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采矿废弃物安全现状研究——对小规模堆场的指示意义

来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采矿废弃物堆场平均面积为1.3 km2,我国采矿废弃物堆场为0.363 km2,而嘉陵江流域132个采矿废弃物堆场(主要为尾矿库)平均面积仅为0.11 km2,属于典型的小规模采矿废弃物堆场.规模越小越不易引起监管重视,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矿渣扩散污染等环境问题,研究其安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堆场与流域地理要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采矿废弃物堆场多位于嘉陵江上游,严重影响下游四川省广元市、南充市,甚至重庆市的用水安全.此外,流域内采矿废弃物堆场“头顶库”比例接近90%,不规范堆场比例达38.6%;结合流域内坡度分析,发现流域内采矿废弃物受滑坡威胁的比例大于43.2%.在水/风侵蚀作用下,采矿废弃物将有5.4~7.2 t/a左右的有害重金属(Pb、Zn为主)进入临近土壤及水系中,形成持久危害.嘉陵江流域采矿废弃物所在地形、气候、堆场规模及监督管理是影响堆场安全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重视矿山尾矿库的前期规划,重视小规模采矿废弃物的后期监督管理.
其他文献
根据2016~2018年任河上游4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该地区的鱼类物种组成、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和群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18个调查样点共采集鱼类36种,其中土著鱼类34种,外来鱼类2种.34种土著鱼类隶属于3目9科30属,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1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有汉水扁尾薄鳅(Leptobotia hansui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2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为探究影响通江湖泊-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洞庭湖3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 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1属157种,其中4月(105种)和10月(120种)的物种数分别占本次调查总物种数的66.9%、76.4%.调查期间洞庭湖浮游植物主要优势门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群落结构由4月的硅藻型转变成10月的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丰度4月(19.O× 104 cells/L)和10月(18.7× 104 cel
三峡水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包括由于水库拦蓄所导致的泥沙沉积问题.水库泥沙沉积对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沉积在消落带的泥沙会直接改变消落带的地形地貌;另一方面,泥沙沉积也给消落带带来了营养物质,有利于土壤瘠薄区域的消落带的植被生长和生态保护.为了揭示三峡水库蓄水期间消落带泥沙沉积强度的影响因素,为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三峡水库选择了12个典型消落带样点,采用实地检测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对各样点消落带的泥沙沉积强度及其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