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2例胎盘早剥及漏误诊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发病的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胎盘早剥漏诊、误诊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产妇共135 584例,其中诊断为胎盘早剥的产妇共1 212例,按照产前与产后诊断的符合性,分为3组:(1)确诊组(产前与产后诊断一致)715例(58.99%,715/1 212);(2)漏诊组(产前未能诊断,产后诊断)312例(25.74%,312/1 212);(3)误诊组(产前已诊断,但产后排除诊断)185例(15.26%,185/1 212)。分别对3组产妇进行胎盘早剥的疾病分级,并收集3组产妇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终止妊娠时机及母儿结局,对胎盘早剥的漏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1)总体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及漏诊、误诊率:1 212例产前或产后诊断为胎盘早剥的产妇中,产后确诊为胎盘早剥者1 027例。总体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为0.76%(1 027/135 584),漏诊率为30.38%(312/1 027),误诊率为0.14%(185/134 557)。(2)3组产妇不同分级胎盘早剥的发生率:3组产妇不同分级胎盘早剥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产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3组产妇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催引产、高龄者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3组产妇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除子宫收缩外,3组产妇阴道出血、持续性腹痛、子宫压痛、血性羊水、子宫张力增加和死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3组产妇的辅助检查结果:3组产妇胎心监护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组产妇超声结果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确诊组产妇超声结果异常的发生率最高(68.1%),误诊组产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最高(24.9%)。(6)3组产妇终止妊娠的时机:3组产妇中24 h内终止妊娠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组产妇的母儿结局:3组产妇产后出血、DIC及其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者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确诊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最高(17.9%),误诊组最低(5.4%);确诊组DIC的发生率最高(3.9%),误诊组最低(0);确诊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最高(30.6%),误诊组最低(7.6%);确诊组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最高(12.6%),误诊组最低(2.2%)。

结论

仅凭合并外伤等高危因素,易造成胎盘早剥的误诊;催引产产妇中,更易出现胎盘早剥的漏诊。子宫收缩、胎心监护异常、超声结果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为胎盘早剥漏诊、误诊的临床诊断警惕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KD)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采用KD治疗的98例IS患儿,其中新发组24例(A组),1种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失败组28例(B组),2种或2种以上AEDs治疗失败组29例(C组),AEDs联用促皮质素(ACTH)治疗失败组17例(D组)。比较KD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4组
目的探讨45岁以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相关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EAOC)患者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1994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年龄≥45岁的1 038例卵巢型内异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EAOC 30例。回顾性分析EAO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EAOC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EAOC的临床病理特
目的探讨外周血p53基因第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HPV分型检测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PV16型阳性的子宫颈癌患者167例(子宫颈癌组),以同期在门诊体检的高危型HPV阴性的健康妇女16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法检测后使用DNAstar软件分析两组妇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的胎盘组织中微小RNA-106b(miR-106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miR-106b靶向调控MMP-2的表达对滋养细胞侵袭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共纳入30例轻度子痫前期(mPE)、30例重度子痫前期(sPE)和40例正常孕妇,分别为mPE组、sPE组及对照组,收集其胎盘组织;将绒毛膜癌细胞系JAR细胞和JEG3细胞各分为4组(miR-106b模拟物组、模拟物
期刊
目的评价经阴道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RVE)病灶部分切除术联合药物长期维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随访的、行经阴道RVE病灶部分切除术且术后药物维持治疗的10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药物维持期间内异症相关疼痛、性功能及生命质量变化情况,并记录药物的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60例,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TH;46例)、经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L-TH;59例)、经阴道筋膜外子宫切除术(V-TH;42例)、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A-CISH;78例)、经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L-CISH;35例),于术后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