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会议结束后,新上任的赵总与退居二线的余总亲切握手道别。我的顶头上司、办公室姚主任则尽心尽职的站在一边,三人呈现出完美的等边三角形。而三角形之外,还有一个西装笔挺的小黑点,他是赵总像皮箱一样随身带来的秘书高岭。他即将取代我。
我随着人群走到电梯间时,忽然感到后脖子一凉,哦,我,一个秘书,当领导们都还站在主席台上握手时,怎能随所有人一起甩开膀子走呢,这是相当严重的玩忽职守!也是自暴自弃、自我投降的典型表现——就是几天后就死,也不应该死得太难看。
我醒悟过来,立刻回过身,逆流而上,重新回到会场。但迟了,那个等边三角形已经解体,变成一条直线:高岭在前带路,预备做些推门、按电梯键之类的力气活儿;姚主任半倒退着紧随其后;接着是余总;像主人一样走在最后送客的当然是赵总,他右手彬彬有礼的做着标准的“请”的姿势。
我耳热眼红地看着,意识到这条直线里已没有我的位置了,我该怎么办?幸而多年秘书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将我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天衣无缝地解脱出来,我径直往旁边的音响室走去拿到了刚才会议的录音,接着,又不动声色地用余光扫了扫主席台,果然,刚才那几位表演投入的主角们忘了他们的笔记本和茶杯。这种遗忘通常并非出于粗心,因为,他们知道,会有像我这样的小跟班去拾遗补缺。
回到办公室,当我开始整理录音时,姚主任带着高岭进来了。几乎是出于一种条件反射,我把正在工作的文档切换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总部OA系统的收文界面。
“哟,正好,小田,你在呀……来,高岭,你跟赵总的时间比较长,来跟我们小田说说,赵总平常在工作上都有些什么特点呀?生活上有什么喜好呀?”后半句,姚主任是压低嗓门说的,边说边看了看我,好像是我曾经拜托她打听似的。
我感到一丝被借用的愤怒,却又不便发作,便掩饰着走开去倒水。高岭大概是注意到了我的神情,或者他原本就是个太极高手,他大大咧咧地笑起来,露出半嘴广告似的白牙:“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呀,感觉他就和我们大家一样,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的,特好相处……”
姚主任碰了个软钉子,脸色也就不那么殷勤了,我见机乖巧地插了一句:“请姚主任放心,我一定会虚心向高岭学习的。”然后,把从会议室带回的战利品恭敬地递给姚主任:“这是赵总的茶杯和眼镜盒,这是您的笔记本。”最后,我又以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好像我跟她之间有什么心照不宣的秘密似的)补充道:“讲话稿快整理好了,等会儿给您过目。”
我的表情抚慰了姚主任。等她走了后,我继续整理录音。等我打完最后一个标点准备打印时,突然发现高岭站在我的身后:“你在打什么?”他的声音和语气几乎是非常天真。
天,他怎么这样!电脑显示屏其实也是一种隐私——电脑可以写情书可以玩CS,怎么能招呼都不打就站在我后面呢!再说,对于我与他这种特殊的工作关系来说,这电脑所显示的内容有时还意味着一种秘密的竞争。他,真是太不懂规矩了——不,我应该不生气,他毕竟刚刚调上来。
“这里的习惯是,老总的讲话,都是要下发到各部门贯彻执行的……”我的语气里带了些前辈的教诲之气,面上虽然是淡淡的,心中却是有些意难平。
“噢,这个,我想赵总可能并不欣赏……你先忙吧……”他对着我手里的几张纸努努嘴。
高岭的话让我浑身一紧:这话太及时太重要了,其实一分钟之前,我就打算好越过姚主任自己拿着这讲话稿送给赵总过目的,这样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跟新老总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在接触中,我会巧妙地说上那么几句,让他对陌生的我有个深刻愉快的第一印象……而对姚主任,我将会非常自然地解释“哦,在走廊里碰到赵总,他直接拿去看了”之类云云,我知道,这是机关处室副职们与一把手争宠时常用的手法,我这老实人偶尔学用,姚老太还不至于生疑。
