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的“再创造”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批评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我国传统的教法也是一题为一例,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模仿。这种“模仿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模仿”而不利于“创造”,费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
根据“再创造”的理论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创设教学情境,将科学发现的过程简捷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创造知识的全过程,并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注意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化曲为直(如圆环)—直接的化曲为直有困难(如圆片)—间接的化曲为直(如绕线或滚动法)—都有局限(如黑板上面的圆)—找普遍规律(联想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的是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圆的哪条线段有关—存在倍数关系吗—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整节课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解疑释问,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创设活动情境,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体验创造。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抽象,同时又是前人创造的产物,其产生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外化,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并通过有目的获得,使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并认识到这个知识应该怎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及它的不完备之处,在“创造性地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对学具的观察,思考以下问题: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抚摸了圆柱的侧面后,有的学生说这个面不平,这样就得出了曲面的概念;也有的学生说这个面很滑,这样就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细的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得出了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的特征。再通过判断热水瓶盖、胶囊、一段铜丝等物体是不是圆柱体的练习形式,用排斥法强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设计趣味练习,在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盒子里,你能闭着眼睛摸出圆柱体吗?使学生对圆柱的重要特征——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认识圆柱的高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怎样测量一个圆柱的高?有的同学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来测,有的同学用直尺贴着侧面来量,有的同学把圆柱侧放在纸上来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三、创设思维情境,数形结合,借助想象大胆创新。
“创新”就是建构眼前不存在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圆柱的高及圆柱表面的展开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圆柱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但小学生对两个面之间的距离缺乏知识基础。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先把圆柱体竖直地切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得到长方形的两个截面;然后在截面上连接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心,这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再运用多媒体的平移功能,说明和这条线段等长的线段还很多,只要是表示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的线段的长,就是这个圆柱的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这种抽象的知识化成具体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在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沿着高把侧面剪开后再展开,本来的曲面会变成什么图形呢?学生通过想象“化曲为直”,大胆创新。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对科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设计创新作业,发散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适当设计创造性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认识圆柱后,我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经过的空间是一个什么形状?你能用纸制作一个圆柱体吗?请谈谈你的制作过程。这种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展现创造才能提供了契机。如圆柱的制作,就要运用底面周长等于侧面的长的知识,在剪取圆柱的三个面时方法可谓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制作时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又很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根据“再创造”的理论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创设教学情境,将科学发现的过程简捷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创造知识的全过程,并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注意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化曲为直(如圆环)—直接的化曲为直有困难(如圆片)—间接的化曲为直(如绕线或滚动法)—都有局限(如黑板上面的圆)—找普遍规律(联想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的是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圆的哪条线段有关—存在倍数关系吗—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整节课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解疑释问,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创设活动情境,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体验创造。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抽象,同时又是前人创造的产物,其产生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外化,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并通过有目的获得,使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并认识到这个知识应该怎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及它的不完备之处,在“创造性地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对学具的观察,思考以下问题: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抚摸了圆柱的侧面后,有的学生说这个面不平,这样就得出了曲面的概念;也有的学生说这个面很滑,这样就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细的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得出了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的特征。再通过判断热水瓶盖、胶囊、一段铜丝等物体是不是圆柱体的练习形式,用排斥法强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设计趣味练习,在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盒子里,你能闭着眼睛摸出圆柱体吗?使学生对圆柱的重要特征——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认识圆柱的高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怎样测量一个圆柱的高?有的同学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来测,有的同学用直尺贴着侧面来量,有的同学把圆柱侧放在纸上来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三、创设思维情境,数形结合,借助想象大胆创新。
“创新”就是建构眼前不存在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圆柱的高及圆柱表面的展开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圆柱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但小学生对两个面之间的距离缺乏知识基础。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先把圆柱体竖直地切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得到长方形的两个截面;然后在截面上连接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心,这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再运用多媒体的平移功能,说明和这条线段等长的线段还很多,只要是表示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的线段的长,就是这个圆柱的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这种抽象的知识化成具体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在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沿着高把侧面剪开后再展开,本来的曲面会变成什么图形呢?学生通过想象“化曲为直”,大胆创新。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对科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设计创新作业,发散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适当设计创造性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认识圆柱后,我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经过的空间是一个什么形状?你能用纸制作一个圆柱体吗?请谈谈你的制作过程。这种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展现创造才能提供了契机。如圆柱的制作,就要运用底面周长等于侧面的长的知识,在剪取圆柱的三个面时方法可谓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制作时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又很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