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迎接泉州市质量检查,我在初三(3)班上了一堂数学综合习题课,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我安排的是四道综合题,为了节省时间,我告诉学生,我只讲方法,其解答过程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完成。前面三题比较顺利,该讲第四题了。我很快把题目出示给学生,这道题的题目如下:
例题4:下面让我们来探究有关材料的利用率的问题:工人师傅充分利用一块边长为100cm的正三角形薄铁皮材料来制作一个圆锥体模型(制作时接头部分所用材料不考虑)。
(1)求这块三角形铁皮的面积(结果精确到0.01cm2);
(2)假如要制作的圆锥是一个无底面的模型,且使三角形铁皮的利用率最高,请你在图2中画出裁剪方案的草图,并计算出铁皮的利用率(精确到0.01﹪);
(3)假如要制作的圆锥是一个有底面的的封闭圆锥模型,且使三角形铁皮的利用率最高,请你在图3中画出裁剪方案的草图,并计算出铁皮的利用率(精确到0.01﹪);
我先让学生用了大约2分钟时间读题、审题。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解答。第(1)、第(2)问学生没有异议。但是第(3)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怎么设计呢?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下课时间,只有8分钟左右了,我赶快自作聪明地抛出两种方案让学生来选择。学生很快选了第2种方案。
我肯定了学生的选择,说就是这种设计方案,于是准备继续分析。这时,一个名叫余仁孝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这样设计,铁皮的利用率是不是更高?”我赶忙停下,快步走过去一看, 原来他的设计是这样的,如下图。
我的直觉告诉他的设计可能是行的,但是又没有经过计算验证,再者方案2是本题提供的参考答案,为了时间,于是我对仁孝,也算是对大家说,我先把我的设计方案先讲完,如果有更好的设计,我们下课了再来探讨,好吗?于是我继续讲下去,
解:如图方案2,设半圆⊙O的半径为x,扇形的半径为R,
由·2?仔·R=2?仔·x,得R=6x
则在Rt△AOD中,∠ADO=90°,
OD=x,AO=7x,AD=(100-x)
由勾股定理可得:AD2+OD2= AO2
即:(100-x) +x2 = (7x)
化简得: 45x2+200x-10000=0
解得: x1=≈11.55
x2=<0 (不合题意,舍去)
则:S扇形+S圆=?仔·(6x)+?仔·x2≈2933.67
而:S△ABC= 4330.13
则:利用率: ≈67.78%
在即将下课时,我终于讲解完毕,自认为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功德圆满了。下课后,大部分同学都放学回家了,可余仁孝同学没有急着回家,他对我说,他的设计应该会使铁皮的利用率更高,我被他的执著、钻研精神感动,也确实想知道这样设计是不是真的会更高。于是,我们一起来计算。结果如下:
解:如图,设半圆⊙G的半径为 ,扇形的半径为R,
由·2?仔·R=2?仔·x,得R=6x
则在Rt△AEG中,∠AEG=90°,
EG=x,AG=7x,AE=(100-x)
由勾股定理可得:AE2+EG2= AG2
即: (100-x) +x2 = (7x)
化简得: 1432+200x-30000=0
解得: x1=≈13.32
x2=<0 (不合题意,舍去)
则:S扇形+S圆=?仔·(6x)+?仔·x2≈3901.72
而:S△ABC= 4330.13
则:利用率: ≈90.11%
做到这里,我不禁脸红,懊恼不已,刚才的志得意满,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扫而光,看来,是我讲错了。我真诚地表扬了仁孝同学,看着他兴高采烈地跑步回家,我在深深地反省,我倒不是为我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而难过,我是在反思,反思我的这一堂课的教学的成败。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灌输不要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教材。而我却犯了迷信参考答案,缺了自己去钻研的精神,结果导致备课不充分,犯了想当然错误,出现了上述不应该的学术错误。因此,我应该感谢仁孝同学,是他给了我帮助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下一节数学课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我的错误并改正),更重要的是他再一次的提醒了我,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管你教了多少年的书,不管你曾经多么有经验,只要你备课不充分,你就有可能犯错误,你就不要轻易走上讲台。
二、我在讲解时,遇到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学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作为教师的我需要耐心地去听、去点评、去鼓励。但当时的我竟然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一相情愿地讲下去,却讲错了。说重一点,那是在误人子弟;说轻一点,那是缺乏教学机智。如果当时的我能及时抓住仁孝同学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动笔去算一算方案2和仁孝同学的设计方案,然后再比较一下,就知道哪一个方案更好了,即使上课时学生一时做不完,也可留给学生在课外完成。总比仓促之间讲错好多了。
三、我在反思我这堂课的教学任务真的完成了吗?作为教师,我是把我预先设计的,也算精心准备的四道综合题讲完了。我讲的是豪情满怀、口沫横飞,可是扪心自问,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学生真的听懂了吗?学生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恐怕只有少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能听懂,其他的学生恐怕要打问号了。既然这样,那么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不是太多了一点,若只安排两道综合题会不会好一些,更落实一些,另外,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也需要改进,老师讲的偏多,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一点,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多交流一点、多碰撞一些,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想到这些,我不禁冷汗连连。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课改理念、课改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这堂习题课真的值得我深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了数学课程标准、课改理念、课改精神,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方面要精心准备,为上好每一堂课而努力奋斗!