高岭这一说,我出门的脚步不由得改变了方向,直接向姚主任房间走去,但在快到姚主任门口的时候,我又突然意识到:不,高岭那小子准是在诳我,他是怕我在赵总面前抢了头功,可是……脚步是没有办法犹豫的,我已经走近了姚主任的桌子
姚老太接过录音整理很开心,直接去了赵总办公室,回来时却神情不太自然,说:“赵总说,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是一种人力和智力的浪费,以后,公司里所有的讲话都不要整理下发了。小高呀,这方面你不要藏着掖着的,大家都在一个部门嘛……”
高岭笑着说:“姚主任,你真严肃,别太把赵总的话当回事儿,他现在刚到,肯定要找些细节问题树一些新风、创一些新规,这一阵过去了,他就会听咱们摆布了,你也是多年的办公室主任了,你仔细想想,领导和秘书,指不定到底谁听谁的呢,他的日程,是咱排,讲话是咱写,就连吃饭也是咱约好了人让领导去喝酒……”
高岭这几句没上没下的大实话可真把姚老太吓了一跳,她惊惶地回头看了一下门,脸色一紧,几乎是结巴地说:“小高,开……玩笑也要……要有分寸。”说完就急急忙忙撤了。
2
十几年前,我还只是个可怜的中专生,除了有些喜欢舞文弄墨,别无所长,在这样的大公司里,几乎永无出头之日。但我有我的拳头产品:为人谦恭,极度的谦恭,哪怕是大楼物业里扫地的清洁员,也会得到我和善客气的笑容。这方面才能在上学时可能没什么作用,但工作后,却奇怪地给我带来了好人缘。从小科室到大科室,从三级子公司到二级子公司,从外围部门到核心部门,我艰难地几乎是不为人所注目地慢慢往上发展,所有的人好像都忽视我,从来没有人对我的进步表示奇怪,也许在他们的眼中,我不算个什么人物,根本没有推敲与设防的必要。
尽管我此前从未做过秘书,但我一下子把握了这个职业的要领,我的体会简单地讲是一个比喻:如果把领导比作杯子,那最好的秘书就应该像水,倒到什么杯子里,这水就应该妥妥帖帖地成了什么样……再讲得稍稍具体些,就是要没有意志、没有判断力、没有主张,一言一行都根据领导的眼色和暗示行事,如果领导认为围棋是方的、麻将是圆的,你就得写一篇讲话稿去引经据典地论证,就好比他今天说某个方案是可行的、是合理的、是有创意的,而明天又皱着眉头说这是头脑发热、是瞎胡闹、是浪费资产一样……余总和姚主任对我弹性无骨、耐劳耐用的品性也相当满意,特别是余总,有一次甚至跟我说:“小田啊,就是把你扔到大街上,我还是能一眼看出,你是个做秘书的上等料儿,你看人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真的,绝了,秘书的样板啊……”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我略显阴柔的风格在机关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中倒是左右逢源、安身不倒的。他们相互说笑时,我微笑颔首,表示领悟其中的意趣;他们间接讽刺了,我仍然微笑,似乎对其中的隐喻或明喻全然不懂;他们拍着桌子失态地发火了,我出门上厕所或者突然掏出手机接到一个电话;他们重新平静了,我继续微笑着去给他们倒水解渴……应该说,在余总退场、赵总上场之前,我这条没有明显功绩但也绝对没有任何差错或污点的小鱼,在机关这条混浊的河里游动得相当畅快的。可是,现在却有了高岭。
高岭暂时被分到我住的集体宿舍中,晚上他在确认我觉得秘书是我最适合的工作之后,很快与我达成了一个同盟。
“实话告诉你,我不喜欢秘书这活儿。当然眼下,我需要通过这个跳板作为过渡和准备。所以,我们应该联起手来争取你的留下,你一旦被调走,我就会像枚钉子一样地被塞在这里,像你一样,八年十年的动弹不得,那我还有什么指望。”
“凭什么他们会听我们的?我们是水,他们是杯子,他们一抬手就会把我们给泼到地上。”
“错!那是上个世纪的秘书,秘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做领导的领导。”
通过高岭的运作,我不仅没有被调走,而且好像分量比从前还重了些,高岭人前人后的还一口一声地尊称我为“老田”,机关里的那些势利眼们看看风色也转了称谓,如影随形我多年的“小田”就此慢慢地像蜕皮似的成了“老田”,听上去真像是有些地位的人了。
