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的新声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切斯特顿可能有些陌生。但你可曾知道萧伯纳的小故事?萧伯纳个高体瘦,一位论敌讽刺他说:“看到你就知道非洲在闹饥荒。”萧伯纳答道:“看到你就知道非洲闹饥荒的原因。”这位我们记不清楚名字的论敌就是G.K.切斯特顿(一八七四——一九三六),身高六英尺,体重三百磅(约一米八,一百三十六公斤),关于他的体重还有许多别的小轶事。喜欢侦探小说的人大概会知道《布朗神父探案集》,这位天真、睿智的胖神父也出自切斯特顿之手。除此之外,多数人对切斯特顿的了解只怕少之又少。
  但正是这位切斯特顿的小说《名叫星期四的人》启发迈克·科林斯领导爱尔兰独立的运动;他的一篇专栏文章激发甘地引导印度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一九○九年十月二日);他的耶稣传记《永恒的人》影响C.S.路易斯归信了基督教。他没受过大学教育,但他的关于查尔斯·狄更斯的评论却被T.S.艾略特、萧伯纳等人认为是他的最佳著作;他晚年客串了一把托马斯·阿奎那的传记,倾其一生研究阿奎那的学者认为这部传记直击这位伟大神学家的思想核心,并且说:“切斯特顿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他深刻,因为他正确……”(转引自Dale Ahlquist,G.K.Chesterton:The Apostle of Common Sense〔San Francisco:Ignatius Press,2003,104—105〕)切斯特顿以四千篇报刊文章、两百个短篇故事、五部小说,以及优秀的文学评论、传记等屹立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最伟大的新闻工作者之中,用我们今天学界的话说,是位具有思想个性、广泛影响力,承载道义的不折不扣的公共知识分子。
  切斯特顿,尽其一生为基督教摇旗呐喊,他不仅为耶稣和圣徒辩护,甚至为历史上的基督教辩护,认为它是唯一整全、健康、理性、能够作为道德根基的思想体系。基督教的印记标识了他的大多數创作,完全可以将他最主要的作品(包括小说在内)全都看成护教之作。人们下意识地遗忘他,因为他批评唯物主义、科学决定论、相对主义、无神论和不可知论,以及其他流行于学术殿堂上百年的哲学。他的辩论有时被认为流于简单鄙俗,因为他撰写报刊文章和小说,以普通人为写作对象,摈弃思想严谨与严肃的外观;但也有人认为,人们忽略切斯特顿,是因为与他争论意味着输……所以,不仅在中国,甚至是西方,人们也在重新发现这位深受他同时代人爱戴的作家,正如他最著名的宿敌萧伯纳的话:“世人对切斯特顿的感激还不够。”(萧伯纳:《爱尔兰印象》,见D.J.Conlon,ed.,G.K.Chestreton:The Critical Judgments〔1900-1937〕〔Anwerp:Antwerp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1976,363〕)
  《回到正统》(原文名Oxthodoxy,即正统。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作于一九○八年,与《异教徒》(原文名Heretics,一九○五)为姐妹篇。切斯特顿在《异教徒》中批评了一系列当时著名的文人作家,其中一位回击道:“若切斯特顿先生也提出自己的哲学,我或会替自己的哲学担忧。”切斯特顿正中下怀:“对一个太乐于写书来回应最轻微挑衅的人做出这样的提议,似乎有点儿轻率。”(2页)于是有了他的代表作以及二十世纪的基督教护教经典《回到正统》。
  《异教徒》批评时代之声,《回到正统》剖白心路历程。切斯特顿在书中回顾了他如何“试过建立自己的一套异端邪说,却在最后修订的阶段,发现那原来就是正统信仰”的浪漫故事。这本书的主线是通过展现切斯特顿在思想上回归基督教的过程,论证“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思想,正是活力和正统伦理的最佳基础”。所谓“正统”,他解释道,即基督教神学思想,其纲要充分见于《使徒信经》。《回到正统》不仅展示了一位思想家健全的智慧和缜密的思考过程,而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基督教做出辩护,切斯特顿没有条分缕析地证明《使徒信经》中的每句话如何是真理,而是带着一颗异教徒的心巡回了各种近代思想对基督教的攻讦,最后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的辩护使正统在一个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盛行的时代发出了新的声音。
