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将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巧。同时,也初步使学生产生了创造意识。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比如在讲《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时,讲完这些内容之后,要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家庭成员介绍的一个演示文稿的制作,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在本章中所学的所有知識结合到任务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接受并运用的能力。在八年级的《EXCEL》的制作一章中,比如本节要讲的内容是用公式计算求和。那么讲完操作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打开自己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让他们自己计算自己的最终成绩之和,将内容应用到任务当中去。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堂介绍计算机基本发展史的课上,我们把学习任务分成理论、硬件、软件等几块,学生自主结合,通过教材、图书、电视、网络媒体等完成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交流,进而学生思考完成:现在,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将来,我们还需要计算机为我们做些什么(未来型的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从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就可讲述新知识的创新及产生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理想甚至试图自己成为设计下一代计算机,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料,做成专题网站。
二、改进教法,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例如我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1)边讲边练。充分利用一些网络教育的工具,使整个教育过程在机房里进行,教师在讲课时可统一控制学生机,需要练习时再释放学生机。这种教育方式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2)先上理论后上机操作,利用投影仪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引导学生上机作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更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了教学效果质与量的高水平。
三、简化考核,巩固创新结果
教育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核,我建议可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利用题库生成软件让学生在微机上直接完成,这样在考核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而对于操作题,则最好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不要考虑其操作过程如何,只要学生设计出符合老师要求的结果就可以。但对于编程,则不能以得出正确结果为唯一判定标准,而是把学生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和算法的新颖和创造性都纳入考核范围,从多方面对一个程序设计题进行评价。由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巩固了创新成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的生机,但是并没有减轻教师肩上的重任,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利用这种最新的学习工具,将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巧。同时,也初步使学生产生了创造意识。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比如在讲《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时,讲完这些内容之后,要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家庭成员介绍的一个演示文稿的制作,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在本章中所学的所有知識结合到任务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接受并运用的能力。在八年级的《EXCEL》的制作一章中,比如本节要讲的内容是用公式计算求和。那么讲完操作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打开自己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让他们自己计算自己的最终成绩之和,将内容应用到任务当中去。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堂介绍计算机基本发展史的课上,我们把学习任务分成理论、硬件、软件等几块,学生自主结合,通过教材、图书、电视、网络媒体等完成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交流,进而学生思考完成:现在,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将来,我们还需要计算机为我们做些什么(未来型的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从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就可讲述新知识的创新及产生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理想甚至试图自己成为设计下一代计算机,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料,做成专题网站。
二、改进教法,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例如我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1)边讲边练。充分利用一些网络教育的工具,使整个教育过程在机房里进行,教师在讲课时可统一控制学生机,需要练习时再释放学生机。这种教育方式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2)先上理论后上机操作,利用投影仪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引导学生上机作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更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了教学效果质与量的高水平。
三、简化考核,巩固创新结果
教育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核,我建议可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利用题库生成软件让学生在微机上直接完成,这样在考核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而对于操作题,则最好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不要考虑其操作过程如何,只要学生设计出符合老师要求的结果就可以。但对于编程,则不能以得出正确结果为唯一判定标准,而是把学生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和算法的新颖和创造性都纳入考核范围,从多方面对一个程序设计题进行评价。由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巩固了创新成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的生机,但是并没有减轻教师肩上的重任,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利用这种最新的学习工具,将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