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方法:输液前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结果:使安全隐患渐渐减少,从而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结论:开展儿科门诊输液专业化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消除输液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 婴儿 输注 静脉内 门诊医疗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现介绍如下。
  
  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药物剂量与患儿的实际年龄、病情不符: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发现医生对药物的规格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过小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
  穿刺过程中忽略了病情观查:小儿静脉细,穿刺难度大,家长要求高。特别对1岁以内的婴儿,护士为了力求达到“一针见血”,注意力往往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了对患儿病情的观察。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儿科输液室病人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音同字较多,由于环境嘈杂,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加上家长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孩儿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造成相互交叉错用药物。
  巡视不及时: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用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若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
  不重视健康教育:1—3岁的幼儿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加重病情会尊从孩子的意愿带到户外活动或逗留。但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部分家长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讨论
  
  制定规范化的输液流程:①认真执行医嘱:护士收取输液治疗单后,首先将门诊病历医嘱与电脑医嘱单核对,包括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体重是否有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病历上签名,执行人签字。这样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②实行发号对号系统:收药护士按秩序将排好队的门诊病历,逐本对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用药天数,确认无误后发号给家长拿着在输液区等候,一式2份,1份给家长、1份贴病历内。当轮到该患儿注射时,护士先叫患儿姓名叫号,家长拿号与护士对号相符,护士在注射前不仅和家长共同核对患儿的姓名,并再次核对输液单与病历医嘱药名、剂量、浓度、用法、用药天数相符,防止错用药物,从而也使输液室秩序大为改观。实行发号对号系统以来,没有因姓名相同或音同字不同造成错用药物。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①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门诊输液药物品种繁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护士长经常对护士不定期进行口头提问,并遇到实际患儿进行操作演示,使每位护士熟练掌握。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对于1岁以内且病情较重的患儿最好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穿刺,此处静脉不仅易固定,便于家长看护,更重要的是护士静脉穿刺时有利于观察患儿病情。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穿刺此处不仅容易造成药物的渗漏,而且穿刺时不利于病情的观察。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每15~30分钟巡视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的情况。使用特殊药物应增加巡视次数,并做好巡视记录。此外,对3岁以内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液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注射前口头简单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将健康教育处方分发给家长阅读,主要内容是输液过程中家长需配合的事项。例如应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等。在输液大厅安装电视机,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中途穿插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喜欢听的音乐,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感;同时口头、书面、电视宣讲教三者相结合,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在儿科门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可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其他文献
痔是一种最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约占肛肠疾病的90%,男女皆得。我科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优,治愈率98%以上。为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痛苦,早日恢复健康,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