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记叙文中巧用素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he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七分实,三分虚”,即是这个道理。这个“三分虚”就是“虚构”,但这个“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艺术地剪裁。
  一、剪辑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为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10多年来的经历及其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是事要“紧”。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8岁的天空”就写成18段,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深邃内涵、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之干,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澜,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是情要“炽”。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生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起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在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是理要“切”。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它以自然生发为上,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去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食烟火,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一闪一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灵光”。
  [例文一]
  在,我一直都在
  陈思思
  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评析]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本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大国狮吼;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本文剪辑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烛牟利的大妈、“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等三个镜头,做到了“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
  二是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乞丐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镜头二和镜头三在对比中直面现实,镜头三和镜头一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三是理很“切”。本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乞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剪”需要眼光,“辑”需要匠心。我们坚信:只要你慧眼独具,机杼自出,你剪辑出的生活将更加洗练,别样精彩。   二、融合别人的生活
  每个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都离不开写自己的经历,但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的经历及其感受、感悟,那他的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写作的学生必须掌握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就是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这种技能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写完了自己可以写别人,写完了中国可以写外国。那么怎样来融合呢?其要领有三:
  一是展开联想。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发散联想,对素材的仓库实施扫描。若自己的生活中有适合的素材,则剪辑之;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适合的素材而别人的生活中有,则嫁接之;若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皆有适合的素材,则整合之。通过嫁接和整合,文章的内涵将更加丰厚,形象将更加丰满。
  二是消化吸收。要把别人的生活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历练、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自己的阅历之胃功能愈强,就愈能将别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我两忘、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是捕捉细节。刑侦人员验核真伪,比对的往往是细节;同样,在写作中最能给读者真切感的也是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进自己的作文“像真的似的”,就不仅要关注其能搭建起文章“骨架”的情节,而且要捕捉其能生成出文章“血肉”的细节,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凸显这个细节。否则,别人的生活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只会有生硬的“骨感”,而不会有切身的“质感”。
  [例文二]
  无声的广场舞
  姜 理
  教室里,大家正在安静地上着晚自习。突然窗外传来了充满激情、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唉,不用想也知道:学校对面小区广场上的大妈们又开始跳广场舞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场舞风靡全国,而我们也不幸地“被享受”,这流行!?
  突然,刚响起的音乐停了,而我的做题思路也被这戛然而止的音乐给打断了。索性,我放下笔等它重新响起,免得它再次打断我的思路。
  音乐为什么会突然停了呢?难道是被城管制止了?
  不对呀,学校与对面小区的物业都曾去找过那些大妈们,想劝她们停止跳舞,都被拒绝了。她们说广场舞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丰富了晚年生活,谁也不能阻止她们。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只能维持现状了。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外面下雨了?
  不对呀,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台上。
  是音响坏了……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拉着同桌跑到围墙根下,从栏杆处向对面小区的广场看去,发现大妈们依旧在那里跳舞,动作整齐划一,只是没有了音乐的伴奏。怪了?
  终于放学了,为了解开“今天音乐为什么停了”之谜,我去了小区的广场。到了那儿,我发现有许多同学已围在那里,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来解惑的吧!我正想从大妈们后面绕到放置音响的地方,看看到底是不是音响坏了。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们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着比较: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评析]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语)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基本手法,本文可谓深得个中三味。其融合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想得开。本文以“一个社会人既要想着利己,也应想着利他”为核心意旨,展开发散联想,既想到了自己生活小区中跳有声广场舞的大妈,又想到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还想到了为上春晚整容的跳广场舞的大妈,前两类大妈经过作者的有机整合,已一脉贯通,融为一体,并与第三类大妈交相辉映。
  二是融得合。作者深受自己生活小区中大妈跳广场舞的噪音之扰,在心底期盼着扰民大妈能在“利己”的同时,也能想着“利人”,至少能不“损人”。正是带着这份热切的期盼,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在作者脑海中一呼即出,经过有机整合,扰民大妈实现了华丽转身,跳出了作者心目中最美的无声之舞。
  三是写得真。作者捕捉住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大妈装束上的一个细节,并在作文中反复地凸显这个细节:先是一愣,“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继之一说,“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后又一指,“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蓝牙”这一细节的三次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切感,它使别人的生活经验变得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样,否则的话怎么能写得这么细腻,这么栩栩如生呢?
