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查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应用及效果探究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k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基层调查的良好传统.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与王安石都非常重视基层调查,很多变法措施出台前与实施后都进行过调查,新法“便民”与“害民”的争论也一度围绕着调研的结果展开.为了解基层调研方法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基层调查”为线索集中分析了青苗法利弊、东明县群访以及市易法的“根究”争论,探讨新法争论的主要依据、标准以及其后的态度和立场.研究结果认为,源于封建专制权力和利益集团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立场及主观认识差异,导致基层调研这种方法缺乏执行、评估及反馈的客观标准,不仅没有达到正确决策的目的,反而加剧了派系之间的激烈斗争,使执行中出现的弊病和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导致新法由“惠民政策”向“逐利行为”蜕变.
其他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与传承性等基本特征.伴随国家教育改革持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要在教改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以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为导向,积极融合人文精神和民族优良传统,深化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使高校体育教育具备深层次教育意义和价值.
深入分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家族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及其作者所在家族的长期变迁情况,结合家族企业三环模型和企业成长理论,可以见出一真一虚两个德国家族的现代转型和成长过程.家族小说可以作为家族企业成长转型的特殊案例来源.家族小说的家庭史信息,有助于理解特殊国家和历史时期家族企业传承、转型和成长的重要内在机理和变化特征.借助家族小说,可以打开家族企业的家族“黑箱”,并由此获得有关家族企业成长发展的丰富内容.
王安石在哲宗朝所受到的批判主要是关于其政治作为,对其学术的聚焦及系统批驳则至徽宗朝才出现,这也是北宋晚期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自宋哲宗亲政开始,蔡卞、章惇、蔡京等人将王安石学术作为“绍述”之政的理论基础,反在士大夫印象中加深了王学与弊政的联系.徽宗时期,那些穷尽常规政治手段反对蔡京之政的一部分士大夫仍未放弃抗争,他们不仅提出了对神宗以来政治史的新看法,而且还集中力量攻击王安石学术,并希冀以此唤起君心、改变时局.这些在野士大夫的著述及交流活动,构成了北宋晚期批判王学的时代动向.考察这一动向的形成过程,以及钦宗
“空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至宋朝“空灵”的内涵不断丰富.结合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作品,探究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主要内涵,即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创造出具有自然属性的空灵;表达真性情、追求隐逸自由精神的主观空灵;追求空寂,充满梦幻而创造的无“灵”字的空灵;运用参禅悟道方式营造的佛禅空灵.
王安石词作不多,却常录于古代词话、古今词选本,这是经典化其词的重要演进过程.论者多肯定他转变词风、开拓词境等意义,在词学史上占据席位,这是经典又罕见的例子.文章增补宋清两代其他词话的词论,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丁绍仪《听秋声词话》等论述,完备古代词论中的王安石词.从近人词选本、赏析、创作等角度,着重考察王安石词重要性塑造的经典举措,分析近代词论家多元化审视王安石词,从而确立其经典词文学的地位.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广泛分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南等地域,其中江苏、江西与浙江三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具体而言,今南京、抚州、宁波三地的地理元素,在王安石诗歌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另外,王安石在诗歌写作中,还表现出喜欢运用地名古称等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治理体系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诠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转变方式和创新模式.高校治理体系建构具有可行性,表现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过程.目前高校治理体系建构,面临着信息资源与外部形势的不平等、行政权力与学术自治的不平衡、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的不匹配等现实性挑战.基于此,从凝练教育特色、加快转型创新、深化国际合作等三个方面,可以提出高校治理体系建构的提升策略,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字说》又称《熙宁字说》,是北宋神宗年间当朝宰相王安石推行其新法中“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后世亡佚.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从辑本、笔记与二度引用《字说》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是比较超前的,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有很多精到之处.《字说》保留了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些珍贵语料,也启发了后世辞书的编纂,在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由于徐君平《三经音辨》《韩退之别传》的亡佚,学界一直难以研究其书的思想内涵.又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后人对其著述内容、学术思想了解较少.今对徐氏《音辨》《别传》等书进行考辨,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荆公新学的联系,以此揭示其作为荆公新学传人的重要学术地位,同时对于徐氏生平履历和著述加以考论.
“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的研究生人才为支撑.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导师作为研究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育人的有效合力,构建沟通协作保障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是切实提高“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工作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