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与熟读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8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今视昔,才智殆有加焉。惟昔人做事认真,今人做事敷衍,此其差异耳。”这是王闿运的中的之言。不论放到何种时代,也不论今人昔人所指何人,这番话往往都还适用。
  当今社会陷入了一个有趣的悖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了人们“博览”的无尽可能与条件,而事实是人们的阅读量大幅下降。每年都能见到一份榜单,上面统计的是各国每人每年的平均阅读量,中国在上面的排名总是比较靠后,也就因此引起了阵阵轩然大波。然而我所在意的是,阅读量可以成为衡量个人甚至民族的文化标准之一,但它是否全面而可靠?换言之,当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计量“博览”的程度时,“熟读”的程度又该如何计量?今人的“博览”“熟读”较昔人又如何呢?
  至于事实是否真如王闿运所言,还得搬出古人来两相比较。古有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又有科举制度划定了“必读书目”和“考试范围”。《红楼梦》里边,贾政也曾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就把一个人的眼界拘囿了。于是士子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以至熟读,再至烂熟于胸的境界。借此,有人识句读通文法,有人拔擢升迁,有人明彻悟道,这又是“熟读”所结的不同果实了。
  我笼统地将昔人划为长于“熟读”一类,又笼统地将今人划为长于“博覽”一类,只是粗略比较之后的结果,并不确切。陆游有“万卷虽多当具眼”,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男儿须读五车书”,这就是在强调“博览”的重要性了。现今也有不少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古老的典籍。红学是20世纪三大显学之一,红学研究有不同派别,也有不同时期,但从旧红学到新红学,再到当代红学,不断有学者为之提供不同的观点与研究方向。有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在熟读原作的基础上,又研读了大量清人笔记、年谱、诗文等材料,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鉴赏派,在细读文本后升华出个人感悟;又有后人如刘心武,另辟蹊径,续写红楼。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解“读书破万卷”的“破”字,其中一解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援引了孔子读《周易》的典故,恰恰结合了“博览”与“熟读”。而在红学研究的漫漫长路上,“博览”与“熟读”将人们引向了不同的终点,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不断辟出新路。梁启超可谓是继往开来的人,他对于读书的观点,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部分,他曾说“书宜杂读”,在自身治学读书上,他又践行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即按“鸟瞰”“解剖”“会通”的顺序读上三遍。“书宜杂读,业宜精钻”,这是他的创见,是读书治学的智慧,也是为人行事的一种准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以至为人行事,都需要有一种广阔的胸襟,不被拘囿的眼界。孔子于师襄子处学鼓琴,虽“已习其曲”,但“未得其数”“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反复练习《文王操》数十日,不但“得其数”“得其志”,甚至“得其为人”。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以至为人行事,都必须有一种不仅仅满足于“习其曲”的精神,要一直钻研到“得其为人”为止。
  迂腐如范进之流,亦有一颗笃志之心,在碎片信息的洪流中漂浮的现代人,倘若偶然抓住了吉光片羽,也能作为谈资聊以撑持。如果古代有更开明的政治环境和更合理的选才制度,也许“熟读”能更好地与“博览”结合;如果现代人在才智有加的基础上保持认真笃行的态度,也许“博览”能更好地与“熟读”结合。
  将“博览”与“熟读”融合的过程,也正是修炼心境和考验眼界的过程,不管是心境还是眼界,要改变都是困难的事,而阅读恰是使其得以改变的途径之一。这条困难的路我们走了千百年,此后仍将走下去。刘小枫在他的书中说:“想要清楚知道,因现代性而支离破碎的中国学术思想最终在哪里落脚……”我希望有一天,“支离破碎”不再总是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中国学术思想会更安稳地落脚,每个人的心也会更安稳地扎根。
其他文献
我有我的诗歌路  那是一条林荫路  我的诗长在沿路的树上  沿路都是树  结着诗的树  我坐于阴影下  看向阳光照射的地方  用我的好心情  和着几天的阳光和雨露  慢慢待它们成熟  不必摘下它们  遵照它们自己  爱什么时候落下  就落下  落在我身旁  与我一起  静静地睡  来自虚无的  虚无的意义  在于它创造了一切  發锈了的阳光  生,死  我的虚幻  它将幻想  留给墙后的草  彗星
期刊
厌倦了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的供述  我呼唤平静的死  今夜,一切都让人感到如此平静  如同湖面的纸船  缓缓下沉  不带来一丝涟漪  也就只有在这样的时刻  才让我想起  我爱着你  才让我想起  我曾爱过你  亲爱的  湖底的星光美极了  如同湖面的纸船  泛出点点的白影  而我正坐在这纸船上  用星光打水漂  九月的湖水微涼  使小白船冷得  有些打战  它醉倒了  我的脚尖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
期刊
第十二遍钟声宛如屠刀悬于  不眠者的头顶  此刻阴影从被人们叫作“生活”的夜晚降誕  而生活却攀缘着阴影疯狂生长  总是这样,总是这样  在八月黄昏的血色里寻找  信仰的温度  或向被忧伤濡湿的寒星  乞讨现世的微光  甚至  向死神购买前进的方向  一无所有,仍然一无所有  找到了失去温度的诗行  买到了狂风中沉落的怯懦  琴弦振动的孤独和月光共鸣着寒冷  黑夜双目紧闭  追寻本应等待的  等待
期刊
在闪烁的屏幕前,她又重新泡了一杯咖啡。苦涩的颗粒在开水的冲泡下上下翻滚,散发着令人上瘾的气息,让她忍不住深深吸了几口,感觉咖啡还未沾口,脑中多巴胺就已经开始旺盛分泌。精神刺激远比化学刺激来得彻底和强烈。其实她这样做也是徒劳,思路枯竭如扯断的蛛网时,强求得来的兴奋只会徒增烦躁。小说还差一个结尾。自己真是一个怪人,她抿了口咖啡,想,居然卡在了结局而不是开头,仿佛一件已经快缝制完成的衣服却忘了如何拆掉多
期刊
这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印在父亲的脑海中,有一天,他说给我听,我觉得可以写下来。  ——题记  他,突然间醒了过来。  凌晨四点。他一边揉着眼睛,一边模模糊糊地好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早醒来。透过有些许灰尘的窗帘,他瞥到了那即将落入地平线以下的月亮。今天,就是中秋节了。他很好奇,现在的月亮与中秋晚上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虽然太阳就要升起,但月亮还是如此皎洁与明亮。但他总觉得,月亮似乎还是有那么一点
期刊
我曾慕名游览过江南几个著名的水乡小镇,穿梭在幽静古朴的窄巷,抚摸着那见证了历史横流的斑驳,也在那狭长的幽巷中仰望那被分割了的天。然而无论是那闪耀千年的名句,还是石阶前安逸的绿苔,带给我的都只有疏离和浮躁。此时,我才深深地懂得,那份安然和平静只有徜徉在平镇的街道中才会油然而生。  小镇地处天台县城西边,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平镇一名由此而来。虽然后来因为并入了附近的屯桥,改名叫平桥镇了,可大家依然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