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我国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下,高校也越发的重视知识产权。本文针对高校专利的管理现状进行整理的分析和讨论,突出高校专利的使用和维护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专利的使用转化率非常低,为高校切实做到专利产业化,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现状;转化率
知识经济时代下,专利已经成为科技与经济等领域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其产出量衡量着一个国家和区域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和创新源泉,不在是存粹求知的象牙塔,而应在专利产业化和“产学研”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本文针对当下中国高校专利管理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高校专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正稳步增加,尤其是发明专利的占比呈现年年递增的趋势。依据《2015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可知,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15年全年达到14.9万件,将近占总量的两成,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当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逐步增强,并且对待专利的热情高涨。而且伴随国家保护和鼓励政策的推行,国家层面及高校的综合创新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其专利结构和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大力支持推进“产学研”模式,很多高校开始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来实现专利的转化,也取得了不小成绩。然而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仍然显著。大部分的高校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部分申请并授权的,转化率又过低,不到10%。同时高校存在大量的授权专利闲置,用于评定职称或者成果论证后直接搁置,不能发挥专利的实际作用,而且高校的特殊体制导致大部分的专利维持时间过短。研究统计表明:大约有20%的专利属于形式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3.5 年;大约有40%的专利属于基础研究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7年;大约有40%的专利属于可转化实施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10年,累计维持年限超过13年的都十分少见。
高校专利授权率普遍较低,据相关课题组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高校专利授权率仅为30%。通过对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前20位的高校进行统计,发现这些高校平均的专利年龄约为4.9年,如表1所示。可见,对于如此短的专利平均年龄来说,绝大部分专利尚未来得及转化即已失效。
二、高校专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利的管理对高校长期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用,对高校创新发展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校在申请国外的专利时,并不积极主动,在认识和行动上,绝大部分高校对于国外专利的申请依旧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更谈不上后期的运用和维护,因此,高校专利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专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很多高校对于专利保护意思薄弱,对于专利管理更加不重视,研发人员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在市场中的实际价值,高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小,因此导致欲低价购买本国高校专利的国外公司有机可乘,给高校带来极大的损失,乃至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并不是一两天的,长期的忽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凸显,这不仅仅是高校研发人员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同时也是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轻视。目前高校对知识产权的知识普及严重缺位,尚未有建立相关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也认识不清。与此同时,高校非常缺乏相关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今高校虽然都已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专利管理机制方面却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大部分高校老师申请专利都不再通过学校申请,也未获得高校的有效保障。
同时,我国高校并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专利管理运作机制,政策和制度上更显得匮乏,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政策、清晰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和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教师群体更加注重职位晋升、职称的评定、以及成果的评估,最终对专利的申请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三、完善高校专利管理对策
1、完善专利管理体系与制度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培养专门的专利管理人才。另外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管理制度,充分强调科研人员创造的热情,考虑专利拥有量和转化量,明确高校专利的归属权和使用转让权利,将专利战略研究与学校科技发展结合起来,由高校专利管理部门牵头,完善符合高校实际的专利制度。实行专利申请和专利转化目标管理制度,将专利研发转化情况与考核挂钩,改变过去仅以成果多少而不问成果转化能力决定职称晋升和待遇福利的情形,鼓励科研人员不仅多出专利,同时也要提高专利转化率。
2、完善专利管理考核体系
除了要建立长效的专利管理机制之余,还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体系。科研上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同时可通过在高校设立专利专项扶持基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的考量,从而有效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3、强化专利管理与保护意识
高校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拥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其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高校对于专利以及专利转化认识的欠缺,导致大部分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专利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促进广大师生专利意识的觉醒,推动高校专利事业的发展。
首先,必须先培养一批知识产权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做好高校专利知识普及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高校人员进行专利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专利管理与保护意识;最后,在师资条件具备的高校可以考虑将专利管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根据相关专业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最终实现全民最大限度的保护高校无形资产的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观念的改变,对今后的专利管理工作给予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利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来加快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有效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发展和国家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恒,周吉.我国高校专利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 (7).
[2] 舒华.我国高校专利产出研究[D].City: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 向欣.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題剖析及对策研析[J].管理观察,2014,(3).
[4] 刘璐.高校专利保护与专利转化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19).
