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真《因为女人》的困境揭示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为女人》是闫真继《沧浪之水》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以主人公柳依依这一女性视角为出发点,时间维度从其大学时代横跨其结婚生子后的数年。作者以平实又不乏犀利的笔调,讲述了女性在青春与现实的博弈中所展现的种种挣扎,同时又深刻的阐释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男性在面对女性时所做出的种种残酷选择。而在此男权社会定义下的游戏规则中,男女两性关系逐渐远离原本的社会约束,向着一个更为“自由”与“解放”的轨道并拢。而在这个打着“自由”与“解放”的男权社会巨网下,无论男女他们都无法摆脱、无可避免的陷入了各自性别的痛苦挣扎,而由此引发的两性之间的相互碰撞,也在社会的激荡中发出沉重的悲鸣。
  关键词:闫真;《因为女人》;困境揭示
  闫真在《因为女人》开篇的扉页中对比的罗列着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与自己的两段就女性的定义。试图以其自身的阐释重新覆盖关于“女性”这一特定人群的论述,从而展开自己在小说叙构中所揭示的在更为“自由与解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欲望与利益的快速追逐下,在青春与挥霍的不断消解中;女性在不同时段面对男权社会所构筑的“游戏规则”的痛苦抉择与挣扎。而同样生活在现时代的男性,在面对自身所构筑的利己的利益链条时,也在不自觉中流逝了最为可贵的心灵体验。而由此所建构的这一陷入困境的现代社会,也在时光的瞬息明灭中发出痛苦的喘息。
  一、女性的困境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对女性的定义中阐释道“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①而《因为女人》的作者闫真则对这一阐释表示“我对伏波娃的理论不是反对,而是补充,有了这种补充才是一个完整的表述。”②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的气质和心理首先是一个生理性事实,然后才是一个文明的存在;也就是说其首先是文明的前提,然后才是文明的结果。生理事实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文化和心理状态,而不是相反。”③
  而在闫真笔下,那些由其生理性事实所构筑的女性这一观点所阐释的女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诱惑与逼仄时也作出了独特的回答。柳依依原本是一个笃信爱情、追逐理想的纯真大学女青年,她曾不止一次说“爱情是理想也是信仰。”④然而,这一纯真宣言在与夏伟凯长达两年的恋爱“长跑”后宣告破灭。男性世界中欲望的宣泄、喜新弃旧的平常都让她由内而外的散发寒意。至此,柳依依也似乎明晰了:纯真的、一厢情愿的将爱情作为信仰的想法,在这个由快速欢愉、女人可以当做商品进行交易的社会面前是多么可笑。
  然而,似懂非懂的明晰,铭心刻苦的经历并不能泯灭其作为女性的一丝幻想与挣扎。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不甘寂寞、不愿虚度青春的苦苦探寻中,她本着对秦一星的有那么些激情,不自觉的卷入了这场由男权所定义的游戏当中去。
  而在身旁无所不充斥的“欲望优先,这是一个世纪性的错误,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错误”⑤的话语中,她渐渐迷失了自我,将自己 带入了一个无法逃遁的深渊。她由当初鄙薄别人做第三者到自己身体力行的演绎着第三者的角色,也不过是由大学毕业后到社会工作中碰壁这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而在这场“游戏”的角逐中,双方一开始就并不势均力敌的力量,在其后的时光中越发明晰。柳依依十分自知的克制着自己的不满与埋怨,因为她深知——在这场由激情构筑的关系中,自己所依傍的仅仅是那稍纵即逝的欢愉。而这欢愉随时可能被另一个更年轻、更貌美的女孩所替代。
  所以,她窒息、她不安、她渴望获得更多。她集合身边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企图打破这个一早便已成定型的牢笼。她想要有所依傍,凭借自己的年轻与貌美期冀重组秦一星的家庭。然而,在一次又一次不着痕迹的喘息后,她终于认清了血缘(琴琴,秦一星女儿。)这种切割不断的亲情是自己无论如何也打不破的。