  有人说基督教是黑暗时代的产物。切斯特顿却认为:“教会正是唯一把我们带离黑暗时代的力量。”(126页)
  基督教的世界观阴暗、不近人情。切斯特顿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不狂欢的基督教。”
  基督教若卸除教条的盔甲,剩下的只是贵格会的“灵光”。切斯特顿回答:“做基督徒唯一的乐趣,就是不用留下了和灵光在一起,而是能确认有外在的光;外在的光晴朗如太阳、澄澈如月亮、威武如旗帜飞扬的军队。”(79—80页)
  正统信仰是沉重、单调而不会出错的事物。切斯特顿:正统信仰具有“令人震撼的浪漫”,神学中小小的论点失之毫厘“就可能粉碎全欧洲最精雕细琢的雕像”,“可能会叫一切舞蹈停止,叫一切圣诞树凋萎,叫一切复活蛋被捣碎。”(107页)
  如果基督徒真的相信有天堂,就应该立刻自杀。切斯特顿叹道,人们真的不了解基督教。不知道教义是完整的体系,不能偏执一端,更不理解基督徒不是悲观的厌世者,反而更深地体会生命的欢愉。
  切斯特顿最后的结论是:“也许,最终是基督教正常,而一切批评基督教的人神经病;虽然发病的方式不尽相同。”(96页)
  如何得出在理性时代为基督教做辩护,切斯特顿打出的牌不是启示,恰恰是常识,这也是他谋求和读者认同的出发点。他说:“我不打算证明的,是一种我提议该视之为自己和一般读者有共同基础的东西,那就是一种对积极和富想象力的生命的渴求,亦即是一种如画般优美,如诗般充满好奇的生命……要是有人说灭亡胜于存在……他就不是我所指的普通人。”(3页)
  这就是切斯特顿的立足之处,普通人的常识。他捍卫普通人对生命诗意和浪漫的渴求,捍卫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即人生应当有意义、有价值,而且有惊喜,有希望。这种人生观具有普世性,千百万年来人们正是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繁衍生息。因此,切斯特顿重视家庭,重视两性的分工与联合,捍卫英国传统,捍卫民主,捍卫伦理以及要达到伦理必须首先具有整全的世界图景。也因此,他认为大多数当代思想往往是萎缩的常识与无止境的理性的结合体。如他在《回到正统》的第二章“疯子”中对唯物论的批评:
  麦凯布先生认为我是个奴隶,因为我的信仰不允许我相信决定论。我认为麦凯布先生是个奴隶,因为他的信仰不容许他相信仙子。把两种禁制细加比较,不难发现麦凯布先生的远较我的具有禁制性。在极多情况下,基督徒尽可自由地相信宇宙是具有安稳的秩序并按着必然的规律发展。相反地,对唯物论者来说,宇宙这部完美无缺的机器绝不能容许丁点儿神迹或唯心论的瑕疵。就是那个或藏身于海绿花丛中极微小的魔鬼,可怜的麦凯布先生也不能承认其存在。
  基督徒承认宇宙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包罗万象,正如神智正常的人晓得自己是复杂的一样。心智健全的人知道自己带着少许野兽的性情、少许魔鬼的邪恶、少许圣人的情操、少许凡人的俗气。不仅如此,健全的人知道自己带着少许疯子的气味。相反地,唯物论者的世界颇为简单、牢固,正如疯子颇为确定自己是健全的一样。唯物论者肯定历史只是简单的因果锁链,正如前文所述那个有趣的人肯定自己只不过是简单的一只鸡。唯物论者和疯子从不感到疑惑。(19页)
  这是切斯特顿的典型行文风格。他喜好采用看似悖谬的论点撼动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人们往往认为基督徒不自由,因为基督徒的思想必须服从上帝的意志及其教义为他圈定的边界,在行为上又必须服从各种清规戒律。可是切斯特顿却通俗、幽默地指出,相对于唯物论,基督教信仰并不见得受到更大束缚,至少基督徒的宇宙允许神秘或超自然事物的存在,承认人的复杂性和有限性(在知识上也在能力上)——这是人们的常识。相反,唯物论却假设已经洞悉宇宙的根本奥秘。究竟谁更狭隘?恐怕切斯特顿挑战读者要再想一想。而对自由等同于解除一切束缚的说法,切斯特顿是不屑一顾的,他认真思考如何防止受欢迎的制度以惊人的速度沦为压迫人的制度,认为我们只能带着“最大的束缚”、“抵达乌托邦”。在常识的光照下,许多流行的新思想不攻自破,不论他们多么高深莫测、别具一格,一旦它们脱离了常识的轨道(就如他在第三章“思想自尽”中批评的怀疑论、“进步论”、实用主义和唯意志论等),在过分逻辑的思路和不切实际的结论中奇异地放弃或偏离了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就会被切斯特顿拆得现出原形。
