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尔·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体现平等关怀的多元对话。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营造具有关怀取向的德育课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德育智慧生长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多元对话的有效平台。依据皮亚杰建构学说,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架起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建构新知的桥梁,实现知识的智慧迁移、思维的深度探究、情感的丰赡蕴藉。让课堂走向和谐共生、充满人文关怀的多元对话之境。那么,搭建多元对话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开放性——干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性问题设置源于学生认知的复杂性和思维的多层次性,源于德育丰富的内涵,更源于对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的尊重和关怀。置于世象之中的德育本身就充满着辩证,对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无尽好奇和困惑,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经由教师的提炼和升华。这正如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你可以尽情打磨,只有那些从不同角度都能折射出熠熠光芒的才可称为极品。
一位教师在教学《讲信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宋庆龄奶奶一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
1.课文中写到“都快八点了,小珍还没有来,她有些着急,跑到大门口张望”。小宋庆龄已经等了3个小时了,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
生1:她是不是生病了?
生2:她是不是忘记了?不可能,昨天临别时我郑重-告诉她的。
2.当爸爸妈妈知道女儿白等了一个上午,很替她惋惜,没想到小宋庆龄说:“她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可我心里却非常坦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1:也许爸爸说得对,但是我一定要等,因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生2:虽然她没有来,但是宋庆龄奶奶仍然在等,因为在她心中,无论怎样都不能失信,因为讲信用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两个问题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感受,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呈现开放性的。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互相交流看法,在揣摩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诚实守信的内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都要遵守诚信的道德法则,这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充分尊重认知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变化。
二、生活性——问渠哪得清如许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德育的源头只能是生活。”(叶澜语)德育来源于生活,并经认知——内化——实践的循环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外界的强制去约束。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德育的智慧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感性的生活饱含着学生个体生命体察到的事物,也融合了学生的感情、思考和信念。那些直抵学生心灵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有意义的问题选择,并经过反诘于自我,最后都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出动人的道德之花。
笔者在教学《腾飞吧祖国》一课时,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感到课文中用数字列举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较抽象,课堂也比较沉闷,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祖国的进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你们想一想近几年你的家庭、我们的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席话如石投池水,那沉睡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大家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平静的课堂乍现春风,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家刚刚买了汽车,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连云港旅游,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生2:星期天我们全家参观了县城,看到了云和广场、水袖天桥、迎阙阁,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路面又宽敞又干净。奶奶说这儿以前都是望不到边的荒草地,想不到变化这么快,多亏党的领导,我们的家乡才能越变越美。
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自豪神情,笔者不禁深有感触。理性的道德观念一旦和感性、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冰封的土壤就会松动,压抑的心智就会张扬,那些沉睡多时的种子也一定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德育的不二法门。
三、思辨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黑格尔认为,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历史。有限心灵努力克服它的有限性,“在无限和真实里去找它的真正的普遍性、统一和满足”。面对心灵矛盾的积极思辨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台,除去思维的惰性,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思辨探究之中。课堂呈现的表象也许是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彰显着教学的智慧,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对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德育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不是由外而内的压抑;不是规则、观念、思想的先入为主;而是抓住时机,在学生静静地心灵湖面上投下问题,荡起感情和思想的涟漪。一个没有学生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生命激情、没有智慧飞扬的课堂断不是好课堂。
《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旨在通过事物的多面性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客观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拓展延伸阶段,针对近期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生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笔者依据“道德两难”原理,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双方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双方代表陈述:
正方1:网络上信息多,通过上网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了解大千世界,我就是在网上找到方法治好了妈妈的偏头痛。
反方1:可是网络上也有许多阴暗的地方,特别是玩游戏容易上瘾,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有许多学生痴迷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由于大家对上网都很感兴趣,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意见趋向一致:利用网络增长知识,陶冶性情;远离网害,杜绝上网游戏。最后全班同学一起签名宣誓:拒绝网吧,远离网害。大家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思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蛰伏已久的思维灵光。
四、体验性——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小蔓教授认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道德教育必须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让个体处在真实的关系中不断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进而发展美德。”让学生参与进来,用心去体验,他们的道德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美德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灵的土壤萌芽成长。
在教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笔者有感于现在的孩子衣食丰足,不知稼穑之难。父母百般呵护,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便抱怨他人,缺乏感恩之情已成时代之痛。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在感恩中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教学到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知道感恩;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要感恩;食堂人员每天为我们做上好吃的饭菜,我们要不要感恩他们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嘘声一片。笔者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打心里看不起做饭的师傅。此时,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于是我把学生带到食堂。外面烈日炎炎,食堂师傅正在酷热的锅炉前蒸饭、炒菜。油烟味夹杂着汗渍味让人难以忍受。同学们站一会就已汗流浃背,不到十分钟,他们便低着头走出了食堂。经过这样的实地体验,他们才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深知平凡之中蕴含的艰辛和崇高。
“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教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它需要过程的展开,需要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相互的理解”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关系还原于对话、认同和理解,让关怀式德育摈弃以往由上而下的灌输,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引领道德成长,而这正是有效问题情境在关怀式德育理论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
一、开放性——干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性问题设置源于学生认知的复杂性和思维的多层次性,源于德育丰富的内涵,更源于对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的尊重和关怀。置于世象之中的德育本身就充满着辩证,对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无尽好奇和困惑,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经由教师的提炼和升华。这正如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你可以尽情打磨,只有那些从不同角度都能折射出熠熠光芒的才可称为极品。
一位教师在教学《讲信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宋庆龄奶奶一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
1.课文中写到“都快八点了,小珍还没有来,她有些着急,跑到大门口张望”。小宋庆龄已经等了3个小时了,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
生1:她是不是生病了?
