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索克山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真菌学与真菌毒素学、分析化学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1973-1975,在克山病严重流行地区凋查了15家病户和1个病情爆发的村庄,发现每个病人在发病前半年至1年都食用过严重发霉的小米、玉米.取病区小米做微生物学检查,发现主要污染真菌是黄绿青霉菌,占20%,毒素是黄绿青霉素(CIT).克山病致病因子进入人体的
【机 构】
: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克山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真菌学与真菌毒素学、分析化学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1973-1975,在克山病严重流行地区凋查了15家病户和1个病情爆发的村庄,发现每个病人在发病前半年至1年都食用过严重发霉的小米、玉米.取病区小米做微生物学检查,发现主要污染真菌是黄绿青霉菌,占20%,毒素是黄绿青霉素(CIT).克山病致病因子进入人体的途径是病区产的粮食而不是饮水,不同种类粮食的传病作用不同,小米、玉米传病,小麦不传.依据全国地方病监测数据,1990年后全国范围已无克山病病例报告,同时克山病病因物质也在减少,但不如病情变化那样快.1983年后实现的农村、农业改革,显著地提高了粮食的卫生学质量,对消除克山病威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克山病病区分布在寒冷、干燥的西北高原和温暖、潮湿的东南平原交界带,病区在浅山丘陵区而不在平原,平均温度低、湿度适中,适合真菌的生长和产毒.用CIT毒素污染粮食,按体质量4 mg/kg剂量喂养大鼠,4周即可出现心肌坏死,线粒体肿胀、增生和破坏等与克山病相似的改变.结论 克山病的病因物质是CIT;发生条件是西北干旱高原与东南温湿平原交接地带的特殊地理、气候状况和农业生产中粮食保管不良、霉焐;影响因素繁多,主要是促进接触病因物质以及易感的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及接触的机会。
其他文献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创刊至今,已走过了30个春秋.作为几代地方病防治和科研工作者艰辛付出的历史见证,《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客观地记录了我国地方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地方病工作者为消除地方病的危害所做出的努力.《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不仅推动了我国地方病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也为加快消除地方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值此刊庆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编者,向关心支持本刊工作的各级
2012年9月18日,夏德义教授走完了83年的人生旅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夏德义教授,1929年6月生于辽宁省义县,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一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工作,历任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等职务,1981年被学校派往日本久留米大学访问交流.夏德义教授从事克山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成绩显著
我国是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人群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由生食水产品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尤为突出[1].2004年,卫生部第六次食品卫生预警公告(第19号)指出:应严防食生鲜水产品导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尽管如此,水产品依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的饮食习惯仍在继续,并有"发扬光大"之势.关键词:片形吸虫;感染;警示
目的 探讨云南省大理州人群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疫情特征,为片形吸虫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疫情资料,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部分家属及同村的健康人进行血清学大片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检测和显微镜下粪便虫卵检查,并对检出的虫卵进行测序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进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的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目的 观察长期氟过量对大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性、TPO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按体质量分为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每组10只,分别饮用含氟化钠0.40(普通自来水)、15.00、30.00和60.00 mg/L的自来水,均食用普通粮食配制的饲料.喂养180 d后处死.测定血清FT3和FT4;采用改良愈创木酚法测定甲状腺TPO活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