人启迪;所到之处,蕴含生机,充满活力,令笔者由衷叹服。兴隆山粮库的历史艰苦卓越;兴隆山粮库的今天百业复兴;兴隆山粮库的未来风光无限。
  自古以来,美人叹的是时光流逝,红颜老去;掌权者叹的是一时失势,大权旁落;无为者叹的是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只有有志者,才没有什么悲叹。兴民他勇敢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笔者采访刘兴民时,全国的粮食企业正处于改制时期,可以说困难重重,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企业改制都处于摸索阶段。
  刘兴民的一番话,直到今天仍然萦绕在耳畔:面对既喜人又逼人的粮改,思维必须转变,主动出击,但绝不能退缩,退缩只有死路一条,愈艰难,就愈要做。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都是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进行的。上个世纪末期,改革风起云涌般兴起。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基础进入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改制,带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改革,势在必行;改制,唯一的出路……
  时代在变迁,事物在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客观规律,不可逆转,不可抗拒。
  “没有危机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顺其自然的人,终有被历史淘汰的那一天。正所谓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成功的人则是创造机会。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预测的,机会也同样如此。捷足先登、尽掌先机,才可能以最短、最快的时间,利用机会改写人生。
  刘兴民依托兴隆山镇幅员面积1200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东与乌兰花、四井子镇为邻,南与新发、团结乡相接,西与同发牧场相连,北与向海蒙古乡毗邻,辖区内有“一横三纵”260公里的优质路面的地域优势,结合镇党委提出的“工业富镇、牧业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刘兴民的心开始萌动了。
  2004年,刘兴民突破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他主动抓住机会、创造机会。他没有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裹足不前,而是发挥牧业优势,率先在兴隆山粮库大刀阔斧地干起了第二产业——兴隆乳业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创业之初,需要资金、需要经验、需要关系,更需要的是承担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了项目早日达成,他多次到省市县有关部门,多方论证,征得论证报告,又跑贷款,终于贷得300万元,兴建了具有日处理20吨的鲜奶生产线。又走遍兴隆山的养殖奶牛户,与养殖户签订合同,现价收购鲜奶,保证了奶源。经试销,一致认为这种奶粉“成本低、效益高、质量好”,产品销往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为兴隆山粮库增加了“造血”功能。然而,伴随粮食企业全面改制,工人面临减员下岗。刘兴民看到曾经和自己一起奋斗的职工,工作没有保障时,真是心急如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步入事业的道路上,顺境需要迈开大步前进,逆境则有时需要退守。“退”要成为机会,是“以退为进”的退。“退”是为了递进,因为前面布满暗礁,只能退一下,或绕个弯子另寻新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时候,往往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样的“退”就意味着进取。因为人不可能一帆风顺,机会也不总是顺风而来,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永远是巨大的,是足以改变人生的。所以,任何时候对于逆境都应该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人生的际遇有两种,一种是顺境,另一种是逆境。在顺境中顺流而上,或许每个人都会做到;但对于逆境,许多人纷纷败下阵来,在逆境中“舟毁人亡”。刘兴民暂时的“退”,意味着又一轮“进”的开始。
  2006年,为了粮库的生存,刘兴民暂时忍痛割爱,精简了职工。他在暗暗积蓄力量,让这些职工陆续就业。他优先将精简的12名职工无条件地安置在奶业公司,又积极想办法扩大就业渠道。他看到通榆西部水草肥美,发挥草原优势,承包了900公顷草原用于牧业养殖,投资百万余元建起了规模容纳500多头牛育肥基地,又安置其他7名下岗职工从事养殖业,顺利地搞好了产权制度改革。
  苍松在山岩中挺立,黄榆在风砂里崛起,任何严酷的环境都不能压住向上的追求,都不能夭折强劲的生命力。