3
有一天,高岭被赵总带着到下面调研,回来后,突然兴致极高地产生了一个新思路:办一份《调研内参》。看上去他不像是心血来潮,而是很快一二三地拿出了具体的方案。
高岭说,每次跟着老总们到下面的子公司,总能看到或听到许多新问题,一些内部机制上的弊端、改革中的问题、职工思想上的苗头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整理出来作为内参发给老总们,很有参考价值。
“那,不有点像打小报告、黑报告吗?”我听得有些凉飕飕的,不知高岭意欲如何。
“唉呀,老田,你怎么一出口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机关,我跟你说,报告没有黑白之分,只有真假之分。只要我们在下面摸到的情况是真实的,那就是有价值的,你说老总们整天高高在上,心中虚不虚、慌不慌?如果我们能够辛苦一点、客观一点,把下面的情况搜集上来,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那不是功莫大焉吗?”
“那么,对你个人来说,有什么……”从这段时间跟高岭的接触,我了解一条,他绝对不会做“于己无益”的事。
“很好,老田,你现在思维比从前要进步了。我向来的观点就是,应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工作,第二有利于个人。《调研内参》这事,工作上有利于领导决策,那么对个人呢,我直说了,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有利于在公司内部的快速成长。有了这么一个《调研内参》,同志们想要跟领导反映的情况、想要谈的事情,就多了条灵活有效的渠道,适合公开的我就放在内参上,不适合公开的我就个别地转达,比如说,表忠心的、递小话的、谈待遇的、出点子的、送实惠的等等,这里面的文章真是多了去了。我的灵感是最近跟赵总下去了几次以后才慢慢产生的,我发现总有些人转弯抹角地找机会跟我套近乎,闪闪烁烁地向我打听赵总的喜好、脾性、为人呀什么的,琢磨着通过什么方式跟老总走得更近……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我当然乐意效劳,反正,秘书嘛,秘字当头,大家都可以放心的……”
《调研内参》在一月内开张大吉。即使从内部期刊的角度来看,这《调研内参》也是够另类的:编辑、撰稿乃至审稿把关都是高岭一人所为,读者呢,就是七位老总、姚主任和我。
为了培育好这个新品,不仅每次老总们下基层调研高岭都要全程陪同,就是有时老总们忙得下不去,高岭也会自加压力,提出某个主题下去跑三两天。特别在岁末年初之际,因为牵涉到公司内部的一些奖惩条例、考核办法等的推陈出新,高岭每次下去都能调研到一些货真价实的材料,对公司下一步的决策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这样一来,他这《调研参考》的桥梁作用就十分凸显了,上上下下的反映都很好,现在不仅是赵总,原来对高岭还有些戒备的另外几个老总,现在看到他也是眉开眼笑的。
高岭做事的确漂亮,只要下基层,不管是安全生产、计划生育,还是党建工作,只要能了解到一点点蛛丝马迹的,都能妙笔生花地写出篇像模像样的调研稿。最难得的是每篇调研稿中所反映的问题,被高岭处理得非常艺术化,什么呼吁增加销售网点呀,建议采购权总部集中啦,要求增加硬件建设投入等等,一条条都冠冕堂皇的,像相声里向领导提意见请他注意休息似的,句句说到老总们的心坎上。
通过这个《调研参考》,高岭算是在公司里真正成了个人物,人们普遍感到:向高岭反映问题,是有实际效应的,也是可以放心的。
有时,还有下面的公司把当地的土特产送到宿舍,我虽然可以坐享其成,吃些双黄鸭蛋什么的,心中却大为不解,不免带些讥诮地问:“怎么,现在下面那么多的人忧国忧民?还倒过来求着你反映问题呀……”
高岭似笑非笑地看我一眼:“老田,这里面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复杂,一时跟你说不清楚,无论如何,我是做过一些正经事的,比如上次全公司的分配制度改革,你看我那篇调研做得多全面多专业,可谓功莫大焉。”