我真的应该感谢仁孝同学,是他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深深地反思,让我对我以后的教学多了一份敬畏和警醒。
例题4:下面让我们来探究有关材料的利用率的问题:工人师傅充分利用一块边长为100cm的正三角形薄铁皮材料来制作一个圆锥体模型(制作时接头部分所用材料不考虑)。
(1)求这块三角形铁皮的面积(结果精确到0.01cm2);
(2)假如要制作的圆锥是一个无底面的模型,且使三角形铁皮的利用率最高,请你在图2中画出裁剪方案的草图,并计算出铁皮的利用率(精确到0.01﹪);
(3)假如要制作的圆锥是一个有底面的的封闭圆锥模型,且使三角形铁皮的利用率最高,请你在图3中画出裁剪方案的草图,并计算出铁皮的利用率(精确到0.01﹪);
我先让学生用了大约2分钟时间读题、审题。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解答。第(1)、第(2)问学生没有异议。但是第(3)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怎么设计呢?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下课时间,只有8分钟左右了,我赶快自作聪明地抛出两种方案让学生来选择。学生很快选了第2种方案。
我肯定了学生的选择,说就是这种设计方案,于是准备继续分析。这时,一个名叫余仁孝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这样设计,铁皮的利用率是不是更高?”我赶忙停下,快步走过去一看, 原来他的设计是这样的,如下图。
我的直觉告诉他的设计可能是行的,但是又没有经过计算验证,再者方案2是本题提供的参考答案,为了时间,于是我对仁孝,也算是对大家说,我先把我的设计方案先讲完,如果有更好的设计,我们下课了再来探讨,好吗?于是我继续讲下去,
解:如图方案2,设半圆⊙O的半径为x,扇形的半径为R,
由·2?仔·R=2?仔·x,得R=6x
则在Rt△AOD中,∠ADO=90°,
OD=x,AO=7x,AD=(100-x)
由勾股定理可得:AD2+OD2= AO2
即:(100-x) +x2 = (7x)
化简得: 45x2+200x-10000=0
解得: x1=≈11.55
x2=<0 (不合题意,舍去)
则:S扇形+S圆=?仔·(6x)+?仔·x2≈2933.67
而:S△ABC= 4330.13
则:利用率: ≈67.78%
在即将下课时,我终于讲解完毕,自认为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功德圆满了。下课后,大部分同学都放学回家了,可余仁孝同学没有急着回家,他对我说,他的设计应该会使铁皮的利用率更高,我被他的执著、钻研精神感动,也确实想知道这样设计是不是真的会更高。于是,我们一起来计算。结果如下:
解:如图,设半圆⊙G的半径为 ,扇形的半径为R,
由·2?仔·R=2?仔·x,得R=6x
则在Rt△AEG中,∠AEG=90°,
EG=x,AG=7x,AE=(100-x)
由勾股定理可得:AE2+EG2= AG2
即: (100-x) +x2 = (7x)
化简得: 1432+200x-30000=0
解得: x1=≈13.32
x2=<0 (不合题意,舍去)
则:S扇形+S圆=?仔·(6x)+?仔·x2≈3901.72
而:S△ABC= 4330.13
则:利用率: ≈90.11%
做到这里,我不禁脸红,懊恼不已,刚才的志得意满,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扫而光,看来,是我讲错了。我真诚地表扬了仁孝同学,看着他兴高采烈地跑步回家,我在深深地反省,我倒不是为我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而难过,我是在反思,反思我的这一堂课的教学的成败。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灌输不要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教材。而我却犯了迷信参考答案,缺了自己去钻研的精神,结果导致备课不充分,犯了想当然错误,出现了上述不应该的学术错误。因此,我应该感谢仁孝同学,是他给了我帮助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下一节数学课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我的错误并改正),更重要的是他再一次的提醒了我,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管你教了多少年的书,不管你曾经多么有经验,只要你备课不充分,你就有可能犯错误,你就不要轻易走上讲台。
二、我在讲解时,遇到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学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作为教师的我需要耐心地去听、去点评、去鼓励。但当时的我竟然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一相情愿地讲下去,却讲错了。说重一点,那是在误人子弟;说轻一点,那是缺乏教学机智。如果当时的我能及时抓住仁孝同学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动笔去算一算方案2和仁孝同学的设计方案,然后再比较一下,就知道哪一个方案更好了,即使上课时学生一时做不完,也可留给学生在课外完成。总比仓促之间讲错好多了。
三、我在反思我这堂课的教学任务真的完成了吗?作为教师,我是把我预先设计的,也算精心准备的四道综合题讲完了。我讲的是豪情满怀、口沫横飞,可是扪心自问,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学生真的听懂了吗?学生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恐怕只有少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能听懂,其他的学生恐怕要打问号了。既然这样,那么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不是太多了一点,若只安排两道综合题会不会好一些,更落实一些,另外,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也需要改进,老师讲的偏多,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一点,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多交流一点、多碰撞一些,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想到这些,我不禁冷汗连连。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课改理念、课改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这堂习题课真的值得我深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了数学课程标准、课改理念、课改精神,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方面要精心准备,为上好每一堂课而努力奋斗!
我真的应该感谢仁孝同学,是他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深深地反思,让我对我以后的教学多了一份敬畏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