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温州地区12个HNPCC家系临床病理特征.用显微切割、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直接DNA测序法,检测HNPCC患者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蛋白水平表达及hMHL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结果 12个家系32例患者中,患第1癌的中位年龄45.2岁;75.0%的患者在50岁以前发病;51.1%的肿瘤位于脾曲近侧结肠,34.4%为多原发结直肠癌,53.1%为组织分化差的癌,68.8%为Dukes A、 B期.12个家系中6个家系伴有7例肠外肿瘤患者;19例健在患者生存1~28年,13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6.4年.9例患者肿瘤组织均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5例患者表现hMSH2或hMLH1蛋白失表达(5/9);5个家系中3个家系存在hMHL1或hMSH2突变(3/5),其中有2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 HNPCC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序列对HNPCC家系的成员具有指导价值;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蛋白失表达是HNPCC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慢性苯中毒时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的变化规律.方法复制慢性苯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对照组(A组)32只小鼠,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于小鼠背侧皮下单纯注射玉米油2 ml/kg,每周3次,按注射次数不同分为A1组(15次)、A2组(18次)、A3组(21次)、A4组(24次)4个不同的注射次数组;实验组(B组)32只小鼠,同样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注射用等量玉米油稀释的
目的 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贵州省白纹伊蚊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EN)易感性的研究.方法采集贵州省9个地(州)市共计15个县(区)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取羽化后3~5日龄期的贵州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用不同型别的DEN分别经口连续感染3 d,于首次感染后的4、7、10、14 d收集感染成蚊标本;制备蚊悬液,碘化钠法提取RNA,用DEN NS1基因区通用引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KDR和血管生成与大肠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2例大肠癌组织KDR及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分析KDR、VEGF和MVD及其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儿童鞍区肿瘤术后血钠紊乱的发病机制、变化规律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2年10月间269例鞍区肿瘤术后并发血钠紊乱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定时检测的血钠值及其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450例儿童鞍区肿瘤患儿术后269例出现血钠紊乱.其中72.5%(195/269)出现于手术当日和术后第1 d.83.3%(224/269)患儿于出现血钠紊乱后10 d内恢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