  于是在不安与依赖中,她作为秦一星的情人,默默的消耗掉了自己在男性世界中所认可的“青春”。当柳依依迎来了“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怀有恶意,更能给女人的自信以实质性的打击。”⑥的年纪的时候,她的慌乱与盲目是那么明显。
  在这个“你不年轻不漂亮,那不但是有错,简直就是有罪”⑦的年代。柳依依切身感受着秦一星对自己“激情”的渐行渐远,深刻体悟着自己在交易市场上“一年不如一年的悲哀”。在目睹了阿雨与苗小慧的最终归宿后,她在时代价值定义的枷锁下,在秦一星男性眼光的审视与参考下,在自知与不自知间,她嫁给了穷小子宋旭升。
  然而,作为女人,作为市场价值体系下可以物化的女人。她仍旧没能摆脱婚姻的困境。她也终于迎来了自己当初做秦一星情人时,他的老婆周珊所面对的困境。
  丈夫宋旭升飞黄腾达后的行为,同当初的秦一星如同一辙。只是角色换了位,柳依依演变成了周珊,秦一星演变成了自己的丈夫宋旭升,而当年的柳依依也由别的女孩所替代。不变的或许是在夹缝中懵懂的感知着“爱”的包裹的“琴琴”(秦一星、柳依依的女儿都叫琴琴)吧。
  柳依依愤怒、埋怨、以女儿为诱饵进行博弈,然而在这场由男性所定义的棋局中,她所扮演的角色只能是输家。她愤恨、不满,期冀以别的消遣打破自己早已不起任何波澜的心境,然而,现实回馈给她的也仅仅只有一个“忍”字。
  她不无担心的惧怕着自己女儿的未来,期望她可以避免这场打着“自由”与“解放”旗帜的残忍屠杀。然而,她又无比自省的了解这场屠杀无可避免。
  无数重沓着柳依依“青春线”的女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赴这场“欲望”的盛宴。而在这场自男权社会所定义的“爱”的戏剧中,女人无可避免的演绎着由最初向往纯真的爱情,到对爱丧失信心,进而踏足爱情的游戏,至最终在对爱的向往中挣扎的悲剧。无法逃遁、无可避免。
  二、男性的困境
  无数的“柳依依”相继奔赴在这场由男性所定义的“情爱”游戏中。而在这场游戏中,似乎以先天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男性,在洋洋得意的享受着由命题规则所带来的愉悦时,也在不自知间流失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世界的万物都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而世间是由男人、女人这两大性别构筑的。在女性面对男权世界所建构的游戏规则面前叹息无奈时,作为似乎高人一等的男性真的可以坐享其成的没有任何困顿吗?
  当然不。如果说婚后的柳依依是当年秦一星妻子周珊的翻版。那么,飞黄腾达前的宋旭升是不是就是无数个秦一星的翻版呢?时光总是那么的易逝,而人们所走过的故事也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的五室两厅,一样的名叫琴琴的女儿,一样的婚内困境。
  这个一开始就被柳依依排除在“婚姻标准”外的宋旭升,在无数次放低姿态、穷追不舍的进攻下,终于在自感年华无法重返、年纪已不占优势的柳依依面前有了机会。于是带着忐忑与相对的自卑心态,他进入了这场由自己选择的婚姻的网。
  当他发现,柳依依已不如自己所幻想的那样是清白之身时,他苦恼、郁闷甚至是愤怒。当予以还击的柳依依问他是不是同样的已有经验时,他笃定的以既有的男性标准答案敷衍她:男人有没有经验不重要。
  在这场不公平的较量中,作为女性的柳依依们以平稳缓和的姿态向他们宣告。在这场游戏的情爱规则中她选择了他,即使自己已经不纯洁,他依旧高攀不起。
  于是,作为飞黄腾达前的宋旭升们不得不带着诸多的“疼痛”进入这场婚姻。而被迫选择了他的柳依依们当然无法与他们建筑真正的爱情,更无法构筑相互信赖的亲情。
  在习惯了秦一星式物质生活的柳依依的鞭策下,宋旭升只得牟足了劲向前冲刺物质生活。在物质的天平渐渐平衡,而当初凭借“优势”处于先发制人地位的柳依依也渐渐丧失了主动权。
  这原本应该持平的天平,再一次倾斜。没有情爱、没有真正的亲情,在由琴琴维系的搭伙过日子中,宋旭升不得不在别处寻找新的关怀。犹如当初,秦一星寻找柳依依一样。
  然而,这场一开始就由自己设置好边界、规定好原则的探寻中。宋旭升们是否找真正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
  当然没有。在这场建构在“金钱欲望”基础之上的关系中,“友好”如柳依依、秦一星者,也在时光的磨灭中只剩下激情的回忆与往昔美好的缅怀。而试图重建当年遗憾的宋旭升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年轻女孩的依赖、青春肉体的享有、柳依依们的埋怨与刻毒。唯独没有真挚感情的回馈与相溶……
  年少时不得志的被淡漠,“成功”后借由金钱寻求的青春弥补。在以男性话语构筑情爱欲望游戏规则的现代社会,在女性面对这一游戏规则撞得头破血流时,男性又怎能不留伤痕的独善其身呢?他们也只能在这张由自己定义、编织的巨大网络下,痛苦的喘息、无奈的挣扎。而这自始至终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场自我疗伤的心灵安慰罢了。
  三、社会的困境
