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哪一个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01年以来,一种叫做“啪啦啪啦”的时尚潮流席卷而来!
  “啪啦啪啦”即“Para Para”,是风靡于东京涩谷一带的一种青春舞蹈,也就是在流行歌曲的音乐背景下,不停地拍手、挥手、举手、摆手……一首歌曲大概可以发挥出一百多种手势,木村拓哉、滨崎步都曾在他们的演唱会上演示过。随着郭富城和张柏芝主演的影片《啪啦啪啦樱之花》的推波助澜,中国的“哈日族”很快“啪啦啪啦”起来!
  坦率地说,和浪漫的伦巴、激情的探戈、优雅的华尔兹、粗犷的斗牛舞、奔放的恰恰相比,“啪啦啪啦”简直太没意思啦——手舞足不蹈,这也叫舞吗? 记得前几年的城市街头,“哈日族”曾经流行过一种同样是来自日本的“跳舞毯”潮流,即在一块廉价的、斑驳的、脏兮兮的毯上,随着音乐节奏和电子屏幕的指示箭头,往前迈脚、往后迈脚、往左迈脚、往右迈脚……
  从跳舞毯到“啪啦啪啦”,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日本流行文化的共同特征,即:束缚人的创造性,限制人的想象力。去年我曾在一篇题为《跳舞毯:后卡拉OK时代》的文章里写道:“日本没有帕瓦罗蒂级的人物,却发明了卡拉OK;没有迈克尔·杰克逊级的人物,却发明了跳舞毯;没有斯皮尔伯格级的人物,却发明了青春偶像剧;没有毕加索级的人物,却发明了卡通画;没有比尔·盖茨级的人物,却发明了电子鸡;没有黑格尔级的人物,却发明了‘脑筋急转弯’……这些浅薄的流行文化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创造出来,而且也只有在中国才会流行起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就像他们的寿司一样,是拘谨的,呆板的,平面的,小气的,乏味的,肤浅的,简单的。而正因为简单、肤浅、好消化,所以日本流行文化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中国的新人类。对于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人类来说,他们的每一阵时尚流感几乎都是发源于东京涩谷一带,所以他们号称“哈日族”。
  “哈日族”就像涩谷街头的那些“樱桃小丸子”们一样,反对优雅,拒绝成熟,染着黄色的头发,穿着天真烂漫的卡通装,蹬着花花绿绿的松糕鞋,捧着一瓶甜甜的奶嘴软糖,追求“卡哇伊”。所谓“卡哇伊”,即日语里 “可爱”的意思。然而,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却对“涩谷新人类”提出忧虑,认为他们并不“卡哇伊”。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青年问题的日本学者高山秀夫,在一项《你最想要什么》的专题调查中发现:60年代的年轻人渴望拥有电视机和电冰箱;70年代的年轻人渴望拥有彩色电视机和小汽车;80年代的年轻人想要一部随身听,一台任天堂游戏机,一双棒球手套;而现在的新人类却什么也不想要。高山秀夫认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激励孩子们的事了,“什么也不要”意味着这是“空虚的一代”。
  据报道,“涩谷新人类”现在甚至连工作都不想要,他们拒绝在写字楼做白领阶层,宁愿在酒吧做收银员,在快餐店做小时工,他们对父辈引以为荣的“认真”“工作狂”“过劳死”精神不屑一顾。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在《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一书里振聋发聩地指出:“认真的崩溃,意味着日本的崩溃。”
  浅薄的日本流行文化,造就了浅薄的“涩谷新人类”,属于他们的关键词有:卡通、漫画、明星、演唱会、随身听、皮卡丘、木村拓哉、松岛菜菜子、樱桃小丸子、泡沫奶茶、啪啦啪啦……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成长着另一种新人类,即“硅谷新人类”,属于他们的关键词是:数码、网页、闪客、.COM、CEO、纳斯达克、Napster网站、Flash、MTV文件、Linux软件、蓝牙技术……美国一位学者指出:“他们从小就接触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一代的‘第二性’,他们发现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就像玩滑板车一样简单。”
  我们可以设想:当某一位“涩谷新人类”在为木村拓哉主演的某一部青春偶像剧流泪的时候,某一位“硅谷新人类”也许在埋头为某个客户设计“解决方案”;当某一位“涩谷新人类”满足于在酒吧做收银员的时候,某一位“硅谷新人类”也许在考虑:我的下一个分公司该设在匹兹堡还是渥太华?
  那么,“涩谷新人类”与“硅谷新人类”,谁更“卡哇伊”?谁更值得我们“哈”? 这是一个值得中国新人类思考的问题。
  (摘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编者小语:
  没有人愿做“旧人类”,问题是,你要做哪一种“新人类”?