  自己的生活是直接经验,它存量有限;别人的生活是间接经验,它浩瀚无垠。我们坚信,只要你展联想之翅,健吸收之胃,放捕捉之眼,就一定能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内化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虚构应有的生活
  如果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或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都已经落幕,但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故事还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虚构。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是宜顺势,忌逆袭。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发生的,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搞逆袭,情节发展玩“脑筋急转弯”,人物行事玩“跟换了个人似的”,就只能给读者以虚假感。   二是宜平凡,忌拔高。“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即便是那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其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平凡”的,“泯然众人”的,也正因为此,他们也才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着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赶鸭子上架”了。
  三是宜本色,忌作秀。同样是虚构的小品,严顺开的小品是在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原汁原味地表现人物原有的风貌,而也有的小品则是在故意作秀,夸张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因而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是“含泪的笑”,而后者是“一笑了之”。为此,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例文三]
  空瓶子
  张志威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世界仿佛也融进了太阳,无情地熔化着我们,蒸发着我们身上每一处水分。在这三伏天,我们依旧冒着酷暑挥汗学习。然而,那天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风扇的呼啸声中,突然夹杂进一阵有节奏的“嗒嗒”声。大家疑惑着停止了喧闹,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看去。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破木棍,她的背已驼成120度,背上背着一只破蛇皮口袋,一身破烂的长衫间露出树皮般的黝黑皮肤,杂乱的灰黑头发间尽是尘土。老人放下口袋,用一种仿佛历经百年沧桑的嗓音使劲地喊了一声:“喝水的瓶子哦!”
  班里的同学先是一怔,接着哄堂大笑,会过意来的同学纷纷拿起喝光的饮料瓶向老人扔去,但动作迟缓的老人怎能接得住呢?更有好事者竟将废纸揉成一团砸向老人的头。老人似乎对这种无礼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仍不动声色,慢吞吞地捡起满地的饮料瓶和废纸。班里的捣蛋大王偷偷拿起她的木棍扔出门外,她慌忙去捡,于是地上的饮料瓶又在空中“飞舞”起来。老人被捉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拌着泥垢在老人的脸上流下来。女生心软,实在看不下去,一边不停地阻止这种恶作剧,一边帮着老人捡起地上的瓶子。
  瓶子好不容易捡完了,老人忙跟女生道谢。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但自己腰间的破水壶早就漏干了。她小心翼翼地说:“孩子们,能……能不能……给我点水喝?”男生们纷纷大喊:“没有没有!”这即便是女生,也不会把自己的水杯或饮料给她喝吧,更不会有人傻到用自己可怜的零花钱去买瓶水给她喝吧!