  “十一五”期间,随着兴隆山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给排水、路面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社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之时,兴隆山已成为具有旅游业亚洲最大的48万千瓦的风电园区;亚洲连片面积最大的1万亩蒙古黄榆景区;1.5万公顷的芦苇荡景区以及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十强镇”。兴隆山镇真的兴隆了,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把焦点聚到这里,这里成了令人瞩目的闹镇。刘兴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发挥地域优势,向自己再次发起了挑战,他把目光锁在开发房地产行业上,他引进220万元资金,在粮库大门两侧建起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临街四层17门综合楼,将一、二楼全部出售。同时,他又发挥市场优势,将粮库院内大门两侧建起了兴隆煤炭经销部和兴隆建材商场。在抓副业的同时,兴隆山粮库这个主业也没有停滞不前,虽然近些年通榆县旱情严重,老百姓没有多少余粮。他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带领职工到内蒙去收,当别的粮库还处于坐在家里等粮收时,他却惊人般地收回了近1万吨粮,此举轰动了整个粮食企业,受到粮食局领导和同行们的称赞。他还将闲置的库房和场地出租给客商。目的从中寻求经验,日后自己扩大收购范围。
  刘兴民率先迈出了一步,开辟新途径,形成新体系,建立了新模式,使粮库逐步进入市场化运行轨道。超额完成粮食局下达的各项任务。
  都说,一根好铁能捻几根钉,刘兴民拥有这些企业,可每个企业都管理得却井井有条,他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凝聚力、亲和力,他的人格魅力到底是什么?刘兴民看出了笔者的意思,笑着说:“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个企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企业运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关键是管理。管理必须靠领导以身作则,不能为了自己私欲偏离轨迹,而要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要时刻清醒权力是职工给的。‘言必信、行必果’是领导者为人处事的法则。因此,只能得到职工的信服,这样才能形成战斗力,才能形成凝聚力,企业才能牢不可摧。现在,我的这些企业全是粮库‘原班人马’,职工无一下岗,保障了职工工作,保障了职工开支。从这一点上,他们相信我、信服我,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现在这些企业已走上了‘以制度管理人、以榜样带动人、以物质剌激人,以精神鼓舞人’的良性循环轨道。”
  创业——如浪中行舟,有时被惊涛卷起,有时被骇浪推入低谷。市场经济就像浪潮一样,有起有落。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把握机遇,驾驭市场,在波涛汹涌时,搏击风浪,勇战旋涡……
  成功——是每个人所奢望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成功。大多成功者属于有大胸襟、大气魄,追求发展、追求卓越,锁定目标、执著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人。
  刘兴民创业成功,让笔者由衷钦佩。和刘兴民告别的一刹那,他依然慷慨陈词:“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搞好、搞活,最主要的就是将机会转化为财富,拿出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千万不可随波逐流,更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一窝蜂地拥上去。成功者之所以有大作为、大收获,就是因为眼光独到,善搞有特色的创意,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步步领先别人,才能到耸立于众人之上。因为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能是自己来适应市场,而不是让市场来适应你。另外,舍得投资,因为投入和收获总是成正比的,投的多、收的多,投的少、收的少。看南方和北方的差距,也许不难知道,南方人和北方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思想意识不一样,南方人会投资,北方人会攒钱。南方人用钱生钱,北方人靠钱生息;南方人拿钱冒险,北方人存钱保险。北方人被‘保守’思想观念束缚,裹住了手脚,这样南北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我是属于先知先觉的人,所以我先悟到真谛,敢于投资,如今我率先搞这些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千家万户。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我的一大心愿。”
  笔者认为:什么是人生,人生就要像刘兴民这样不断自我突破,勇于拓荒。没有这样突破的人生,是一潭寂静无澜的死水。没有这种拓荒的精神,就不会闯出一番大事业!
