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经常被比喻成新闻报道中的明珠。国内写评论的人很多,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也很充分。但是,针对海外读者的英文评论还是一个相对偏僻的领域,英文评论写作者很少,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也不多。
要符合对外传播规律
外宣媒体播发的英文评论,有一些特殊性。国内中文评论针对的是国内读者,外国许多媒体的评论针对的也是本国的读者,而我们的英文评论更像一些面对全球受众的国际媒体的新闻作品。读者群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我们在从事英文评论写作时必须要在选题、写作技巧、语言等方面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可以说,这是一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
然而,在对外报道实践中,笔者发现新华社播发有关中国主题的英文评论很受外界关注,“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重大主题、重大涉华问题和重大海外关切方面的稿件常常在海外主流舆论中引起强烈反响,大量稿件被长篇转载转播。
建党90周年前夕,新华社播发了长篇英文社评《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稿件发出后,路透社以《评论:共产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为题,长篇转引英文原文,这在以往是比较罕见的。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不仅全文转载,还专门制作 “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科学发展”、“新的起点”等四个小标题来更好地在报纸上展示。这一现象过去较为罕见,充分体现出我社建党90周年英文社评的权威性,以及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此外,稿件引发了其他近20家外媒的高度关注和引用。
这一方面说明,新华社社评以其高度的权威性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受到海外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外报道在重大问题和重要时间节点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可取得十分积极和正面的对外传播实效。
路透社在引用社评时专门写道:“新华社说,中共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这一论述与新华社其他稿件类似。新华社通常以这样的方式来向外界传递政府的态度”,“新华社的这篇评论是在中共7月1日庆祝建党90周年前夕发表的。”
这条稿件采用良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写作上遵循对外传播规律。英文稿件取材于新华社社评《奋斗,永远召唤着中国共产党人——写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中文气势纵横捭阖、笔墨饱含深情,但是如果一字一句翻译成外文,外国读者可能根本理解不了。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中文社评的基础上,笔者与同事们选择将重要观点用平实、精确的英文语言予以完整表达,力求观点清晰明确,层次清楚,表述符合海外读者习惯。
以社评中的关键词“奋斗”为例,如何准确地体现二字的内涵,笔者就先后征求了多位同志意见,反复斟酌才做出决定。
再以社评开头部分为例。中文浓墨重彩:“人类文明的星空下,总有一种卓越精神辉映苍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奋进力量不可阻挡。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到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奋斗、再奋斗的激昂旋律穿越辽远时空,在神州大地奏响。”
而英文社评稿件相对直白:“建党9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只有50多名成员的革命政党,成长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90年来,中共一直在努力奋斗。未来,它将继续不懈奋斗。”
类似的改写基本贯穿整篇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新华社对外部自2011年9月开设了英文评论栏目“中国声音”,栏目所播发的稿件大多涉及中国投资环境、美对台军售、南海争端、贸易保护、涉藏涉疆等重大敏感问题,90%以上的稿件被外电和西方主流媒体转播。这一栏目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下,言论和意见等个性化产品有助于吸引海外目标受众。英文评论报道已经成为在第一时间传播我方观点、声音和立场的有力武器,也是对传统新闻和外宣工作的新发展。
另外一种评论的写法
英国《金融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褒中贬美、抨击美国当前政治局势的评论性文章,然而读起来却毫不费力,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不时能被小小幽默一把。不得不说,作者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在作对外报道和宣传时加以借鉴。
文章开头就别具风格——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一直努力改变人们喝咖啡的方式。现在,他正在做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成立于1971年的星巴克在过去几十年中,在舒尔茨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现在,舒尔茨要做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读者自然会好奇这件事情是什么,阅读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抵制政治捐款这么一件敏感的事情,有可能实现吗?作者在第二段自己做了回答:“有人听他的话吗?不要期望过高。”这就好比作者在与读者聊天,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了突出美国政治僵局的潜在危害性,作者援引了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美国企业的CEO们在评论哪些组织最称职可信时,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跨国公司、中央银行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用“然而,位居第三名的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来突出这一调查结果如何出人意料,并将其与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的得票率进行比较。