  当女性如柳依依、高小慧、阿雨者在青春、欲望、金钱、爱情的面前痛苦挣扎时;当男性如夏伟凯、秦一星、宋旭升者在情爱的游戏中不自知的沦为悲剧痛苦喘息时;那么这个由男性、女性所共同组成的现代社会也在自知不自知间,沦为困境不断循环的悲剧空间。
  男性、女性、父母、孩子、爱情、亲情这些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组合起来构成了“社会”这个大范畴。在中国这个自古沿袭二元对立,主张用“二人”关系去定义一人的社会,当构筑社会的两大基本性别都陷入困境时,那么作为他们综合体的大环境也会不自觉的陷入“疯狂”的怪圈。
  在这个由男性定义女性“价值”的时代,当女孩、女人有着确切的年龄划分,当二十五岁的年纪分水岭成为无数女性头疼的噩梦时,挣扎在其中,困顿、追逐企图超越时间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女性,在遵守着这一残忍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在用这一规则桎梏着男性。
  作为商品化市场上的对立两性,男性在要求女性青春、貌美、纯洁的同时,女性也在用这一市场规则的同一标准要求着男性。事业有成、经济独立,成为衡量男性是否可以进入这一游戏的首要规则。于是,那些因年轻还未“发家”的男性,那些过了二十五岁分水岭的女性,都不得不忍受着这一“游戏规则”遗留下来的恶果。
  年轻貌美的女性看不上那些穷小子,年龄逐渐增长的女性也在男人的眼中逐渐贬值。进而,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怪象:随处可见的老少配、自卑压抑的年轻小伙子、哀怨叹息的“年轻”少妇。人们也逐渐陷入这样一种怪圈:快速消费的欲望;无法建立的爱情;失去信任的亲人。
  肉欲、性、金钱成为衡量一段感情的标准时,挣扎在下喘息的男男女女们也为这一时代怪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真正情感的压抑,以金钱为出口的情感的寄托,被拒斥在“游戏”规则外的挣扎,身在“游戏”中的无奈。
  现实的出口被牢牢封死,龃龉在其中的人们只能拼命武装自己以迎合这一“游戏”标准,进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新一轮的博弈就此上演,男性用自己的“成功”为武器更加苛刻的审视着女性的“价值”,女性以自己的身体青春为契机更加挑剔的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当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之时,被围困在婚姻牢笼里的男男女女们,基于着孩子这一纽带维系着表面平和的同时,暗里的波涛汹涌却几乎将对方连同自己一起吞噬。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年迈的父母亲以过来人的身份嘱托着。而权衡着所有厉害关系的双方在挣扎之后,也不得不以对方最终默认的方式寻找着喘息之处,进而维持着这表面的平和。
  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平和并未给他们共同维护的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无数的“琴琴”们无法逃遁自已一开始便被安排为这场拉锯战砝码的身份,而夹在这场困战中,逐渐长大的他们也无可避免的带着心灵的缺失走向下一场的博弈。
  至此,整个社会似乎都陷入了一场无声的不幸当中。人们追逐、渴望,都期冀对方拿出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卻吝啬的在得手后转身离去。
  所以,作者闫真在书中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企图以亲情的建构来达成“和解”的愿望是并不能达成的。真情的丧失、虚假的手段,无所不在的充斥在两性之间。基本的信任无法获得,那么谈何岁月流失下愈加稳定的亲情。
  而作者本身所提出的的“女性的气质和心理首先是一个生理性事实,然后才是一个文明的存在。”⑧也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女性的气质和心理是在社会文明的逐渐消融下,丧失了原本的纯真的(如柳依依爱情梦的破灭)。无法在男权社会建构的“价值体系”里寻求一隅安身之所的她们,在不得不适应这残酷的规则的同时,也以惨烈的方式拉扯着设立这诸种“牢笼”的男性。
  最终,整个社会便在两性剧烈轰鸣的碰撞中发出颤抖的怒吼。一轮又一轮的角逐持续上演着,五光十色的社会也继续维持着表面的平和,暗黑的夜晚也依旧虔诚的吞咽着那些无法言说的男男女女们的辛酸。
  而由闫真所著作的这本《因为女人》里的男女们也只能无止境的循环着无处逃脱的困顿,而由这些困顿所架构的整个社会也只能以更加悲哀的方式向更黑的深渊滑行。
  注释:
