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硫酸亚铁湿法转晶工艺研究

来源 :四川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水硫酸亚铁,简称绿矾,是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现阶段企业多作为含铁饲料的生产原料.为提高亚铁利用率,采用湿法转晶工艺脱除存在于七水硫酸亚铁中的结晶水和游离水.以转晶时间、Fe2+转晶浓度、硫酸浓度和Fe3+浓度为单因素;以产品纯度和收率为指标,优化一水硫酸亚铁湿法转晶过程的工艺参数.结果 表明:最佳转晶时间3h、Fe2+转晶浓度15%、硫酸浓度为4%-5%、Fe3+浓度为1.5%,在此条件下,转晶收率大于71.45%,平均粒径介于125.05μm-169.226μm.该结论可为实际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其他文献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研究了近30 a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由1988年的1024.91 km2减少至2018年的1000.98 km2,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93 km2.②大部分高原湖泊的水体面积保持稳定,但从2008年以后,杞麓湖和异龙湖的水体面积明显缩小.③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九大高原湖泊
城市地下通道的施工不可避免会造成地层扰动,危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因而准确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显得尤为关键.综合分析了小应变硬化(HSS)本构模型与其他常用本构模型的异同,认为HSS模型更适合描述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依托武汉光谷一路/高新四路排水通道工程,借助有限元软件PLAXIS,开展双侧壁导坑隧道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研究了考虑红黏土小应变特性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呈现“凹槽型”,并随隧道开挖逐渐扩展,其沉降值逐渐增大,直至最后趋于稳定,最终施工完成后的地表沉降最大
混凝土骨料普遍赋含碳质物,探究不同含量碳质物对大坝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确保大坝长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分析了乌东德水电站施期料场人工砂灰岩骨料中碳质薄膜组成成分及含量,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碳质薄膜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碳质薄膜成分主要为低结晶度石墨与岩石矿物混合物,经统计其在人工砂中含量为0.0038%;② 不同掺量的碳质薄膜对混凝土的外加剂掺量、坍落度及含气量经时损失率、泌水率、自生体积变形、轴拉强度、极限拉伸值、抗冻性能均有一定影响,而对干缩变形、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