在数据之外,作者还采访了一名跨国能源集团的CEO。该CEO表示,“虽然我们不喜欢中国的某些政策,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政策是什么”,而“美国的问题在于政策都是短期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些数字和引语,将CEO们对待美国政治领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渲染得淋漓尽致,进一步突出了人们,至少是美国工商业精英们,对待美国政治僵局的失望和不满。
文章的收尾更是可圈可点:“乔治·华盛顿也许气得在坟墓里打滚,而毛主席可能正在偷笑。”通过戏谑的语言,虚构了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和毛泽东对于各自国内的政治局势的反应,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笔者认为,《金融时报》这篇稿件至少有以下几处值得借鉴的地方:
1.评论性文章要放下身段,贴近读者。中国的媒体上,包括面向海外受众的媒体,向来不缺评论性文章,但是通常来说,愿意跟读者拉家常式,将道理掰开了细细聊的少。在这篇稿件中,通篇都没有看到美国领导人“强调”、“指出”,也没有宏大叙事以及大段的理论阐述。外宣媒体的评论性文章面对的是海外读者,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中国的外宣“三贴近”原则,即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接受习惯的原则,是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的。
2.视野宽阔。这篇文章其实是一家英国报纸在谈论美国政治时,大大地将中国共产党夸奖一番。它用中共领导人近年来在应对政治经济挑战方面所做的工作与美国总统和国会进行比较,起到了很好的对比效果。相反我们自己的外宣评论报道,在谈论中国话题时往往局限于中国本身,具有国际视野的佳作还不是很多。
3.评论性文章可以有个人风格。中国共产党今年将要召开十八大,全球媒体对于中共和中国的关注度非常高,正是需要加强对外报道和宣传的关键时刻。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发现,不少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写得四平八稳,不同作者关于同一主题的作品差异很小。这样的评论写起来安全、可靠,国内读者业已习惯,但是对于不太熟悉中国的外国读者来说,能起到多少的实际效果值得探讨。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我们其实不应期待一两条格式化的“大稿子”发挥“定调子”的作用。相反,鼓励作者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或许能让我们的稿件在外国读者眼中变得“好看”,从而影响更多的海外读者。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责编:谭 震
要符合对外传播规律
外宣媒体播发的英文评论,有一些特殊性。国内中文评论针对的是国内读者,外国许多媒体的评论针对的也是本国的读者,而我们的英文评论更像一些面对全球受众的国际媒体的新闻作品。读者群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我们在从事英文评论写作时必须要在选题、写作技巧、语言等方面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可以说,这是一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
然而,在对外报道实践中,笔者发现新华社播发有关中国主题的英文评论很受外界关注,“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重大主题、重大涉华问题和重大海外关切方面的稿件常常在海外主流舆论中引起强烈反响,大量稿件被长篇转载转播。
建党90周年前夕,新华社播发了长篇英文社评《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稿件发出后,路透社以《评论:共产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为题,长篇转引英文原文,这在以往是比较罕见的。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不仅全文转载,还专门制作 “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科学发展”、“新的起点”等四个小标题来更好地在报纸上展示。这一现象过去较为罕见,充分体现出我社建党90周年英文社评的权威性,以及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此外,稿件引发了其他近20家外媒的高度关注和引用。
这一方面说明,新华社社评以其高度的权威性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受到海外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外报道在重大问题和重要时间节点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可取得十分积极和正面的对外传播实效。
路透社在引用社评时专门写道:“新华社说,中共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这一论述与新华社其他稿件类似。新华社通常以这样的方式来向外界传递政府的态度”,“新华社的这篇评论是在中共7月1日庆祝建党90周年前夕发表的。”
这条稿件采用良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写作上遵循对外传播规律。英文稿件取材于新华社社评《奋斗,永远召唤着中国共产党人——写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中文气势纵横捭阖、笔墨饱含深情,但是如果一字一句翻译成外文,外国读者可能根本理解不了。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中文社评的基础上,笔者与同事们选择将重要观点用平实、精确的英文语言予以完整表达,力求观点清晰明确,层次清楚,表述符合海外读者习惯。
