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情境中走向多元对话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尔·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体现平等关怀的多元对话。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营造具有关怀取向的德育课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德育智慧生长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多元对话的有效平台。依据皮亚杰建构学说,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架起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建构新知的桥梁,实现知识的智慧迁移、思维的深度探究、情感的丰赡蕴藉。让课堂走向和谐共生、充满人文关怀的多元对话之境。那么,搭建多元对话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开放性——干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性问题设置源于学生认知的复杂性和思维的多层次性,源于德育丰富的内涵,更源于对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的尊重和关怀。置于世象之中的德育本身就充满着辩证,对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无尽好奇和困惑,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经由教师的提炼和升华。这正如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你可以尽情打磨,只有那些从不同角度都能折射出熠熠光芒的才可称为极品。
  一位教师在教学《讲信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宋庆龄奶奶一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
  1.课文中写到“都快八点了,小珍还没有来,她有些着急,跑到大门口张望”。小宋庆龄已经等了3个小时了,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
  生1:她是不是生病了?
  生2:她是不是忘记了?不可能,昨天临别时我郑重-告诉她的。
  2.当爸爸妈妈知道女儿白等了一个上午,很替她惋惜,没想到小宋庆龄说:“她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可我心里却非常坦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1:也许爸爸说得对,但是我一定要等,因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生2:虽然她没有来,但是宋庆龄奶奶仍然在等,因为在她心中,无论怎样都不能失信,因为讲信用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两个问题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感受,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呈现开放性的。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互相交流看法,在揣摩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诚实守信的内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都要遵守诚信的道德法则,这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充分尊重认知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变化。
  
  二、生活性——问渠哪得清如许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德育的源头只能是生活。”(叶澜语)德育来源于生活,并经认知——内化——实践的循环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外界的强制去约束。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德育的智慧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感性的生活饱含着学生个体生命体察到的事物,也融合了学生的感情、思考和信念。那些直抵学生心灵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有意义的问题选择,并经过反诘于自我,最后都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出动人的道德之花。
  笔者在教学《腾飞吧祖国》一课时,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感到课文中用数字列举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较抽象,课堂也比较沉闷,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祖国的进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你们想一想近几年你的家庭、我们的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席话如石投池水,那沉睡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大家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平静的课堂乍现春风,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家刚刚买了汽车,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连云港旅游,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生2:星期天我们全家参观了县城,看到了云和广场、水袖天桥、迎阙阁,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路面又宽敞又干净。奶奶说这儿以前都是望不到边的荒草地,想不到变化这么快,多亏党的领导,我们的家乡才能越变越美。
  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自豪神情,笔者不禁深有感触。理性的道德观念一旦和感性、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冰封的土壤就会松动,压抑的心智就会张扬,那些沉睡多时的种子也一定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德育的不二法门。
  
  三、思辨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黑格尔认为,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历史。有限心灵努力克服它的有限性,“在无限和真实里去找它的真正的普遍性、统一和满足”。面对心灵矛盾的积极思辨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台,除去思维的惰性,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思辨探究之中。课堂呈现的表象也许是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彰显着教学的智慧,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对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德育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不是由外而内的压抑;不是规则、观念、思想的先入为主;而是抓住时机,在学生静静地心灵湖面上投下问题,荡起感情和思想的涟漪。一个没有学生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生命激情、没有智慧飞扬的课堂断不是好课堂。
  《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旨在通过事物的多面性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客观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拓展延伸阶段,针对近期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生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笔者依据“道德两难”原理,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双方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双方代表陈述:
  正方1:网络上信息多,通过上网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了解大千世界,我就是在网上找到方法治好了妈妈的偏头痛。
  反方1:可是网络上也有许多阴暗的地方,特别是玩游戏容易上瘾,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有许多学生痴迷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由于大家对上网都很感兴趣,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意见趋向一致:利用网络增长知识,陶冶性情;远离网害,杜绝上网游戏。最后全班同学一起签名宣誓:拒绝网吧,远离网害。大家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思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蛰伏已久的思维灵光。
  
  四、体验性——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小蔓教授认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道德教育必须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让个体处在真实的关系中不断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进而发展美德。”让学生参与进来,用心去体验,他们的道德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美德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灵的土壤萌芽成长。
  在教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笔者有感于现在的孩子衣食丰足,不知稼穑之难。父母百般呵护,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便抱怨他人,缺乏感恩之情已成时代之痛。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在感恩中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教学到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知道感恩;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要感恩;食堂人员每天为我们做上好吃的饭菜,我们要不要感恩他们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嘘声一片。笔者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打心里看不起做饭的师傅。此时,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于是我把学生带到食堂。外面烈日炎炎,食堂师傅正在酷热的锅炉前蒸饭、炒菜。油烟味夹杂着汗渍味让人难以忍受。同学们站一会就已汗流浃背,不到十分钟,他们便低着头走出了食堂。经过这样的实地体验,他们才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深知平凡之中蕴含的艰辛和崇高。
  “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教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它需要过程的展开,需要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相互的理解”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关系还原于对话、认同和理解,让关怀式德育摈弃以往由上而下的灌输,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引领道德成长,而这正是有效问题情境在关怀式德育理论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英语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行动和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同学合作、与教师合作,打造生生
胶南市实验小学自2010年新学期开始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健全机制,实现了“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育人目标。    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其他的事情则由班主任负责。为改变教师的错误认识,切实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完善并实施了“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  “一制”是指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学科,不仅仅承担着美育的功能,而且是实现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健康情操,树立正确观念  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选的曲目必须依据幼儿的接受水平、内容的价值导向以及吸引幼儿兴趣等因素来加以决定。课堂中教学中如果选择反映幼儿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歌曲,特别
东莞市望牛墩实验小学是2008年1月从7所规模较小小学联合而成。联办之初,来自原先7所小学学生1500人,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无心上学等现象常发生。面对困境,学校领导学习教育生态学理论,认识到应当把德育看作一个有机的自然生态,遵循教育自然生态规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6年多来,学校高度重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优化学校的德育生态环境,让学生接受更多品德生命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效课堂的构建,从教师角度,可以探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从学生角度,转变学生已有的低效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在“生本理念”下,“高效课堂”不是口号,是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学要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探究,从每一堂课入手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许多年轻教师尽管力避“满堂灌”“填鸭式”之嫌,但仍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坐到“主导”的位置上来,未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  〓〓一、导在优化教材前  〓〓哲学家培根说:“跛足而不迷途,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因此,处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