  一九○五年,著名的《伦敦新闻画报》邀请切斯特顿撰写专栏,内容除了宗教和政治,什么都可以写;可是切斯特顿却回答说,除此以外没什么值得一写。他在接下来三十年中每周在这个专栏中发表一篇有关宗教和政治的文章。他指出了:“宗教自由原本设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讨论宗教。实际上却变成了几乎不允许任何人讨论它。”(G.K.Chesterton,Autobiography,in vol.16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G.K.Chesterton〔San Francisco:Ignatius,1987〕,p.225)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世俗化的进程,宗教一步步退出了公众生活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历史、教育学、心理学……关于人的各种阐释和理论的建立往往以脱离宗教前提为起点,并逐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术语、问题和思路,尝试以非宗教的视角着手处理人类的各种事务和问题。于是宗教越來越退隐成为个体的选择,而最终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一九○八年,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危机尚未充分暴露。切斯特顿先知般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表面上的繁华昌盛背后潜藏的问题——唯理论包裹之下的非理性;急于抛弃传统;以及各种流行思潮已经导致的伦理危机。一切似乎都打着进步的旗帜试图向前跃进,切斯特顿却说,当前面的人到了悬崖边的时候,只有后面的人才会继续喊叫“进步”。根本不知道目的地,何来“进步”。现代社会抛弃了完整的和最终的世界图景,企图通过改良社会中的一个小碎片来“改进”人类的生活;搁置了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世界观问题,对之采取一种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乃至唯物主义的态度,切斯特顿认为,这不仅是放弃了哲学的核心问题,推卸了思考的责任,而且是严重的自欺,不过表现了当代人思考力的孱弱和实践上的怯懦。
  切斯特顿在第四章“仙域伦理”中更细致地陈明了他的常识观。“所谓仙境,其实只是普通常识这个阳光普照的国度。”(49页)我们可能已经发觉,切斯特顿的“常识”(common sense),不等同于我们说的常识。切斯特顿的“常识”却是伦理和世界观层面的,比如好好生活、爱护家庭、忠于祖国,持平等、正义的观念,承认爱与饶恕是必要和美好的。所谓“仙域伦理”指的是童话蕴涵并教导人们这些基本观念。所以,“童话故事讨论疯狂的世界中正常人做的事。今天那些严肃的现实小说讨论枯燥的世界中疯子做的事”(10页)。切斯特顿肯定了童话严肃的教育作用:“自从我把童话故事遗留在幼儿园的地板上,我再也没有碰上更合乎情理的书了,自从我离开传统和民主的保姆后,我再也没有遇上比这两者更健全而激进或健全而保守的现代理念了。”(10页)显然,切斯特顿所谓的“常识”更多是西方传统中的德性观念和生活态度,与东方文化中同一层面上的“常识”难免有别。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显然已经越来越熟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些“常识”。
  与常识——仙域的伦理——一同保留的还有对整个世界的诗意感触:“无论昨日或今日,我同样感到生命像钻石般闪烁夺目,又像窗玻璃般易碎易坏,……不过,有一点必须记住,容易打碎不等于容易毁灭。玻璃受到撞击,就是一秒也抵受不住,但只要不迎头碰撞,千年也不会消亡。在仙境或在尘世,这似乎就是人类的喜乐所在。”在这里,切斯特顿遥遥回应了柯尔律治的英国基督教浪漫主义传统,他指出这种对世间造物的欣悦与敬畏之情并不是纯粹想象力的造物,却是人类的本能。自近代人从“存在的链条”中解下,人们普遍感受到机械宇宙的冷漠与荒诞,但却鲜有人能像切斯特顿,站在如此坚实的立场上,毅然决然地恢复诗意的宇宙观。
  经历浩劫不断的二十世纪,如今西方学界已经远较一百年前清醒地认识到唯理主义的各种弊端,但切斯特顿的远见却不止于此。他不仅指出疾病,而且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尽管直到今天,基督教这剂药仍然不受欢迎,但是他的关注与洞见却与当代的伦理学转向遥相呼应。比如,一九八一年,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麦金太尔出版了《追寻美德》,描述了当代人生活在各种伦理图景的碎片之中,指出启蒙运动以来力图确定一种任何个体都能认同的美德阐释系统,但这种努力所诉诸的理性概念却不够充分。一九八八年,他出版《谁之正义?谁之合理性》,承认了个别的美德只有在系统的图景中才是可能的。在一九九○年的《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中,麦金太尔考察了欧洲历史上三种重要的道德探究模式:百科全书派、谱系学以及传统。在他看来,百科全书派和谱系学的道路必然失败,但是,它们的主张能够从基督教的(准确地说是天主教的)托马斯主义中获得最充分的理解和评价。切斯特顿与麦金太尔,二十世纪初的新闻工作者与二十世纪末的学界泰斗,用截然相反的语言体系表达了类似的思考路径。读毕《回到正统》,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即使麦金太尔也没能穷尽切斯特顿的智慧,他的鲜活生命力不是因为他绝妙的笔触,而是因为他不同寻常的坚实基础……
