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分析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由于其复杂性,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学习效率和效果不佳。因此,高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和实操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高中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高中学校也在不断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以教师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为主,缺乏创新。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的作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整体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计算机学习缺乏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降低知识,简化学习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及时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反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自身教学组织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
  教師需深入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及《人工智能初步》等。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基本操作软件,如办公软件的操作、常用设计类型软件的操作是实际操作课程的重点。
  在上述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中,学生由于原有基础不足、认知能力不足等因素,在正式的信息技术学习上进度较慢。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将系统的知识体系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简化整体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
  问题创设的教学方式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预习阶段、授课阶段以及后期的复习总结阶段。创设情景问题是将教学内容拆分为具有一定联系性的单个问题,在单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利用问题创设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实践和运用。例如:在基本办公软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抛出相关的问题,如“幻灯片制作中有哪些文档变化的操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应用的比较,加深对两个应用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把握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在问题的选择上,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规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教学环境和资源等条件进行综合选择,本着适应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联想、讨论和实践探究。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创设教学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将会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联想、记忆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问题的引导,在课程进行的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过程提出具有差异性和适应性的教学问题。例如:在设计类软件——PS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引导性问题的切入,增加学生对PS软件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活场景会运用到PS这类设计软件呢”等类似问题,能够在课堂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对软件生活应用进行探究,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课堂进行时,教师可以使用“PS软件中的橡皮擦和我们实际使用的橡皮在外表和功能上是不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此类引导性的问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将教学操作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加深对软件操作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为什么”等问句,让学生自主或者小组探究,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布置相关的探究性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力,增加课后作业的完成效果。
  2. 利用小组形式的方式组织问题的创设和谈论
  由于高中学生在已有信息技术学习经验的不足,以及在生活经验上的有限性,所以在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在小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可以针对整体班级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集合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共同探讨多样化的答案或者解决措施。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小组设计差异化的问题,利用小组之间不同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展开,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学习。在小组成员分配中,教师需要注重互补的原则,将性格、能力等具有互补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个小组中,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负责人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问题的探究以及任务的分工。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更对学生今后的技能发展和素质提升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高中学校需要重视本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经验和学习特点,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理论、操作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利用小组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方式共同促进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166.
  [2] 钟强.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教学方法的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和教学要求也随之得到提升,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思想、开动脑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利用参与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逐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的
【摘 要】在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教师要打破固化观念的束缚,全面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理论内容的掌握,提升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师生关系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
【摘 要】自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贯彻落实以来,教师开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有效教学,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兼具人文与工具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对学生后续学习进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灵活创新与应用多种教学策略,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目的探索DR及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胸部钝伤的诊断价值。DR片检查及多排螺旋CT检查、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再加上骨重建技术,对胸部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高。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院自2002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甲亢患者160例,而其中10例症状
目的探讨孕妇学校延伸护理模式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产科孕妇学校的孕妇113例,按照分段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5例。干预组除接受孕妇学校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