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历了专门知识的积累后,终于鼓足勇气又拿起曾经觉得那么艰涩的《变形记》,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对这个短篇以及卡夫卡的看法。文章简单的情节荒谬到甚至无厘头,我却依然能手不释卷地读下去,它“未完成,形成了一种文本的多义指称和开放性特征。而且这种未完成不单单体现为它没有结尾,更表现为它在实际上最终i法获得总体意义图景和统一性的世界图式。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
1 《城堡》的理论层面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分别从三个层面对《城堡》进行的导读性阐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第一是从人门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层面,小说主题模式体现着传统的追寻结构。第二是根据文本细读得出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第三通过与象征批评的比较阐释小说对寓言批评的影响。
这里需要补充几个概念:追寻结构。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神话体裁这里引渡到具体的小说《城堡》具有三对要素形成的追寻结构:
发出者→客体→接受者
↑
帮手→主体←对手
在《城堡》中这六个要素都是不确定的,从K的目的来看,主体是K,客体是城堡。准确的说发出者是K想进入城堡的强烈愿望,接受者则是K的失望与迷茫。而在K追寻过程中的帮手和对手又都是由城堡派出或与城堡密切相关的。从K追寻的过程来看,让他不断追寻的主体是城堡,K又成为客体。由此可见追寻这个思想虽然贯穿整部小说,但传统的结构已经被《城堡》中的追寻解构掉了。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复调小说所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作者并非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来主宰人物,评价人物,而只是作为与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来参加各种意识与声音的对话。这里又涉及《城堡》的人物视角问题,除去小说前几章对情节的交代和自然展开,小说从中部开始大部分以对话来展现。这里作者隐退,叙述者也渐渐退出文本,甚至K都已经不再是主角,在占大部头的对话中,K更多地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象我们读者一样。而对话的另一方,在村里出现的与城堡有不同关系的各类人物都在自说自话,各种声音纷乱嘈杂,矛盾分歧无法统一,我们无法评判,甚至没有立场地全盘接受,再不断否定。这或许就是巴赫金说的复调小说的多声部性。而这些对话也对应着巴赫金定义的大型对话:对话精神贯穿小说结构,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即故事线索、人物组合原则的“对位”。从复调小说的对话性角度就更好理解《城堡》的未完成性,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具有根本上的不可完成性即主人公和内在对话的未完成性。生活是无限的,对话也就永远不会结束,因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结构在原则上就是非封闭性的,“未完成性”的。《城堡》似乎可以看做复调小说的典范摹本: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客体,同时也是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旨不在于开展情节、人物命运、人物性格,而在于展现那些有着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没有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不相混合的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声音组成的对话小说。
2 《城堡》批评方法
至于批评《城堡》,由于文本具有未完成性、开放性、多义指称性、复义性等等特殊性,注定不能用传统的批评方法进行。而由于城堡具有复杂的象征涵义,所以有人企图用象征主义批评方法剖析它。吴晓东明确区分了象征和寓言。象征是个统一体,是用具象表现抽象,读者通过呈现出来的客观形象追寻到作者想表达的抽象的主观意旨。然而寓言是一种断裂,呈现出来的意象指向另一个甚至多个主观思想倾向,甚至作者自己都无法明确表达,故而表现为小说中的具体形象。这样看来,寓言不单单断裂,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了。K对城堡的追寻这个过程是个并不美丽的寓言,它的注定失败预言(由寓言体现预言)着加世纪以来人类的普遍困境――渺远的目的地不断追寻,经历着过程中的纷繁错乱,坚守着追寻的信念。却仿佛看不到未来,目的地变得更遥远。正如卡夫卡所说:“目的是有,道路却无;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所以吴晓东说《城堡》要在预言的维度中阅读。
