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如何打破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固有的专业理论加实习的教学模式,尝试用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形式对教学进行彻底的革新。
关键词: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研 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校期间能更好地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拥有基本的文化修养和实际服务技能以及随机应变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工作。汽车修理专业学生作为目前社会上的急需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可塑性强的一线人员),缺口很大,如何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习任务也是摆在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和同行们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1.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教学大纲,我们本着“浅化文化课,强化专业课,硬化实习课”的原则,彻底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文化课根据需要,调整了教学计划,和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全都放在第一学期,课时也进行了压缩,这样大大缓解了原来学生的为难情绪,这也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所做的有意识的调整。
2.学制体系调整
在一、二年级普遍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同一名教师在实习车间内同步进行理论与实习教学。当然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也打破了原来教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固有模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亲自带领学生实习、演示部分设备,还要经常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教学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对设备教具进行开发研究。三、四年级则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每一个工位由同一名教师负责,教师固定,学生循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减少工作量,在业务的精度上有所提高。
3.实习管理
每个实习车间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车间内安全制度、操作流程都挂在墙上,一目了然。实习也专门设计了实习管理流程,半军事化管理,每次实习课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训话,学生列队进入实习车间。实习结束后,由专门的值日生负责打扫车间卫生、归还工具等,教师负责检查实习场所的安全情况。
4.尝试引入学分制管理
这里的学分制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专业学分,就是在校期间的所有课程按学时折合成学分;另外一部分是学生的操行评定分,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遵守学校及班级纪律等情况折合成操行评定分。两部分分别设定及格线,但只有两部分都合格才能允许毕业,如不能达标,则在校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我们在专业层次上也实行了多层次小班化的灵活方式,设置有汽车运用工程(技师层次)、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级层次)、汽车电工电子(高级层次)、汽车维修及汽车钣金喷涂(中级层次)等多种,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教研活动的转变
过去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调整后,老师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业务能力要求提高了,形式变化了,老师自主地加强了专业的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深造。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根据实习教学需要开发研制了部分教学设备,比如学院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设备、汽车电器模拟设备都通过了专家的论证,下一步准备申请专利。另外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原有的部分教材也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在探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顺利出版了一整套的汽车维修专业教材,形成了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的良性循环。
三、校企联合方式转变
1.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
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要定期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不定时的下厂实习,下厂期间学校提出实习目的、要求、计划,由带队教师负责落实,其他一切都按企业要求去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实际氛围,利于学生的成长。
2.聘请专家及企业业务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和实习指导教师
除不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实际指导外,还负责下厂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的落实,一方面他们可以带来行业中最前沿的资讯和发展方向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怎样和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不是闭门造车。
3.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
要搞好实习教学,必须确保实习质量,必须有可靠固定的实习基地。对此我们首先要把好实习基地的选择关,充分考虑实习场所的规模、性质、管理水平、设备先进度、福利待遇等问题,落实后要与之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书,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
关键词: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研 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校期间能更好地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拥有基本的文化修养和实际服务技能以及随机应变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工作。汽车修理专业学生作为目前社会上的急需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可塑性强的一线人员),缺口很大,如何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习任务也是摆在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和同行们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1.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教学大纲,我们本着“浅化文化课,强化专业课,硬化实习课”的原则,彻底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文化课根据需要,调整了教学计划,和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全都放在第一学期,课时也进行了压缩,这样大大缓解了原来学生的为难情绪,这也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所做的有意识的调整。
2.学制体系调整
在一、二年级普遍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同一名教师在实习车间内同步进行理论与实习教学。当然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也打破了原来教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固有模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亲自带领学生实习、演示部分设备,还要经常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教学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对设备教具进行开发研究。三、四年级则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每一个工位由同一名教师负责,教师固定,学生循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减少工作量,在业务的精度上有所提高。
3.实习管理
每个实习车间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车间内安全制度、操作流程都挂在墙上,一目了然。实习也专门设计了实习管理流程,半军事化管理,每次实习课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训话,学生列队进入实习车间。实习结束后,由专门的值日生负责打扫车间卫生、归还工具等,教师负责检查实习场所的安全情况。
4.尝试引入学分制管理
这里的学分制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专业学分,就是在校期间的所有课程按学时折合成学分;另外一部分是学生的操行评定分,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遵守学校及班级纪律等情况折合成操行评定分。两部分分别设定及格线,但只有两部分都合格才能允许毕业,如不能达标,则在校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我们在专业层次上也实行了多层次小班化的灵活方式,设置有汽车运用工程(技师层次)、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级层次)、汽车电工电子(高级层次)、汽车维修及汽车钣金喷涂(中级层次)等多种,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教研活动的转变
过去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调整后,老师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业务能力要求提高了,形式变化了,老师自主地加强了专业的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深造。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根据实习教学需要开发研制了部分教学设备,比如学院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设备、汽车电器模拟设备都通过了专家的论证,下一步准备申请专利。另外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原有的部分教材也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在探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顺利出版了一整套的汽车维修专业教材,形成了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的良性循环。
三、校企联合方式转变
1.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
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要定期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不定时的下厂实习,下厂期间学校提出实习目的、要求、计划,由带队教师负责落实,其他一切都按企业要求去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实际氛围,利于学生的成长。
2.聘请专家及企业业务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和实习指导教师
除不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实际指导外,还负责下厂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的落实,一方面他们可以带来行业中最前沿的资讯和发展方向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怎样和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不是闭门造车。
3.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
要搞好实习教学,必须确保实习质量,必须有可靠固定的实习基地。对此我们首先要把好实习基地的选择关,充分考虑实习场所的规模、性质、管理水平、设备先进度、福利待遇等问题,落实后要与之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书,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