“但,我真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中层以上干部们身上,准确地说,是放在公司强势人群身上,我要做的就是强强联手,对财、权进行穿针引线,加以有机地结合,从而促成一些皆大欢喜的事……因此,准确地说,《调研参考》只是一件道具,有这个道具拿在手上,谁都可以找我谈想法谈事情,我还会百分之百地替他保密,外人谁也看不出什么……”
高岭轻松地拍拍我的肩膀:“我做的事情,都是跟老总们息息相关的,天塌下来,他们会先顶着……我从前不是跟你说过秘书的最高境界吗?瞧瞧我,现在就有几分意思了……”
“你是说,赵总支持……”
“嗳,你的想象力太局限了,怎么老抱着一个赵总呢?我跟你说,赵总他不会真的拿我当弟弟的,就算他有那么义气,我也不可能依靠一辈子。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必须随时寻找新的兴奋点……赵总只是领我进门的,后面的修行在自己……”
4
在精简机关人员、分配制度改革等几个大动作之后,赵总最近又开始动起了企业文化的点子。虽然事情的表面都是喜剧性的,但暗地里的潜流却有些复杂。有一天晚上,关了灯,高岭神秘地跟我说现在舆论对赵总不太利呀。
“到总部以后,我才慢慢知道,赵总当初的上任纯属一个巧合和意外,当初部里内定的人选本来是分管业务的程总,可是在这其中好像又发生了一些关关节节的插曲,程总与一把手的位置失之交臂,部里也是仓促之下,才把赵总从子公司拎上来的……老总之间有矛盾,是天下大势,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就算是外企吧,只要在中国大地上,老总之间就很难有一条心的。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有助于保持老总们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总的说来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此,老田,这样的情况,对咱们秘书来说,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最要紧的是装呆作傻,好像对一切矛盾全都闻所未闻;第二条是保持距离美,与任何老总都不要走得太近……你看看姚老太,她才是真正的老狐狸呢,瞧她从前,只要是赵总做东的宴请,她保准第一个冲上去参与,现在你看,总是假托胃疼回家……”
黑暗里高岭的烟头半明半暗,他的声音听上去喜忧参半:“还好,我算是有些眼力的,加上人事部一位老大姐的指点,倒是很早明白其中的关节,所以早早地离赵投程,特别是通过《调研参考》,我跟程总走得比较近……唉,赌一把吧……”
高岭开始经常回来得很晚,不知在忙些什么,床头柜上总是有一堆昨晚的烟头。我的洁癖使我对烟味特别敏感,常常半夜里起来冲洗他的烟灰缸,可是第二天醒来,发现那缸子里又横七竖八地插满了可恶的烟头。我走到高岭床边,试图把仍在睡梦中的高岭摇醒,发出愤怒的责问,却吃惊地发现,高岭正半张着眼睛盯着我——看上去,他根本就没有入睡。
一个月之后,部里忽然来了几个神情古怪、不苟言笑的人,要了一间办公室,然后关起门来找人谈话。关于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好像很神秘,连高岭这样消息灵通的都搞不清楚。这样子谈了一圈之后,他们又突然撤了。公司的气氛却一直没有好起来,各式各样的传言像苍蝇一样到处乱飞,涉及到的中心人物有:程总、赵总。关键词有:受贿、以权谋私、资产流失等。
很快,标准答案出来了:一批人栽了跟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总,牵连进去的有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头目,但这些头目们的官窝总不能白白空着的,有下就必然有上,有上就必然有明争暗斗。最终,有人因祸得福,有人顾此失彼,等等,热闹非凡,把机关里的那些看客们的唾沫都要谈干了……本来乱过一阵子也就应该算了,但没想到,高岭,却突然也接到一纸调令,被下到一个设在郊县的研究室!