许多评论家从“城堡”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视角看,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堡”确实部分地具有着他们各派阐释出的象征意义,这里我不想赘述。因为其中有许多宗教性的象征意义,我不了解故没有发言权。通过阅读《城堡》,我所感到的更明显更强烈的是一种呼唤,这也是小说追寻结构的根源。城堡隔着重重阻碍遥远地呼唤着K,我觉得那是K自我找寻的外在显示。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前两者构成潜意识系统)、意识。社会化的我们正常情况下表现为自我形态,超我是我们美好的追求,本我则是我们原始性的遗传呈现。我们通常能有意识地指导控制自己的行为,朦胧模糊的前意识和表现我们本能渴望却丝毫不被我们察觉的无意识其实更真实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的内心。
《变形记》中异化的人际关系里最后一丝亲情由生到死的挣扎带给我心灵的感动与震颤,那是强烈的外在刺激着我的内心,我有意识地感受着。对《城堡》的手不释卷却真的是一种无意识了。以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观点来看,《城堡》对我来说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实际上的未完成恰恰暗合了“召唤结构”要求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最终参与和现实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堡》的未完成恰恰是它最伟大的完成。有人说卡夫卡的创作是个人化的,我觉得不然。因为他有意无意地为文本设定了“隐含读者”,而他自己在创作的同时甚至和(隐含)读者一样具有一种“期待视野”。这是因为当时他并不独特的生存体验(这种生存体验在当代更加大众化广泛化普遍化)与他内心的真实要求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他只能将内心的呼唤回归到笔端。完全在内心的召唤下写出真实的困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文本的“人物视角”问题,即作者的完全隐退,叙述者仅隐现在前小半部文本中,后面的部分均由对话来引导):K(我?)在追寻着,忙碌着,可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K可能也无意识自己的这种困惑。因为他根本没停下过脚步,始终在一刻不停地追寻奔忙。但K终于也倦怠了(表现为本应被埃朗格实际却错被比格尔召见的夜晚),这在我看来,又是一种呼唤,是K内心的自我觉醒,对眼前的倦怠是他的自我呼唤对外物的排斥与麻痹。由此可见追寻这个思想贯穿随然贯穿整部小说,但传统的结构已经被《城堡》中的追寻解构掉了。
3 《城堡》中的潜意识表达
理清了K的自我召唤,就要回归到主题意象“城堡”――这是K自我召唤的终极外化。城堡,可感不可及,看似平常普通(详见第一章K进村转天早上时对城堡的观感和企图走进,近的期望与行动)却在无形中操控着所有人。因为没有积累,所以我无法从宗教的观点阐释城堡的象征意义(甚至接受宗教性的解释都颇费思索)。我只是觉得。城堡象极了我们们现代人的终极追求:遥不可及,带点神秘色彩,个人化却在普遍意义上能激动大部分人。前两个特点由小说中对城堡有限的正面描写和无限的侧面反映中能够得出,其实这就自然导出了最后一个特点:每个人都对城堡及其一切相关有着自己的看法体验,却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城堡,从不质疑它权威的合理性。其实这看似愚蠢的执着地坚信在我看来,是我们现代人所剩无几的一点点心灵信仰了。这是属于我们本心的追求。这种坚守是本能性的,却又是带有超我色彩的。由此可见,这是我们人格心理结构的自我呼唤被外在形象化为城堡,反讽的是,这个形象依然不具有具象性质。这整个颇具悖论的呼唤结构呈向下螺旋状,出于本心,并以此为中轴螺旋向下,过程中可向各方蔓延,却总不离中轴。向下纵深继续探索我们的内心却终不见底。隐秘的终极目标外化为小说中渺远却高高在上的城堡,呼唤着我们去追寻,却笑看着徒劳的我们(在这我忽然理解了犹太人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能微微体会一点城堡的宗教寓意了)。因为根据潜意识理论,我们总不可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尤其是深入本心的终极追求。这终极追求或许本就不能企及,更怕我们招架不住、无法接受。这种矛盾在文本中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又是人物的自说自话)中显露无遗。