  今天我们常听闻《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论调:“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永恒的造化何补于我们?不过是把创造之物又向虚无投进。……我所爱的却是永恒的空虚。”(《浮士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69、669页)与一百年前的英国一样,今天盛行怀疑主义、不可知论和肤浅的唯物论。我们同样厌倦了各种打着“真理”之名的“宏大叙事”,渴望寻求个体和自我的发展空间,结果是我们同样倾向拒绝任何“真理”的存在,轻视理想主义,不愿寻求完整的精神图景,自愿在各种传统和思想的碎片中追寻此世的福祉。在采用功利主义的算计为人类谋求幸福时,我们试图否认人只有超越功利主义才能真正快乐的常识。我们尝试在实践中超越形而上学,但离开了形而上学连人的定义都会出现问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马克斯·舍勒著,陈泽环、沈国庆译,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12页)。切斯特顿一语中的,现代人抛弃了人类赖以为生的常识,夸夸其谈,提出各种“改良”措施,而不知已经连理想、诗意、勇气、神圣与信心都一同放弃了。失去了“宏大叙事”,个体叙事不一定奔向灿烂的“多元化”,却可能趋近平庸、无聊、绝望以至邪恶。
  评论一位大师级的评论家会让任何评论者气馁,不能停留在高山仰止,又无法企及他的高度。但阅读切斯特顿实在是快事,一边深为切斯特顿的宽广、深刻和正确性折服,一边赞叹到他犀利的文风充满智慧和欢愉,总能在最严肃的话题上举重若轻,使人会意大笑。最后再列举三个阅读切斯特顿的理由:寻求真理;砥砺思维;怡情悦性。如果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与伟大的心灵对话,那么《回到正统》就是那本书。
  (《回到正统》,切斯特顿著,庄柔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一一年版,23.00元)
其他文献
我十分迷恋乡村,尤其是乡村有月光的夜晚,那种深厚的情感从我的童年起就埋下了伏笔,就像秋天遗落在田头地垄的蚕豆,从落地生根那天起,就注定了会在春天里的某一天开花。  我童年时生活的村庄,西北角是一大片荒地,偏僻无人家。荒地上零星地散落着几座老坟,坟上长着几株矮树和繁密的野生芦苇。风吹动树叶或摇动芦苇发出的沙沙声,衬得这片荒地更加空寂和凄凉。大人们吓唬不听话的小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你扔到荒地里
在退役8年之后,51岁的斯蒂芬·亨德利拿到了一张世界斯诺克巡回赛邀请卡。这意味着未来两个赛季,球迷们都有机会在赛场上重新见到这张曾经叱咤风云的熟悉面孔。亨德利归来,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尽管此前已经传出些许风声,但这位曾经的“台球皇帝”上次夺得冠军要追溯到15年前。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成桑田,如今的斯诺克球坛风云变幻莫测,亨德利为何重新拿起球杆?亨德利在长达27年的职业生涯里获得过无数荣耀。功成身退之后,
赛程跨越全年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始于2016年,主办方每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优秀的大众IP赛事开发、管理与运营商。该赛事是每步旗下的知名赛事品牌,在赛事组织的专业性和参赛者比赛水准方面均达到高水平。2018年,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正式纳入“全国大学生校园跑步季”活动体系,与“校园迷你马拉松”、“全国大学生线上跑步排位赛”共同构成“2018校园跑”的三大主体赛事,在团中央学校部和全国学联秘书