姚老太告诉我:“在程总的案子里,高岭可没闲着,借调研之名,上下沟通,讨价还价……”
原载《小说月报》2007年第5期
会议结束后,新上任的赵总与退居二线的余总亲切握手道别。我的顶头上司、办公室姚主任则尽心尽职的站在一边,三人呈现出完美的等边三角形。而三角形之外,还有一个西装笔挺的小黑点,他是赵总像皮箱一样随身带来的秘书高岭。他即将取代我。
我随着人群走到电梯间时,忽然感到后脖子一凉,哦,我,一个秘书,当领导们都还站在主席台上握手时,怎能随所有人一起甩开膀子走呢,这是相当严重的玩忽职守!也是自暴自弃、自我投降的典型表现——就是几天后就死,也不应该死得太难看。
我醒悟过来,立刻回过身,逆流而上,重新回到会场。但迟了,那个等边三角形已经解体,变成一条直线:高岭在前带路,预备做些推门、按电梯键之类的力气活儿;姚主任半倒退着紧随其后;接着是余总;像主人一样走在最后送客的当然是赵总,他右手彬彬有礼的做着标准的“请”的姿势。
我耳热眼红地看着,意识到这条直线里已没有我的位置了,我该怎么办?幸而多年秘书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将我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天衣无缝地解脱出来,我径直往旁边的音响室走去拿到了刚才会议的录音,接着,又不动声色地用余光扫了扫主席台,果然,刚才那几位表演投入的主角们忘了他们的笔记本和茶杯。这种遗忘通常并非出于粗心,因为,他们知道,会有像我这样的小跟班去拾遗补缺。
回到办公室,当我开始整理录音时,姚主任带着高岭进来了。几乎是出于一种条件反射,我把正在工作的文档切换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总部OA系统的收文界面。
“哟,正好,小田,你在呀……来,高岭,你跟赵总的时间比较长,来跟我们小田说说,赵总平常在工作上都有些什么特点呀?生活上有什么喜好呀?”后半句,姚主任是压低嗓门说的,边说边看了看我,好像是我曾经拜托她打听似的。
我感到一丝被借用的愤怒,却又不便发作,便掩饰着走开去倒水。高岭大概是注意到了我的神情,或者他原本就是个太极高手,他大大咧咧地笑起来,露出半嘴广告似的白牙:“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呀,感觉他就和我们大家一样,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的,特好相处……”
姚主任碰了个软钉子,脸色也就不那么殷勤了,我见机乖巧地插了一句:“请姚主任放心,我一定会虚心向高岭学习的。”然后,把从会议室带回的战利品恭敬地递给姚主任:“这是赵总的茶杯和眼镜盒,这是您的笔记本。”最后,我又以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好像我跟她之间有什么心照不宣的秘密似的)补充道:“讲话稿快整理好了,等会儿给您过目。”
我的表情抚慰了姚主任。等她走了后,我继续整理录音。等我打完最后一个标点准备打印时,突然发现高岭站在我的身后:“你在打什么?”他的声音和语气几乎是非常天真。
天,他怎么这样!电脑显示屏其实也是一种隐私——电脑可以写情书可以玩CS,怎么能招呼都不打就站在我后面呢!再说,对于我与他这种特殊的工作关系来说,这电脑所显示的内容有时还意味着一种秘密的竞争。他,真是太不懂规矩了——不,我应该不生气,他毕竟刚刚调上来。
“这里的习惯是,老总的讲话,都是要下发到各部门贯彻执行的……”我的语气里带了些前辈的教诲之气,面上虽然是淡淡的,心中却是有些意难平。
“噢,这个,我想赵总可能并不欣赏……你先忙吧……”他对着我手里的几张纸努努嘴。
高岭的话让我浑身一紧:这话太及时太重要了,其实一分钟之前,我就打算好越过姚主任自己拿着这讲话稿送给赵总过目的,这样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跟新老总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在接触中,我会巧妙地说上那么几句,让他对陌生的我有个深刻愉快的第一印象……而对姚主任,我将会非常自然地解释“哦,在走廊里碰到赵总,他直接拿去看了”之类云云,我知道,这是机关处室副职们与一把手争宠时常用的手法,我这老实人偶尔学用,姚老太还不至于生疑。
