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9∶1”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如何从保障粮食安全大局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目标,是河南上上下下共同关心的议题。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加强校地合作,引导高校技术和人才到农村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农村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9∶1”模式的思考与设计
  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不减产,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样做难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难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在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大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将保粮与促进农村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集成河南农业大学高产稳产技术,在90%的土地上产出原本需要100%~110%的土地才能产出的粮食,确保粮食核心区增产目标;用节约出来的10%的土地,建设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同步推进高产稳产保粮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农村新社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区的“四区”建设,努力实现“高产保粮、节地增收、生态宜居、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模式简称“9∶1模式”。
  2010年10月,河南农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规划设计了以“9∶1”模式为核心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项目”。
  二、“9∶1”模式建设内容和初步成效
  依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两个试验区分别规划了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启动建设后,方城试验区将节约出5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民权试验区可节约6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
  针对“9∶1”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试验区领导小组,设有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作物高产、畜牧工程、高效园艺、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能源建设等6个工作组,在方城县、民权县的积极配合下,全方位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建设高产稳产保粮区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90%的土地,确保完成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河南省粮食产量2020年要达到1300亿斤,需在2009年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累计增长20.62%,年均增长1.72%。如果在2009年播种面积90%的土地上实现这一增产目标,需累计增长34%,年均增长2.70%。据此测算,方城县、民权县要达到粮食核心区规划的2020年产粮12.7亿斤、14.7亿斤的目标,其年均增长率需分别达到2.30%和2.31%。
  高产保粮区内,一是引导、帮助推进土地流转,采取规模经营,推行全程机械化,方城、民权试验区已分别流转土地1万余亩和2万余亩。二是运用河南农业大学集成的粮食高产“八大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三是引入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方城试验区已建立了数字化农业平台,田间生产的信息化、可视化是方城试验区的突出特色。试验区总控室汇总了从田间气象站和终端测控设备采集的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长势长相图像等信息之后,传递到位于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惠农科教信息港”,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团队负责远程诊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四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民权试验区整合农业项目资金,试验区已达到国家级良田工程标准。2011年,经专家实打验收,方城、民权试验区小麦、夏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220.8公斤和1346.5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块增产22%和21%,远超过高产保粮区年均增产2.30%和2.31%的规划目标,实现了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空间要粮的节地保粮目标。
  (二)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
  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发展绿色高效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方城、民权两个试验区都是纯粹的农区,试验区内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一个工业企业项目。两地农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对试验区实际,河南农业大学学习借鉴工业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和做法,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规划设计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园艺、生态养殖等绿色高效农业产业。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入绿色高效农业企业和组织专业合作社培养种植、养殖大户等,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试验区农民的增收渠道除粮食增产外,还增加了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合作社股份红利和土地流转收益,真正实现“打工不出村,致富不离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方城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内,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进的河南田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化企业,流转土地500多亩,已建设了22座大面积日光温室和136座连栋大棚,已有100多名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仅此一项,农户年收入就增加1万余元。民权试验区内,通过示范带动,轩庄蔬菜合作社发展日光温室13座,每亩温室每茬收入平均达2.4万元;申庄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园600亩。
  (三)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其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比,试验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节约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统一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外,还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技术优势,重点推进辅热集箱式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特色。方城试验区已安装5套太阳能提水大田地埋管和蔬菜棚节水一体化滴灌系统,成为可再生能源“供应站”,除满足抗旱提水灌溉用电需要外,还为试验区办公楼、实验场站、全自动监控系统以及养鸡场提供照明电力等环保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四)建设教育改革实践区