其他文献
当说起《周易》,人们自然会想到它是一部神奇的书,当说起精通《周易》的人,如诸葛亮、邵康节、刘伯温等,人们自然会说他们是“高人”。在宁波也有这样一位易学应用的耕耘者。  当记者走进宁波天一广场水晶街的一间办公室内,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在伏案工作。看上去这位中年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憨厚、质朴,只是在眉宇间和眼神中透出一种中年人本不具有的“老学究”式的深邃与睿智。可他却是一位在宁波盛传着的易学应用
期刊
张昌耀校长自主持育才中学工作以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各项工作,勤勤恳恳、勇于开拓,团结带领全校干部师生,求真务实、抢抓机遇,校容校貌为之一新、干部师生精神振奋、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取得了全市中考十连冠,被评为“滕州市初中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学校”。本人被评为:“全国十佳创新型校长”、“全国基础教育知名校长”、“枣庄市体育工作
期刊
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泰安特种车制造厂(泰安拖拉机厂),始建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研制生产12马力拖拉机的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机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原有的优势逐步丧失,为扭转被动局面,全厂干部职工也曾几度奋争,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阻止企业滑入即将倒闭的困境。1993年李基恒接任厂长,经过冷静思考分析后认为,企业主要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所致。经过艰苦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
期刊
绿色,是大自然生命的原色,希望的象征,力量的源泉。  绿色,更是民革党员饶仕琪长青的精神,葱茏的希望,奋飞的翅膀。  天道酬勤。人民没有忘记这个痴情的播种者,他汗水浸泡过的1600余亩的苗木基地可以作证;视察过他基地的至少6位副省级以上的领导可以作证;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多次新闻报道可以作证;他头顶上一顶顶桂冠可以作证:“中国骄傲·第五届中国时代十大创新企业家”、“江西
期刊
当城郊农民面临失地、失业危险的时候,他勇敢地站起来,带领班子迎难而上,努力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发展城市经济,建起了陇东地区乃至甘肃省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建材商城。商城以其特有的社会魅力、经济魅力成为陇东大地上矗立起的一座奋斗和创造的丰碑。他和班子因此保存了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素质,使全村农民生存有了保障,而且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更主要的是村民由
期刊
王恭祎,男,1955年6月生,河北永清人,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省管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廊坊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该院林果所2003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五一奖状”,2004年该院被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先进集体”,2005年被廊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廊坊市先进集体”,同年,被中宣部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时,被
期刊
充满激情创业带着梦想上路    一个创业者就要充满激情创业,带着自己的梦想上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方能走上成功之路!——李延萍  李延萍,最近几年才崛起的坐落在济南市繁华地段的由众鑫公司主办的山东省最大的专业化大型鞋类批发市场“齐鲁鞋城”的董事长。她被国家纺织局、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纺织业再就业带头人”光荣称号,她被山东省政府、省工会授予“再就业明星”、“再就业巾帼创业带头人”称号,被
期刊
从外表看去,陈虹霓美丽、优雅,而且显得有些娇弱,不认识她的人多半不会想到,有法官用“刀枪不入”这四个字来形容她。这并非夸大其词,法庭上的陈虹霓,刚毅、果断、雄辩。法庭外的陈虹霓受到多次威胁,吊销执照、毁容、逐出所在地,在调查中还被扣留诬陷,而且她曾受到地方新闻媒体的丑化人格名誉的同声讨伐……但是她没有退缩,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高擎正义之剑,将捍卫法律尊严的办案工作一点点向前推进,逐渐在业界声名鹊起
期刊
冲着天地唱山歌,山歌出口就成章;  再好山歌吾唱,专唱雪云汉兴哥。  专唱雪云汉兴哥,富而思进回故乡;  大爱无疆赤子心,共建家乡奉献多。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用山歌来表达出人间的“真、善、恶、邪”。从这首山歌的开头一段,就能感受到朱雪云女士、刘汉兴先生是一对热爱家乡,热爱公益事业的好伉俪,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做出的一切,是多么感动人,真是难言可贵。    立下雄心志——爱拼才会赢
期刊
仉昊,北京兴隆竹松梅商贸中心总经理;香港东佳国际实业公司总经理;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会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发美容年鉴》理事。    仉昊自1998年开始从事新时代健康产业国珍系列产品的销售工作,业绩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几十万到现在每个月的销售额几千万,销售团队达到200多万人,下面有专营店近300家,销售网点1000多个,其下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