高岭这一说,我出门的脚步不由得改变了方向,直接向姚主任房间走去,但在快到姚主任门口的时候,我又突然意识到:不,高岭那小子准是在诳我,他是怕我在赵总面前抢了头功,可是……脚步是没有办法犹豫的,我已经走近了姚主任的桌子
姚老太接过录音整理很开心,直接去了赵总办公室,回来时却神情不太自然,说:“赵总说,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是一种人力和智力的浪费,以后,公司里所有的讲话都不要整理下发了。小高呀,这方面你不要藏着掖着的,大家都在一个部门嘛……”
高岭笑着说:“姚主任,你真严肃,别太把赵总的话当回事儿,他现在刚到,肯定要找些细节问题树一些新风、创一些新规,这一阵过去了,他就会听咱们摆布了,你也是多年的办公室主任了,你仔细想想,领导和秘书,指不定到底谁听谁的呢,他的日程,是咱排,讲话是咱写,就连吃饭也是咱约好了人让领导去喝酒……”
高岭这几句没上没下的大实话可真把姚老太吓了一跳,她惊惶地回头看了一下门,脸色一紧,几乎是结巴地说:“小高,开……玩笑也要……要有分寸。”说完就急急忙忙撤了。
2
十几年前,我还只是个可怜的中专生,除了有些喜欢舞文弄墨,别无所长,在这样的大公司里,几乎永无出头之日。但我有我的拳头产品:为人谦恭,极度的谦恭,哪怕是大楼物业里扫地的清洁员,也会得到我和善客气的笑容。这方面才能在上学时可能没什么作用,但工作后,却奇怪地给我带来了好人缘。从小科室到大科室,从三级子公司到二级子公司,从外围部门到核心部门,我艰难地几乎是不为人所注目地慢慢往上发展,所有的人好像都忽视我,从来没有人对我的进步表示奇怪,也许在他们的眼中,我不算个什么人物,根本没有推敲与设防的必要。
尽管我此前从未做过秘书,但我一下子把握了这个职业的要领,我的体会简单地讲是一个比喻:如果把领导比作杯子,那最好的秘书就应该像水,倒到什么杯子里,这水就应该妥妥帖帖地成了什么样……再讲得稍稍具体些,就是要没有意志、没有判断力、没有主张,一言一行都根据领导的眼色和暗示行事,如果领导认为围棋是方的、麻将是圆的,你就得写一篇讲话稿去引经据典地论证,就好比他今天说某个方案是可行的、是合理的、是有创意的,而明天又皱着眉头说这是头脑发热、是瞎胡闹、是浪费资产一样……余总和姚主任对我弹性无骨、耐劳耐用的品性也相当满意,特别是余总,有一次甚至跟我说:“小田啊,就是把你扔到大街上,我还是能一眼看出,你是个做秘书的上等料儿,你看人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真的,绝了,秘书的样板啊……”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我略显阴柔的风格在机关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中倒是左右逢源、安身不倒的。他们相互说笑时,我微笑颔首,表示领悟其中的意趣;他们间接讽刺了,我仍然微笑,似乎对其中的隐喻或明喻全然不懂;他们拍着桌子失态地发火了,我出门上厕所或者突然掏出手机接到一个电话;他们重新平静了,我继续微笑着去给他们倒水解渴……应该说,在余总退场、赵总上场之前,我这条没有明显功绩但也绝对没有任何差错或污点的小鱼,在机关这条混浊的河里游动得相当畅快的。可是,现在却有了高岭。
高岭暂时被分到我住的集体宿舍中,晚上他在确认我觉得秘书是我最适合的工作之后,很快与我达成了一个同盟。
“实话告诉你,我不喜欢秘书这活儿。当然眼下,我需要通过这个跳板作为过渡和准备。所以,我们应该联起手来争取你的留下,你一旦被调走,我就会像枚钉子一样地被塞在这里,像你一样,八年十年的动弹不得,那我还有什么指望。”
“凭什么他们会听我们的?我们是水,他们是杯子,他们一抬手就会把我们给泼到地上。”
“错!那是上个世纪的秘书,秘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做领导的领导。”
通过高岭的运作,我不仅没有被调走,而且好像分量比从前还重了些,高岭人前人后的还一口一声地尊称我为“老田”,机关里的那些势利眼们看看风色也转了称谓,如影随形我多年的“小田”就此慢慢地像蜕皮似的成了“老田”,听上去真像是有些地位的人了。
3