  着力于将试验区建设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成果转化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生创業基地。农业院校教学、科研离不开农业生产一线。试验区内建有河南农业大学品种和成果示范区,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也在试验区开展。
  三、“9∶1”模式的特色和意义
  (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试验区以“保粮、增收、就业、促民生”的建设目标,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发展。克服了过去“粮食高产攻关”“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坚持易学、易懂,具有可复制性
  试点选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9∶1”模式通过“农大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农民土地流转、特岗技术服务、合作社规模经营、企业订单销售”的校地合作思路,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可在河南大面积推广示范。
  (三)坚持合作共赢,具有机制保障的长效性
  一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从体制上提供长效机制;二是利于增加试验区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促进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
  (四)坚持优化转变,具有可持续性
  “9∶1”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发动群众、组织实施,实现了“三优——资源优化、项目优化、布局优化”,解决了“三争——争土地、争资源、争人力”,促进了“三个转变——农民向农业工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向社区转变”。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其他文献
这里,高塬沃土,果品种植条件得天独厚;这里,5000年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根基深厚;这里,地处黄河南岸,三省抵足,特色产业发展充满机遇。  紧抓优势资源科学规划,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产业升级,同时正视存在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三门峡农业产业化集群厚积薄发。  对各類果品多元开发的阿姆斯公司,致力打造果蔬行业第一品牌,豪情万丈。把苹果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要做浓缩果汁行业领先者的缘份果业,踌躇
期刊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走进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社区建设工地,到处尽显繁忙的施工景象:塔吊耸立,机声轰鸣,焊花飞溅……宛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农村像城市,社区像花园,房子像别墅,庄稼人变身城里人。”这是目前流传在宛城区乡间的顺口溜。去年以来,宛城区按照南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全区155个行政村规划为50个新型农
期刊
三门峡市围绕果品、畜牧、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林产品、烟叶、茶叶等八大特色产业,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小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  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的三门峡市,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诞生的,享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境内多山多岭的地貌和海拔落差高形成的小气候,为其果林种植、畜牧养殖提供了难得的自然条件。加上“三纵四横”的大交通网络、处于中原经济区
期刊
要提高圈养蛋鸭的产蛋率和蛋品的商品率,除满足其对蛋白、能量营养等需要外,特别要做到科学补钙。  1.选择好钙源  一般以石灰石、贝殼等作为钙的主要来源,但比例要恰当,石粉、贝壳粉的比例以2∶3为宜。加喂1%的骨粉,蛋壳的强度、光滑度会达到最佳。  2.补钙时间适宜  圈养蛋鸭在100日龄左右开始产蛋,15周龄是开始补钙的最佳时期。补钙要介于青年鸭与产蛋鸭之间。  3.产蛋各期的最佳补钙量  蛋鸭对
期刊
阿姆斯创建之初便将果蔬农产品深加工定位为主业,力求通过把果蔬加工产业做精做强,打造国际国内果蔬食品行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位于河南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灵宝市,素有“苹果之乡”的美称。“七山二塬一分川”的地貌和温润适中的气候为其果品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全市现有苹果、梨、黄桃、石榴等各类果树面积115万亩,其中苹果90万亩,年产果品140万吨,占河南省总产量的35%。灵宝苹果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写进了战略目标,并首次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八大任务之一。《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特殊教育单列阐述,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好特殊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免除残疾学生入学的一切费用,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特殊教
期刊
每年五六月份,当牛、羊采食过多的幼嫩青草,在胃内迅速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而不易排出体外,引起胀肚,俗称“青草胀”,即瘤胃臌气。  1.症状。病畜的腹部迅速臌大,尤其左侧腹部明显凸出,用手扣打时感觉紧张而有弹性,发出的声音如鼓响。病牛精神沉郁,不吃、不反刍,呻吟不安,头部经常回顾腹部站立不动,拱背弯腰,频繁排尿,呼吸越来越困难,严重者即刻倒毙。  2.预防。由舍饲转为放牧的最初一两周,放牧前要喂些干草
期刊
樊喜泽,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茶峪村八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有名的猕猴桃种植能手。去年,樊喜泽种植猕猴桃12.5亩,产量近1万公斤,收入3.7万元。在去年10月召开的西峡县猕猴桃销售表彰大会上,他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说起这位“土专家”的致富经,乡亲们都啧啧赞叹。  茶峪村依山傍水,坡多地少,大部分土地是在以前的河床上垫起来的,土层下面多是石头。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多以种粮为生,人均
期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作《哈姆雷特》的这句台词无疑是当下很多农牧企业的真实写照。  目前,一些中小型农牧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便遇上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行業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利润稀释、生存空间狭窄等因素,让这些企业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备感彷徨。  企业如何走出生存再发展的困境,逆流而上并且保持稳健发展——这是目前国内成长型农牧企业所面临的高度同质化的
期刊
乳腺增生症多发于青年奶牛,患病奶牛常有乳房胀痛现象,乳房部位有较硬的肿块。患病奶牛精神沉郁,烦躁不安,易受惊吓。奶牛乳腺增生症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一、预防措施  1.乳房保健  保持奶牛乳房清洁,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环境安静。慎用含激素的药品和添加剂。限制动物性脂肪和含糖多的饲料喂量,不喂辛辣刺激性饲料,宜喂青绿多汁饲料。  2.定时按摩  发现奶牛乳腺增生后,除正常按摩挤奶外,每天夜间饲喂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