  果然,老人在男生的哄笑与漠视中,慢慢地走了出去。
  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隔壁班级的哄笑声……
  夕阳渐渐西沉,放学了。在校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老人握着那根破木棍子坐在路旁,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突然,老人猛地起身,我这才注意到,她手里拿着一瓶“脉动”饮料。老人从哄笑的人群中叫住一位女生,不由分说地把饮料塞给了她,随后又拄着棍子,驼着背,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便是那位女生递给了老人一只近乎空了的饮料瓶,里面最后的一点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意之举竟获得如此珍贵的回报。她不知道,瓶中喝剩的那点水滋润的不仅是老人干裂的嘴唇,更是老人心底仅存的最后一丝尊严。
  [评析]
  经向作者了解,本文中收瓶被戏、讨水遭拒的情节是现实版的,而买水相馈的情节则是虚构的,但它读来却给人以顺乎自然、一气呵成之感。本文虚构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顺势。此前,无论是把空瓶子扔向“她”的男生,还是拒绝给“她”水喝的男女生,都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而在漠视着“她”的尊严,甚至在践踏着“她”的尊严;而那位女生在递给“她”那只快喝光的饮料瓶时,是把“她”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的。为此,在“她”的心中,一个已经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受了一个学生这么大的人情,不表示一下是实在过意不去的。
  二是平凡。怎样来还这个人情呢?“她”受的是“饮料”,所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饮料”。买几瓶呢?只能是一瓶。因为对“她”来说,这辈子从未买过饮料喝,买一瓶就已经够“奢侈”的了;再多买,以捡破烂为生的“她”平时口袋中掏不出那么多的钱,而且也舍不得。
  三是本色。文中的“她”是一个木讷的老人,而不是察言观色、巧舌如簧的卖瓜的王婆,“她”到学校收空瓶子时也只会扯着嗓子喊上一声让人半懂不懂的“喝水的瓶子哦”。为此,“她”在还人情时,也只会用一个无声而生硬的动作“塞”,而不会说上一大堆诸如“今天真要好好谢谢你给我水喝”等软绵绵的话。
  虚构应有的生活不仅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附着力。我们坚信,只要你脚踏大地,振翅高飞,你就一定能在创作的星空里一旨以航,自由翱翔。
  (作者:沈泾渭,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抽象函数问题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找不到单独章节,然而在模拟试题中却出现了很多关于抽象函数的问题,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问题时显得很棘手,为此我们必须对抽象函数有一定的认识.抽象函数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对题目的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类比联想寻找具体的函数模型,再由具体的函数模型的图像和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来指导我们对抽象函数问题的解决.然而抽象函数问题往往不是以单一的个别概念为基础,而是通过多个
环境塑造人,表现人,彰显人性,正如古人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也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场景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先谈自然环境。  1.明白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比如天上的日月星辰,天空的雾雨雷电,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地下的
一、填空題(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
期刊
解析几何中的定点与定值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一直是困扰考生们的一个难题.我们一起来攻克这个“堡垒”!  一、定点问题  1.处理定点问题的思路:  (1)确定题目中的核心变量(此处设为k);  (2)利用条件找到k与过定点的曲线F(x,y)=0的联系,得到有关k与x,y的等式;  (3)所谓定点,是指存在一个特殊的点(x0,y0),使得无论k的值如何变化,等式恒成
古代诗歌文化底蕴深厚,其所涵盖的知识包罗万象,而且名家济济,技法高超,千姿百态。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是难以领会作品的情趣与妙处的。那么,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八要”。  一是要读懂诗歌的类别。古诗类别多种多样,同类别的诗有基本相通的鉴赏方法,不同类的诗鉴赏方法往往并不一样。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古诗一般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等;而根据抒发的情感划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年轻的毕业生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临行前他去咨询自己的老师。老师说:“记住人有三根骨头,你就能面对任何困境了。它们是眉骨、颚骨和脊梁骨。眉骨让你不断地开阔视野;如果你有疑问的话,颚骨会助你找出答案;脊梁骨则会让你盯住目标,直至成功。”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内容包含“眉骨”“颚骨”“脊梁骨”三个方面,其内涵分
一、單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Alices parents do not approve of her plan, which can be from their voice.  A. concluded B. excluded  C. deduced D. sought  2. no modern telecommunications, we would have
[试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生活现象类材料,材料叙述的情境是“迷路”,并提供了三种可能解决的方案。前两种方案属于寻找外在条件,“寻找引路人”指希望得到“高人”指点,走出困境;“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指希望与
摘 要:浙江选考政治试题跟传统高考试题相比,突出了等级赋分、“一考多能”等四个“新”;从情境创设来看,聚焦了学科的“四大素养”;从命题立意来看,坚持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但是,选考政治试题在探索与创新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综合题考查知识范围过小、加试题未涉必修等,有待改进。  关键词:浙江选考;政治试题;评析;创新  2016年6月,是传统高考在浙江的谢幕演出。“选考政治”正逐渐替代“高考政治”
立体几何重点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高考中重点考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但不少同学常因概念不清晰,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理解出现偏差等等导致概念辨析题出现错误,证明题条件不全面导致格式不规范等.故在高三复习中,要在这些易错点上,强化正误辨析意识,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本文意在从剖析立体几何的常见错误出发,给同学们指引方向,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