读完《城堡》,似乎得到了某种回归,我深深地相信这是与我内心呼唤相印的文本,也应该是现代人的心声。这个角度又证明了卡夫卡的先知,以及吴晓东所说的《城堡》的预言维度。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
1 《城堡》的理论层面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分别从三个层面对《城堡》进行的导读性阐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第一是从人门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层面,小说主题模式体现着传统的追寻结构。第二是根据文本细读得出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第三通过与象征批评的比较阐释小说对寓言批评的影响。
这里需要补充几个概念:追寻结构。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神话体裁这里引渡到具体的小说《城堡》具有三对要素形成的追寻结构:
发出者→客体→接受者
↑
帮手→主体←对手
在《城堡》中这六个要素都是不确定的,从K的目的来看,主体是K,客体是城堡。准确的说发出者是K想进入城堡的强烈愿望,接受者则是K的失望与迷茫。而在K追寻过程中的帮手和对手又都是由城堡派出或与城堡密切相关的。从K追寻的过程来看,让他不断追寻的主体是城堡,K又成为客体。由此可见追寻这个思想虽然贯穿整部小说,但传统的结构已经被《城堡》中的追寻解构掉了。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复调小说所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作者并非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来主宰人物,评价人物,而只是作为与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来参加各种意识与声音的对话。这里又涉及《城堡》的人物视角问题,除去小说前几章对情节的交代和自然展开,小说从中部开始大部分以对话来展现。这里作者隐退,叙述者也渐渐退出文本,甚至K都已经不再是主角,在占大部头的对话中,K更多地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象我们读者一样。而对话的另一方,在村里出现的与城堡有不同关系的各类人物都在自说自话,各种声音纷乱嘈杂,矛盾分歧无法统一,我们无法评判,甚至没有立场地全盘接受,再不断否定。这或许就是巴赫金说的复调小说的多声部性。而这些对话也对应着巴赫金定义的大型对话:对话精神贯穿小说结构,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即故事线索、人物组合原则的“对位”。从复调小说的对话性角度就更好理解《城堡》的未完成性,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具有根本上的不可完成性即主人公和内在对话的未完成性。生活是无限的,对话也就永远不会结束,因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结构在原则上就是非封闭性的,“未完成性”的。《城堡》似乎可以看做复调小说的典范摹本: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客体,同时也是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旨不在于开展情节、人物命运、人物性格,而在于展现那些有着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没有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不相混合的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声音组成的对话小说。
2 《城堡》批评方法
至于批评《城堡》,由于文本具有未完成性、开放性、多义指称性、复义性等等特殊性,注定不能用传统的批评方法进行。而由于城堡具有复杂的象征涵义,所以有人企图用象征主义批评方法剖析它。吴晓东明确区分了象征和寓言。象征是个统一体,是用具象表现抽象,读者通过呈现出来的客观形象追寻到作者想表达的抽象的主观意旨。然而寓言是一种断裂,呈现出来的意象指向另一个甚至多个主观思想倾向,甚至作者自己都无法明确表达,故而表现为小说中的具体形象。这样看来,寓言不单单断裂,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了。K对城堡的追寻这个过程是个并不美丽的寓言,它的注定失败预言(由寓言体现预言)着加世纪以来人类的普遍困境――渺远的目的地不断追寻,经历着过程中的纷繁错乱,坚守着追寻的信念。却仿佛看不到未来,目的地变得更遥远。正如卡夫卡所说:“目的是有,道路却无;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所以吴晓东说《城堡》要在预言的维度中阅读。