最近10年,匹克球运动发展迅速,逐渐走向全球,成为广受喜爱的体育项目。走向世界今年9月5到9日,西班牙匹克球世界锦标赛在马德里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选手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西班牙2017年首次举办拜恩桥杯匹克球锦标赛,美国队战胜了欧洲联队。今年的比赛规模有所扩大,在马德里著名营地俱乐部的24个世界级球场上进行。匹克球世界锦标赛分为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5个项目。比赛
时间的魔力总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巨变。近百年前,当中国共产党开办的“红色第一店”挂牌营业时,可能不会想到,百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会想到,中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百年以来,红色企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于家国危难间扶危救困,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向前。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之时,它们以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充盈、强健着祖国的经济命脉。万物生长,云雾渐开,当改革开放的伟
在世界范围内,钦莫伊自我超越3100英里(约合5000公里)比赛是经过认证的最长距离的跑步比赛。参赛选手在比赛中途可能需要理发,磨烂20双鞋,整个过程持续近两个月,平均每天的跑步距离超过两场马拉松比赛。每天夜里,他们的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就算从美国西海岸跑到东海岸,也需要再跑11场马拉松才能完成同样的距离。选手在雨中奔跑。  这项赛事由已故印度精神领袖钦莫伊在1997年创办,旨在挑战跑者“超越他们
什么是诗歌精神?当我想到这个句子,自己都哑然失笑。在号称后现代的今天,谁敢这样提问呢?对于习惯肢解诗歌器官的学者,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对于热衷以小圈子划分地盘的诗人团伙,这个问题太宽泛了。简单地说,它太“大”了,大得容不下流行的诗歌分类学。这个问题,不是要在一首诗里翻读出一段时间、一种观念、一个流派。恰恰相反,它之提出,正在于真正的诗人对任何分类法发自内心的不信任。或许,发明“诗”——“寺中之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里的这个故事,道出了“水土异也”的客观事实。“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的一个比喻,与“橘枳说”相映成趣,从相反角度说明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淮北的土壤、气候不适合橘树生长,不妨试一试苹果。  这一思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表述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
如果要找寻这一年职业体育的年度人物,我肯定選武磊。因为上海上港终于夺取中超联赛冠军,因为武磊在俱乐部的表现有目共睹,打破了外援对中超射手榜的垄断。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原因,武磊作为个体承载的足球文化复杂性,让我觉得更有意思。他和上港颠覆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足球秩序,终于成为上海滩乃至中国足球的老大,而这座都市未必接纳他们。武磊和他的队友们虽然也有顶级外援、天价投入的存在,但徐根宝系统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并不
唐代传奇《游仙窟》在中国文学史上可算是一篇奇文了。传奇系用第一人称写成,言主人公“仆”“奉使河源”“日晚途遥”,行至人迹罕至,鸟路才通的人称神仙窟处,遇一浣衣女子,遂被引至崔姓十娘舍。此十娘乃望族苗裔,华容阿娜,天上无俦,人间少匹。“仆”以诗传情,十娘遂为所动,并邀其五嫂,备华宴,设丝竹,三人欢宴戏谑,吟咏唱和。夜深五嫂请辞,“仆”拥十娘而眠,极尽缱绻,天晓“仆”与众女子依依惜别。  全篇传奇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