以社评中的关键词“奋斗”为例,如何准确地体现二字的内涵,笔者就先后征求了多位同志意见,反复斟酌才做出决定。
再以社评开头部分为例。中文浓墨重彩:“人类文明的星空下,总有一种卓越精神辉映苍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奋进力量不可阻挡。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到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奋斗、再奋斗的激昂旋律穿越辽远时空,在神州大地奏响。”
而英文社评稿件相对直白:“建党9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只有50多名成员的革命政党,成长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90年来,中共一直在努力奋斗。未来,它将继续不懈奋斗。”
类似的改写基本贯穿整篇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新华社对外部自2011年9月开设了英文评论栏目“中国声音”,栏目所播发的稿件大多涉及中国投资环境、美对台军售、南海争端、贸易保护、涉藏涉疆等重大敏感问题,90%以上的稿件被外电和西方主流媒体转播。这一栏目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下,言论和意见等个性化产品有助于吸引海外目标受众。英文评论报道已经成为在第一时间传播我方观点、声音和立场的有力武器,也是对传统新闻和外宣工作的新发展。
另外一种评论的写法
英国《金融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褒中贬美、抨击美国当前政治局势的评论性文章,然而读起来却毫不费力,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不时能被小小幽默一把。不得不说,作者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在作对外报道和宣传时加以借鉴。
文章开头就别具风格——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一直努力改变人们喝咖啡的方式。现在,他正在做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成立于1971年的星巴克在过去几十年中,在舒尔茨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现在,舒尔茨要做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读者自然会好奇这件事情是什么,阅读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抵制政治捐款这么一件敏感的事情,有可能实现吗?作者在第二段自己做了回答:“有人听他的话吗?不要期望过高。”这就好比作者在与读者聊天,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了突出美国政治僵局的潜在危害性,作者援引了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美国企业的CEO们在评论哪些组织最称职可信时,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跨国公司、中央银行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用“然而,位居第三名的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来突出这一调查结果如何出人意料,并将其与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的得票率进行比较。
在数据之外,作者还采访了一名跨国能源集团的CEO。该CEO表示,“虽然我们不喜欢中国的某些政策,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政策是什么”,而“美国的问题在于政策都是短期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些数字和引语,将CEO们对待美国政治领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渲染得淋漓尽致,进一步突出了人们,至少是美国工商业精英们,对待美国政治僵局的失望和不满。
文章的收尾更是可圈可点:“乔治·华盛顿也许气得在坟墓里打滚,而毛主席可能正在偷笑。”通过戏谑的语言,虚构了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和毛泽东对于各自国内的政治局势的反应,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笔者认为,《金融时报》这篇稿件至少有以下几处值得借鉴的地方:
1.评论性文章要放下身段,贴近读者。中国的媒体上,包括面向海外受众的媒体,向来不缺评论性文章,但是通常来说,愿意跟读者拉家常式,将道理掰开了细细聊的少。在这篇稿件中,通篇都没有看到美国领导人“强调”、“指出”,也没有宏大叙事以及大段的理论阐述。外宣媒体的评论性文章面对的是海外读者,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中国的外宣“三贴近”原则,即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接受习惯的原则,是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的。
2.视野宽阔。这篇文章其实是一家英国报纸在谈论美国政治时,大大地将中国共产党夸奖一番。它用中共领导人近年来在应对政治经济挑战方面所做的工作与美国总统和国会进行比较,起到了很好的对比效果。相反我们自己的外宣评论报道,在谈论中国话题时往往局限于中国本身,具有国际视野的佳作还不是很多。
3.评论性文章可以有个人风格。中国共产党今年将要召开十八大,全球媒体对于中共和中国的关注度非常高,正是需要加强对外报道和宣传的关键时刻。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发现,不少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写得四平八稳,不同作者关于同一主题的作品差异很小。这样的评论写起来安全、可靠,国内读者业已习惯,但是对于不太熟悉中国的外国读者来说,能起到多少的实际效果值得探讨。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我们其实不应期待一两条格式化的“大稿子”发挥“定调子”的作用。相反,鼓励作者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或许能让我们的稿件在外国读者眼中变得“好看”,从而影响更多的海外读者。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责编:谭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