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其优越性日渐显现,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相关对策,以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资源;教育公平;解决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新课改推进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问题之一:教育资源的整合分配存在结构性问题,与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产生冲突。新课程改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造成了教育资源利用的相对不够充分,配置不合理,甚至结构性的浪费,从而引起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间接挑战社会公平机制。此外,新课改并不是光喊喊口号,流于形式,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实施需大量资金投入。学校软硬件两方面都要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行。一方面,名校、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较充裕了;另一方面弱校、普通学校急需资源却得不到。这很显然没有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没有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造成资源结构性浪费。因此,只能造成教育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强校越强,弱校越弱。
  问题之二:新课标的理论层面与实践推行中存在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新课改的一些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与中国当前的教育实践相脱节。换言之,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在实际推进中面临说、做两张皮的现象。
  从教师角度看,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可以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发挥了其主体作用。然而,新课改在“名义”上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为,新课改从观念、素养、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制作课件为例,如果要求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要自己真正去做课件,那么只有一种结果出现,就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上不用做其它事了,只能疲于应付课件。至于做好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商榷。再加上新旧课标内容差异过大,特别是作业、复习资料等配套改革跟不上,在许多练习中仍然出现了大量老教材的内容,而这些新课标又都不作要求,致使学生很难解答,只能去问老师,老师只好再进行补充。这样基本又回到了过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苦不堪言,干脆就置新课改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老一套来上课。这样就使新课改的目标在实践中很难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从家长角度,许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光耀门楣。然而,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从学校回来,不做作业,总围着电脑上网查资料,问之则回答,老师要我们主动学习、自己动手找资料。其实有不自觉的学生是借新课改之名达到上网的目的。于是,家长就会误解新课改,认为这简直就是乱弹琴。因此,这就出现家长理论理解新课改,实践上却不能接受甚至误解、抵制。
  再从学生角度看,新课改要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也是较高的。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其次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主动去收集查找资料,探究问题。试想高中有十几门功课要学,每一门课都要学生这样去做。即使学生有“三头六臂”也难应付,长期以往难免会出现学生对这种新式学习方式产生疑虑,感到迷茫,产生抵触心理,反感新课改。
  问题之三:新课改可能加重国家资源负担,引发次生社会问题。以高考改革为例,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直到1999年都是每年夏季一次,1999年以后某些地方和省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然而每组织一次高考,国家都要耗巨资。从组织出题、组卷、安排监考教师及相关培训到选派阅卷教师,再加上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协调,投入十分巨大,无疑会加大国家资源投入负担。
  
  二、应对之策
  针对新课改中资源分配不公、配置不合理问题,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创造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国家必须从理论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资源分配措施。如国家在加大教育投入时,可以采取分流管理,双管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如对落后地区普通学校的资金资源投入要开通专门的渠道,责成相关部门专门负责,从而确保落后地区学校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自己发展所需的经费。对名校、重点学校的投入则另辟渠道,两个渠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此外,两类学校应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名校对多余的资源和设备应让其发挥余热,帮助普通学校,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
  针对问题之二,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新课改的诠释力度和抓好新课改的配套改革,让全社会各个群体能真正理解、支持新课改,为新课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作为新课改实施最主要的实践主体之一的教师,应积极响应课改号召,真正意识到新课改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彻底转变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素质,以适应新课改。作为新课改最重要主体的广大学生,要能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主动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针对问题之三,教育相关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新高考次数作出适当调整,努力寻找既能以生为本,又能减轻国家负担的契合点,从而制定合理方案。
  综上所述,新课改如能很好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无疑将会爆发强大的生命力,让新课标真正为社会、学校、家庭和所认可与接受。
其他文献
被称为高考试卷中“变脸王”的语言表达运用题,形式灵活多样,创新性强;内容新鲜,时效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性强。极具工具性、人文性,是高考备考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一、考题列举    ※2005江苏卷  22.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摘 要: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因为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出现了部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  关键词:固本扶元;扬长补短;举一反三  中国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4 -01   我所教学的是文科班级,女生较多。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她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
一、文题展示    “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俄国哲学家赫尔岑如是说。可很多时候,遮盖真理的天空阴云密布,掌握着真理的少数人,只能发出无奈而软弱的叹息。我们被一种传统、一种思维、一种惯性、一种权威、一种力量左右着。有时候,谎言强大得很像真理,真理软弱得很像谎言;于是我们学会了盲从和跟风。  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做了表率。他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三英语复习现状的基础之上,简要介绍了复习阶段教师应着重关注英语复习的三要素:基础、方法和能力,并探讨了如何复习,以期提高英语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英语;英语复习;基础;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82-01   一、注重基础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1.词汇的复习  词汇的复习可采用归纳的方式将某些意义相近的
摘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方法有激发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兴趣,创造听说的环境,进行正规的训练等措施。  关键词:中学英语;听力能力;训练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5 -01     现在的英语考试中都有听力这一项,而且听力部分都是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导致失分严重,更有的因为听力部分没有做好而影响整场考试,可见,听
摘 要: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教学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关注情感;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4 -01    一、学生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功能。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发挥
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是来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赋分高、考点多、难度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高达23分。但是从考查结果来看,得分率还不到50%(今年省均分8.5分)。《200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对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包括“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里主要结合2009年的江苏语文卷谈一谈散文阅读的理解。    一、积累词语,厚积薄发。   
摘 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世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无论是代表作《边城》,还是《萧萧》、《柏子》等都体现了他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3 -0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荒僻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改变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
摘 要:我们要认识到生活与语文之间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上力求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实际操作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在文本教学中挖掘语文课的社会价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写作养料。   关键词: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放眼社会;措施有效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1 -02     现代著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