有一天,高岭被赵总带着到下面调研,回来后,突然兴致极高地产生了一个新思路:办一份《调研内参》。看上去他不像是心血来潮,而是很快一二三地拿出了具体的方案。
高岭说,每次跟着老总们到下面的子公司,总能看到或听到许多新问题,一些内部机制上的弊端、改革中的问题、职工思想上的苗头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整理出来作为内参发给老总们,很有参考价值。
“那,不有点像打小报告、黑报告吗?”我听得有些凉飕飕的,不知高岭意欲如何。
“唉呀,老田,你怎么一出口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机关,我跟你说,报告没有黑白之分,只有真假之分。只要我们在下面摸到的情况是真实的,那就是有价值的,你说老总们整天高高在上,心中虚不虚、慌不慌?如果我们能够辛苦一点、客观一点,把下面的情况搜集上来,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那不是功莫大焉吗?”
“那么,对你个人来说,有什么……”从这段时间跟高岭的接触,我了解一条,他绝对不会做“于己无益”的事。
“很好,老田,你现在思维比从前要进步了。我向来的观点就是,应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工作,第二有利于个人。《调研内参》这事,工作上有利于领导决策,那么对个人呢,我直说了,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有利于在公司内部的快速成长。有了这么一个《调研内参》,同志们想要跟领导反映的情况、想要谈的事情,就多了条灵活有效的渠道,适合公开的我就放在内参上,不适合公开的我就个别地转达,比如说,表忠心的、递小话的、谈待遇的、出点子的、送实惠的等等,这里面的文章真是多了去了。我的灵感是最近跟赵总下去了几次以后才慢慢产生的,我发现总有些人转弯抹角地找机会跟我套近乎,闪闪烁烁地向我打听赵总的喜好、脾性、为人呀什么的,琢磨着通过什么方式跟老总走得更近……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我当然乐意效劳,反正,秘书嘛,秘字当头,大家都可以放心的……”
《调研内参》在一月内开张大吉。即使从内部期刊的角度来看,这《调研内参》也是够另类的:编辑、撰稿乃至审稿把关都是高岭一人所为,读者呢,就是七位老总、姚主任和我。
为了培育好这个新品,不仅每次老总们下基层调研高岭都要全程陪同,就是有时老总们忙得下不去,高岭也会自加压力,提出某个主题下去跑三两天。特别在岁末年初之际,因为牵涉到公司内部的一些奖惩条例、考核办法等的推陈出新,高岭每次下去都能调研到一些货真价实的材料,对公司下一步的决策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这样一来,他这《调研参考》的桥梁作用就十分凸显了,上上下下的反映都很好,现在不仅是赵总,原来对高岭还有些戒备的另外几个老总,现在看到他也是眉开眼笑的。
高岭做事的确漂亮,只要下基层,不管是安全生产、计划生育,还是党建工作,只要能了解到一点点蛛丝马迹的,都能妙笔生花地写出篇像模像样的调研稿。最难得的是每篇调研稿中所反映的问题,被高岭处理得非常艺术化,什么呼吁增加销售网点呀,建议采购权总部集中啦,要求增加硬件建设投入等等,一条条都冠冕堂皇的,像相声里向领导提意见请他注意休息似的,句句说到老总们的心坎上。
通过这个《调研参考》,高岭算是在公司里真正成了个人物,人们普遍感到:向高岭反映问题,是有实际效应的,也是可以放心的。
有时,还有下面的公司把当地的土特产送到宿舍,我虽然可以坐享其成,吃些双黄鸭蛋什么的,心中却大为不解,不免带些讥诮地问:“怎么,现在下面那么多的人忧国忧民?还倒过来求着你反映问题呀……”
高岭似笑非笑地看我一眼:“老田,这里面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复杂,一时跟你说不清楚,无论如何,我是做过一些正经事的,比如上次全公司的分配制度改革,你看我那篇调研做得多全面多专业,可谓功莫大焉。”