许多评论家从“城堡”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视角看,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堡”确实部分地具有着他们各派阐释出的象征意义,这里我不想赘述。因为其中有许多宗教性的象征意义,我不了解故没有发言权。通过阅读《城堡》,我所感到的更明显更强烈的是一种呼唤,这也是小说追寻结构的根源。城堡隔着重重阻碍遥远地呼唤着K,我觉得那是K自我找寻的外在显示。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前两者构成潜意识系统)、意识。社会化的我们正常情况下表现为自我形态,超我是我们美好的追求,本我则是我们原始性的遗传呈现。我们通常能有意识地指导控制自己的行为,朦胧模糊的前意识和表现我们本能渴望却丝毫不被我们察觉的无意识其实更真实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的内心。
《变形记》中异化的人际关系里最后一丝亲情由生到死的挣扎带给我心灵的感动与震颤,那是强烈的外在刺激着我的内心,我有意识地感受着。对《城堡》的手不释卷却真的是一种无意识了。以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观点来看,《城堡》对我来说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实际上的未完成恰恰暗合了“召唤结构”要求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最终参与和现实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堡》的未完成恰恰是它最伟大的完成。有人说卡夫卡的创作是个人化的,我觉得不然。因为他有意无意地为文本设定了“隐含读者”,而他自己在创作的同时甚至和(隐含)读者一样具有一种“期待视野”。这是因为当时他并不独特的生存体验(这种生存体验在当代更加大众化广泛化普遍化)与他内心的真实要求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他只能将内心的呼唤回归到笔端。完全在内心的召唤下写出真实的困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文本的“人物视角”问题,即作者的完全隐退,叙述者仅隐现在前小半部文本中,后面的部分均由对话来引导):K(我?)在追寻着,忙碌着,可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K可能也无意识自己的这种困惑。因为他根本没停下过脚步,始终在一刻不停地追寻奔忙。但K终于也倦怠了(表现为本应被埃朗格实际却错被比格尔召见的夜晚),这在我看来,又是一种呼唤,是K内心的自我觉醒,对眼前的倦怠是他的自我呼唤对外物的排斥与麻痹。由此可见追寻这个思想贯穿随然贯穿整部小说,但传统的结构已经被《城堡》中的追寻解构掉了。
3 《城堡》中的潜意识表达
理清了K的自我召唤,就要回归到主题意象“城堡”――这是K自我召唤的终极外化。城堡,可感不可及,看似平常普通(详见第一章K进村转天早上时对城堡的观感和企图走进,近的期望与行动)却在无形中操控着所有人。因为没有积累,所以我无法从宗教的观点阐释城堡的象征意义(甚至接受宗教性的解释都颇费思索)。我只是觉得。城堡象极了我们们现代人的终极追求:遥不可及,带点神秘色彩,个人化却在普遍意义上能激动大部分人。前两个特点由小说中对城堡有限的正面描写和无限的侧面反映中能够得出,其实这就自然导出了最后一个特点:每个人都对城堡及其一切相关有着自己的看法体验,却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城堡,从不质疑它权威的合理性。其实这看似愚蠢的执着地坚信在我看来,是我们现代人所剩无几的一点点心灵信仰了。这是属于我们本心的追求。这种坚守是本能性的,却又是带有超我色彩的。由此可见,这是我们人格心理结构的自我呼唤被外在形象化为城堡,反讽的是,这个形象依然不具有具象性质。这整个颇具悖论的呼唤结构呈向下螺旋状,出于本心,并以此为中轴螺旋向下,过程中可向各方蔓延,却总不离中轴。向下纵深继续探索我们的内心却终不见底。隐秘的终极目标外化为小说中渺远却高高在上的城堡,呼唤着我们去追寻,却笑看着徒劳的我们(在这我忽然理解了犹太人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能微微体会一点城堡的宗教寓意了)。因为根据潜意识理论,我们总不可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尤其是深入本心的终极追求。这终极追求或许本就不能企及,更怕我们招架不住、无法接受。这种矛盾在文本中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又是人物的自说自话)中显露无遗。
读完《城堡》,似乎得到了某种回归,我深深地相信这是与我内心呼唤相印的文本,也应该是现代人的心声。这个角度又证明了卡夫卡的先知,以及吴晓东所说的《城堡》的预言维度。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