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新课程的改革就是从人本身入手,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增加信心和意志力。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和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感情的交流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而一些小型体育比赛则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但让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让以后的学习生活更加融洽,达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比赛 教育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举行一些体育比赛,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近些年在学校体育中忽视体育比赛的举办,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在教育学者眼里“狭义的教育只关注如何传播知识,广义的教育才关注人的心灵。传授知识的教育只是小教育,关爱生命的教育才是大教育”[1]。
一、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比赛以身体活动,对抗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比赛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在艰苦的竞争环境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篮球,足球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在紧张的氛围下,使每个学生的内心得以释放,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自我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不屈的个性;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对复杂技术动作的渴求,使学生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中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比赛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比赛,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比赛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在比赛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美国NBA原公牛队教练杰克逊就非常注重人的协作素质,他认为“三角进攻的最佳阵容是‘五人太极’……舍小求大。从而每名队员的‘自我’,成为‘我们’的仆人。这种打法最吸引我的是,它授权给队上每个人,而且是要求他们把个人需要置于团队需要之后。”[2]而集体的精神、相互合作的习惯又基于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信任。
四、体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是充满着竞争的,这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竞争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很好的教育。
五、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即参与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体育比赛激烈、刺激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学习中对体育比赛体现浓厚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六、体育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所谓终身体育能力,主要是指人们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独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比赛,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全面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
七、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带动其他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过程或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终身体育对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特长的形成;而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与体育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3]在体育比赛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现,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而这种羡慕则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而情感上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中重视比赛的作用,通过比赛让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新的课程改革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坛子.中国的孩子需要什么[M].《中国教育报》,2002.7.
[2]杰克逊.公牛王朝[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2-53.
[3]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比赛 教育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举行一些体育比赛,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近些年在学校体育中忽视体育比赛的举办,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在教育学者眼里“狭义的教育只关注如何传播知识,广义的教育才关注人的心灵。传授知识的教育只是小教育,关爱生命的教育才是大教育”[1]。
一、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比赛以身体活动,对抗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比赛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在艰苦的竞争环境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篮球,足球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在紧张的氛围下,使每个学生的内心得以释放,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自我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不屈的个性;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对复杂技术动作的渴求,使学生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中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比赛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比赛,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比赛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在比赛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美国NBA原公牛队教练杰克逊就非常注重人的协作素质,他认为“三角进攻的最佳阵容是‘五人太极’……舍小求大。从而每名队员的‘自我’,成为‘我们’的仆人。这种打法最吸引我的是,它授权给队上每个人,而且是要求他们把个人需要置于团队需要之后。”[2]而集体的精神、相互合作的习惯又基于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信任。
四、体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是充满着竞争的,这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竞争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很好的教育。
五、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即参与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体育比赛激烈、刺激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学习中对体育比赛体现浓厚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六、体育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所谓终身体育能力,主要是指人们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独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比赛,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全面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
七、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带动其他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过程或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终身体育对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特长的形成;而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与体育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3]在体育比赛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现,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而这种羡慕则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而情感上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中重视比赛的作用,通过比赛让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新的课程改革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坛子.中国的孩子需要什么[M].《中国教育报》,2002.7.
[2]杰克逊.公牛王朝[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2-53.
[3]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