“但,我真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中层以上干部们身上,准确地说,是放在公司强势人群身上,我要做的就是强强联手,对财、权进行穿针引线,加以有机地结合,从而促成一些皆大欢喜的事……因此,准确地说,《调研参考》只是一件道具,有这个道具拿在手上,谁都可以找我谈想法谈事情,我还会百分之百地替他保密,外人谁也看不出什么……”
高岭轻松地拍拍我的肩膀:“我做的事情,都是跟老总们息息相关的,天塌下来,他们会先顶着……我从前不是跟你说过秘书的最高境界吗?瞧瞧我,现在就有几分意思了……”
“你是说,赵总支持……”
“嗳,你的想象力太局限了,怎么老抱着一个赵总呢?我跟你说,赵总他不会真的拿我当弟弟的,就算他有那么义气,我也不可能依靠一辈子。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必须随时寻找新的兴奋点……赵总只是领我进门的,后面的修行在自己……”
4
在精简机关人员、分配制度改革等几个大动作之后,赵总最近又开始动起了企业文化的点子。虽然事情的表面都是喜剧性的,但暗地里的潜流却有些复杂。有一天晚上,关了灯,高岭神秘地跟我说现在舆论对赵总不太利呀。
“到总部以后,我才慢慢知道,赵总当初的上任纯属一个巧合和意外,当初部里内定的人选本来是分管业务的程总,可是在这其中好像又发生了一些关关节节的插曲,程总与一把手的位置失之交臂,部里也是仓促之下,才把赵总从子公司拎上来的……老总之间有矛盾,是天下大势,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就算是外企吧,只要在中国大地上,老总之间就很难有一条心的。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有助于保持老总们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总的说来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此,老田,这样的情况,对咱们秘书来说,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最要紧的是装呆作傻,好像对一切矛盾全都闻所未闻;第二条是保持距离美,与任何老总都不要走得太近……你看看姚老太,她才是真正的老狐狸呢,瞧她从前,只要是赵总做东的宴请,她保准第一个冲上去参与,现在你看,总是假托胃疼回家……”
黑暗里高岭的烟头半明半暗,他的声音听上去喜忧参半:“还好,我算是有些眼力的,加上人事部一位老大姐的指点,倒是很早明白其中的关节,所以早早地离赵投程,特别是通过《调研参考》,我跟程总走得比较近……唉,赌一把吧……”
高岭开始经常回来得很晚,不知在忙些什么,床头柜上总是有一堆昨晚的烟头。我的洁癖使我对烟味特别敏感,常常半夜里起来冲洗他的烟灰缸,可是第二天醒来,发现那缸子里又横七竖八地插满了可恶的烟头。我走到高岭床边,试图把仍在睡梦中的高岭摇醒,发出愤怒的责问,却吃惊地发现,高岭正半张着眼睛盯着我——看上去,他根本就没有入睡。
一个月之后,部里忽然来了几个神情古怪、不苟言笑的人,要了一间办公室,然后关起门来找人谈话。关于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好像很神秘,连高岭这样消息灵通的都搞不清楚。这样子谈了一圈之后,他们又突然撤了。公司的气氛却一直没有好起来,各式各样的传言像苍蝇一样到处乱飞,涉及到的中心人物有:程总、赵总。关键词有:受贿、以权谋私、资产流失等。
很快,标准答案出来了:一批人栽了跟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总,牵连进去的有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头目,但这些头目们的官窝总不能白白空着的,有下就必然有上,有上就必然有明争暗斗。最终,有人因祸得福,有人顾此失彼,等等,热闹非凡,把机关里的那些看客们的唾沫都要谈干了……本来乱过一阵子也就应该算了,但没想到,高岭,却突然也接到一纸调令,被下到一个设在郊县的研究室!
姚老太告诉我:“在程总的案子里,高岭可没闲着,借调研之名,上下沟通,讨价还价……”
原载《小说月报》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