[5] 顾志恒,何先美.中国高校国际专利申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3,33 (7).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现状;转化率
知识经济时代下,专利已经成为科技与经济等领域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其产出量衡量着一个国家和区域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和创新源泉,不在是存粹求知的象牙塔,而应在专利产业化和“产学研”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本文针对当下中国高校专利管理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高校专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正稳步增加,尤其是发明专利的占比呈现年年递增的趋势。依据《2015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可知,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15年全年达到14.9万件,将近占总量的两成,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当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逐步增强,并且对待专利的热情高涨。而且伴随国家保护和鼓励政策的推行,国家层面及高校的综合创新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其专利结构和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大力支持推进“产学研”模式,很多高校开始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来实现专利的转化,也取得了不小成绩。然而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仍然显著。大部分的高校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部分申请并授权的,转化率又过低,不到10%。同时高校存在大量的授权专利闲置,用于评定职称或者成果论证后直接搁置,不能发挥专利的实际作用,而且高校的特殊体制导致大部分的专利维持时间过短。研究统计表明:大约有20%的专利属于形式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3.5 年;大约有40%的专利属于基础研究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7年;大约有40%的专利属于可转化实施专利,该类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为10年,累计维持年限超过13年的都十分少见。
高校专利授权率普遍较低,据相关课题组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高校专利授权率仅为30%。通过对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前20位的高校进行统计,发现这些高校平均的专利年龄约为4.9年,如表1所示。可见,对于如此短的专利平均年龄来说,绝大部分专利尚未来得及转化即已失效。
二、高校专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利的管理对高校长期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用,对高校创新发展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校在申请国外的专利时,并不积极主动,在认识和行动上,绝大部分高校对于国外专利的申请依旧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更谈不上后期的运用和维护,因此,高校专利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专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很多高校对于专利保护意思薄弱,对于专利管理更加不重视,研发人员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在市场中的实际价值,高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小,因此导致欲低价购买本国高校专利的国外公司有机可乘,给高校带来极大的损失,乃至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并不是一两天的,长期的忽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凸显,这不仅仅是高校研发人员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同时也是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轻视。目前高校对知识产权的知识普及严重缺位,尚未有建立相关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也认识不清。与此同时,高校非常缺乏相关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今高校虽然都已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专利管理机制方面却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大部分高校老师申请专利都不再通过学校申请,也未获得高校的有效保障。
同时,我国高校并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专利管理运作机制,政策和制度上更显得匮乏,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政策、清晰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和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教师群体更加注重职位晋升、职称的评定、以及成果的评估,最终对专利的申请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三、完善高校专利管理对策
1、完善专利管理体系与制度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培养专门的专利管理人才。另外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管理制度,充分强调科研人员创造的热情,考虑专利拥有量和转化量,明确高校专利的归属权和使用转让权利,将专利战略研究与学校科技发展结合起来,由高校专利管理部门牵头,完善符合高校实际的专利制度。实行专利申请和专利转化目标管理制度,将专利研发转化情况与考核挂钩,改变过去仅以成果多少而不问成果转化能力决定职称晋升和待遇福利的情形,鼓励科研人员不仅多出专利,同时也要提高专利转化率。
2、完善专利管理考核体系
除了要建立长效的专利管理机制之余,还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体系。科研上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同时可通过在高校设立专利专项扶持基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的考量,从而有效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3、强化专利管理与保护意识
高校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拥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其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高校对于专利以及专利转化认识的欠缺,导致大部分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专利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促进广大师生专利意识的觉醒,推动高校专利事业的发展。
首先,必须先培养一批知识产权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做好高校专利知识普及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高校人员进行专利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专利管理与保护意识;最后,在师资条件具备的高校可以考虑将专利管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根据相关专业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最终实现全民最大限度的保护高校无形资产的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观念的改变,对今后的专利管理工作给予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利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来加快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有效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发展和国家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恒,周吉.我国高校专利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 (7).
[2] 舒华.我国高校专利产出研究[D].City: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 向欣.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題剖析及对策研析[J].管理观察,2014,(3).
[4] 刘璐.高校专利保护与专利转化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19).
[5] 顾志恒,何先美.中国高校国际专利申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3,3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