  “涩谷新人类”沉浸在青春偶像剧里,疯狂追星,满足于打零工挣散钱,对认真不屑一顾……难道这就是“新人类”的标签吗?
  没错,“新人类”应该是另类的,可是必须将“颓废”、“空虚”剔除。“新人类”应该有理想,观念新,敢于做常人不敢尝试的事情,有个性。“硅谷新人类”的特点就是,让时代的前沿为我所用,我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创造出新的时代前沿。同时,依然张扬青春、张扬个性。
  “父母给你姓名,自己打造品牌。”选择做哪一种“新人类”,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吧!
其他文献
胡铨(1102—1180),江西庐陵人(今吉安),因生前贡献卓越,被朝廷追加谥号“忠简”。  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三忠堂记》中,谈到胡铨被追谥为“忠简”的原因时说:“(胡铨)毅然上书,乞斩相参、虏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士大夫复翕然尊之,厥后天子从而褒赠”,说胡铨的成名,是他曾上书要求斩首宰相。不过,胡铨当时虽然忠勇过人,但却因此遭到打击和迫害,贬谪十余年。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
经不住小芸游说,她妈妈终于同意跟我爸“接触接触”,就等我全力攻克最后的堡垒了。可在我一轮轮“苦口婆心”的规劝下,父亲总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他才50岁,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寂寞地度过晚年。   小芸的父亲早在四年前去世。我和她在一次闲聊中突发灵感:既然我们好得像亲生姐妹一样,何不干脆两好合一好,把各自的家长撮合到一块儿?我们为这伟大的决定还策划了一个晚上。   但当我正要进一步向父亲软磨硬缠时,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给他人一次生命是伟大的。    一所美丽的中学校园  一座四层楼的校舍  一个七百名学生求知的殿堂  讲课声  读书声  歌唱声  在校园交相辉映……    突然  坐椅动了  课桌摇了  教室颤了  大地抖了……    地震——  快跑  师生们冲出教室  向着楼梯簇拥  一秒钟  两秒钟  十秒钟  二十秒钟……  时间就是生命  人们纷纷踏上楼梯求生    四层  三层 
碧绿的稻田,   呜呜鸣叫着驶过的列车,   缓缓流淌的小溪。  溪水上架在两岸的木板,   溪水中静静漂过的纸船,   承载小小孩子的祈愿。      四个少年,   暖暖的可以唱出自由音乐的吉他;   红白相间的充满活力的足球;   出色的可以在校会上受表扬的成绩;   就是包含某些喜欢内容的微积分。   共同点,   是干净单纯善良的青春,   以及能明确看出绽放全过程的   青春的笑容。
宁朴朴是个“男人婆”。这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同龄人所认同的真理。没有人敢和她在一起,她也不屑和别人在一起。  十七岁的她确实是忘了,这个能够忍受自己性格,并且以此为乐的北方男孩,是在何时闯入她的世界。他,名叫叶流枫。  每天早晨,叶流枫都会从她家的单元楼下经过,绕过花园,站在她的窗台下。一边用圆润的北京话叫着朴朴,起床了,一边用力地拨弄着自行车的铃铛。  宁朴朴几乎每次都要等他叫得快失声的时
[摘要]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本文针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着重从感知、想象、评价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欣赏教学 审美培养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
这是一组来自北京五十四中学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他们对现实的精神对抗和情感宣泄,看了之后,是否也同样触动着你的心弦?  (点评:张进 北京五十四中高级美术教师)    属于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飞向未来,奔向未来,未来什么样子,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我们不要黑幕所束缚,闯出黑暗奔向光明,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为何怕黑?NO BLACK……  ——张妮娜  教师点评:生活是创造的,未来是创造的,一切价值的
我10岁的小女儿莎拉,曾给我上了一堂有关勇气的课。莎拉一只脚先天肌肉萎缩,不得不依靠支架活动。一个明媚的春天清晨,她回家对我说她参加了户外体育比赛——一个包括跑步及其他竞技项目的比赛。  看着她的腿,我飞快转动脑筋,想说些——正像许多名教练在队员面临失败时所要讲的那样——鼓励我的小莎拉的话。然而,我的话还未出口,莎拉仰起头说:“爸爸,我跑赢了两场比赛!”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莎拉接着说:“
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  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  会失去的,  失去了便不是灾难。    每天失去点东西。  承受失去所带来的慌乱  比如丢了门钥匙,  或糟蹋了一小时。  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    那么练习失去得更多,  失去得更果断:  忘掉地方和名字,  以及你原本想要去哪里  旅行。  这些都不会带来灾难。    我失去了母亲的手表。  瞧!  我所喜欢  的三栋房子中最后  或倒
[摘要] 读者,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服务理念,并从注重服务、力求创新、争创品牌、提高效益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读者服务 创新 品牌    读者,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读者的存在和需求,体现了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读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