  ①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扉页。
  ②闫真,《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爱情的时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页。
  ③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扉页。
  ④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十五页。
  ⑤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百五十二页。
  ⑥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四页。
  ⑦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页。
  ⑧闫真,《因为女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扉页。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闫真.因为女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郑国友.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论阎真《沧浪之水》和《因为女人》的创作思维[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3).
其他文献
听说同事家的丁香花开了,他飞奔着跑过去看,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丁香花,不免有些激动,望着枝头一朵朵四瓣的紫色小花,在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微风中一抖一颤,怕冷似的抱拢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ICU重症患者5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
“孤傲”,无论是从字面表述揣测还是从衍生涵义推究,无论是从训诂学角度辨析还是从行为学领域评价,似乎都算不上是一个好听的字眼儿.
爱伦·坡的小说可分为两类,“恐怖小说”和“侦探小说”,恐怖小说代表作有等,描写怪异的现象,恐怖的场面,骇人的经历;后者代表作有、等,以推理为基本情节蛄构.但是这两类小说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率失常患者共84例,将其随机分为实
摘要:《金翼》是林耀华的开创式社会学著作。书中关于农村教育的诸多描述,引导我们思考农村教育的社会折射及其适合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金翼;农村教育;浅析;反思  一、序言  林耀华(1910年-2000年)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林先生一生著作成果丰硕,  其中著名的《金翼》(1948)是以小说体裁写成的人类学著
关于创新城市,深圳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个重要的案例,就是重大创新的产物,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大尝试.它激活了无数人的梦想,激发人们在自
摘要:博物馆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民族传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收藏的古籍文物对我们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博物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威胁着博物馆藏品及工作人员安全。要及时审时度势地制定应对之策,对于我国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风险;问题;措施  一、博物馆安全风险预测与分析  一是监守自盗的风险。国家文物局历年公布的
期刊
目的:探讨氟[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DG)双探头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变性质不明的患者进行18F F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