生2:她是不是忘记了?不可能,昨天临别时我郑重-告诉她的。
2.当爸爸妈妈知道女儿白等了一个上午,很替她惋惜,没想到小宋庆龄说:“她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可我心里却非常坦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1:也许爸爸说得对,但是我一定要等,因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生2:虽然她没有来,但是宋庆龄奶奶仍然在等,因为在她心中,无论怎样都不能失信,因为讲信用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两个问题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感受,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呈现开放性的。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互相交流看法,在揣摩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诚实守信的内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都要遵守诚信的道德法则,这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充分尊重认知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变化。
二、生活性——问渠哪得清如许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德育的源头只能是生活。”(叶澜语)德育来源于生活,并经认知——内化——实践的循环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外界的强制去约束。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德育的智慧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感性的生活饱含着学生个体生命体察到的事物,也融合了学生的感情、思考和信念。那些直抵学生心灵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有意义的问题选择,并经过反诘于自我,最后都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出动人的道德之花。
笔者在教学《腾飞吧祖国》一课时,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感到课文中用数字列举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较抽象,课堂也比较沉闷,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祖国的进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你们想一想近几年你的家庭、我们的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席话如石投池水,那沉睡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大家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平静的课堂乍现春风,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家刚刚买了汽车,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连云港旅游,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生2:星期天我们全家参观了县城,看到了云和广场、水袖天桥、迎阙阁,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路面又宽敞又干净。奶奶说这儿以前都是望不到边的荒草地,想不到变化这么快,多亏党的领导,我们的家乡才能越变越美。
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自豪神情,笔者不禁深有感触。理性的道德观念一旦和感性、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冰封的土壤就会松动,压抑的心智就会张扬,那些沉睡多时的种子也一定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德育的不二法门。
三、思辨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黑格尔认为,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历史。有限心灵努力克服它的有限性,“在无限和真实里去找它的真正的普遍性、统一和满足”。面对心灵矛盾的积极思辨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台,除去思维的惰性,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思辨探究之中。课堂呈现的表象也许是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彰显着教学的智慧,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对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德育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不是由外而内的压抑;不是规则、观念、思想的先入为主;而是抓住时机,在学生静静地心灵湖面上投下问题,荡起感情和思想的涟漪。一个没有学生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生命激情、没有智慧飞扬的课堂断不是好课堂。
《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旨在通过事物的多面性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客观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拓展延伸阶段,针对近期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生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笔者依据“道德两难”原理,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双方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双方代表陈述:
正方1:网络上信息多,通过上网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了解大千世界,我就是在网上找到方法治好了妈妈的偏头痛。
反方1:可是网络上也有许多阴暗的地方,特别是玩游戏容易上瘾,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有许多学生痴迷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由于大家对上网都很感兴趣,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意见趋向一致:利用网络增长知识,陶冶性情;远离网害,杜绝上网游戏。最后全班同学一起签名宣誓:拒绝网吧,远离网害。大家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思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蛰伏已久的思维灵光。
四、体验性——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小蔓教授认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道德教育必须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让个体处在真实的关系中不断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进而发展美德。”让学生参与进来,用心去体验,他们的道德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美德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灵的土壤萌芽成长。
在教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笔者有感于现在的孩子衣食丰足,不知稼穑之难。父母百般呵护,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便抱怨他人,缺乏感恩之情已成时代之痛。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在感恩中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教学到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知道感恩;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要感恩;食堂人员每天为我们做上好吃的饭菜,我们要不要感恩他们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嘘声一片。笔者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打心里看不起做饭的师傅。此时,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于是我把学生带到食堂。外面烈日炎炎,食堂师傅正在酷热的锅炉前蒸饭、炒菜。油烟味夹杂着汗渍味让人难以忍受。同学们站一会就已汗流浃背,不到十分钟,他们便低着头走出了食堂。经过这样的实地体验,他们才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深知平凡之中蕴含的艰辛和崇高。
“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教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它需要过程的展开,需要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相互的理解”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关系还原于对话、认同和理解,让关怀式德育摈弃以往由上而下的灌输,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引领道德成长,而这正是有效问题情境在关怀式德育理论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