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教育的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生物学特有的学科属性,设计、开展生物学科与社会性民生问题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在形成、认同诸多生命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課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HIV AIDS 社会责任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案例背景分析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于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并确认,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缺陷,通过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3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且平均每天新增6000人感染。因此,它已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最新调查发现,艾滋病的感染逐渐低龄化,15-24岁年龄组感染率增幅明显,学生群体的艾滋病防控刻不容缓。《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倡导的“社会责任”高度结合了本学科的特点,对社会责任提出了指向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学校开展艾滋病相关生物知识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提高学生认知、洁身自好,从专业角度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并主动宣传艾滋病危害与预防措施,是现阶段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故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对HIV结构分析,阐明HIV的入侵机理,树立结构与功能观;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病症分析中,树立生物体稳态与平衡观,认识生物体的多样性、复杂性。
  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科学理性地认识、宣传艾学理性地认识、宣传艾滋病;通过的AIDS的最新研究学习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合理的AIDS治疗新思路。
  利用网络、杂志等资源,搜集、分析、总结艾滋病相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与讨论,敢于质疑、思考。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倡导科学的锻炼方式,洁身自好,主动参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成为“关艾志愿者”,为消除恐艾而努力,成为健康、和谐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立志成为艾滋病科研研究人员,为分世界的防艾抗艾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案例过程分析
  3.1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促使学生主动了解艾兹病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医院采访、街头随机访问等形式,了解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病因与危害;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效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措施;社会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对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接纳程度。
  设计意图:社会上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觉得HIV感染者/AIDS患者一定是因为性生活作风不良引起的,也担心H1V感染者,AIDS患者会将HIV传染给自己,从而出现严重的恐艾现象,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的稳定蒙上了一层阴影。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访谈等形式,了解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深入思考,为课堂学习作好铺垫,在课堂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防艾、抗艾的思维品质,积极宣传相关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稳定中国的促进者、维护者。
  3.2教学过程
  3.2.1分享信息,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资料: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组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据专家介绍,感染HIV以后,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会发病。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因免疫能力极度下降而容易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人体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截止至2017年6月底,我国艾滋病疫情检测数据显示,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718 270例,报告死亡病例共221 628例。宁波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宁波市己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4 588例。在新增病例中95.5%经性接触传播,与2016年同期相比,15~24岁年龄组较2016年同期增幅最为明显,增长66.1%。
  设计意图:教师搜集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艾滋病相关资料,如艾滋病的发现史、感染/发病率、艾滋病病症等,以信息卡的形成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增强学生对身边的社会性问题的关注,教师收集了宁波地区的艾滋病发病情况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基于直观的事实证据,明白防艾控艾刻不容缓。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料中体会艾滋病这一“超级绝症”的危害,区别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不同,并思考如何进行避免HIV病毒感染、HIV感染后的具体措施。
  3.2.2分析资料,科学推理
  (1)结合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从结构与功能观视角,据图1分析HIV的主要结构以及HIV主要入侵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机理,并根据掌握的相关信息,提出合理的治疗艾滋病的新思路。
  HIV之所以难以彻底清除,是因为它们极易突变,并藏匿在宿主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善于避开免疫系统。将自己的RNA基因逆转录成DNA,整合至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让宿主细胞彻底成为“俘虏”。一部分被感染的细胞会通过改变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以逃过治疗药物的作用。停药后,这些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又被激活,在宿主细胞内发生着病毒RNA的复制和表达,使得病毒大量复制繁殖并扩散。随着宿主细胞被破坏,会严重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机体难以通过自身的免疫调节完全清除HIV。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浙科版教材P60和图1,从文字描述和图示两方面,理解HIV病毒的致病机理,发展观察分析、总结概括、提取信息、交流讨论的能力。
  (2)结合HIV病毒的致病机理,如果要设计治疗手段,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制备相应疫苗,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CD5受体结合,阻断HIV病毒识别、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②制备相应抗体,直接作用与HIV病毒,形成抗原抗体沉淀。
  ③阻止HIV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④阻止HIV病毒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或将整合后的病毒DNA重新剪除。
  ⑤阻止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病毒DNA的转录或翻译(基因沉默)。
  ⑥阻止子代RNA和蛋白质整合成子代HIV病毒。
  ⑦“饥饿疗法”,减少宿主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子代病毒的释放。
  ⑧采用3或4种药物进行组合治疗的“鸡尾酒”疗法,由于作用于艾滋病毒感染的各个环节,其疗效大大提高了。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糖蛋白的识别作用、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等旧知,结合图1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生物学原理的可能的艾滋病治疗手段。
  (3)为了降低学生群体HIV感染率,你认为有哪些措施?
  HIV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以上均主要借助体液进行传播。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少年们,对于两性性接触的好奇、懵懂,驱使他们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偷食禁果,甚至发生男男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会提高学生群体HIV感染率。因此,洁身自好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措施。
  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学会寻找相关机构帮忙,进行艾滋病检测。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可能感染HIV的情况下,及时通过药物阻断,挽救自己的生命,并做到不恶意传播HIV病毒。在感染HIV后仍能乐观生活,善待周围的人们,积极宣传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相关知识,为世界艾滋病的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掌握了更加专业的知识,能从专业角度了解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也能更加专业地向周围的人宣传、普及艾滋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艾、抗艾等,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真正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部分实际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3.2.3收集信息,深入思考
  教师告诉学生:虽然全世界众多科研机构、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艾滋病相关内容,但至今尚未研制出可以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故此把其称为“超级绝症”。并要求学生课后搜集艾滋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思考以下问题:
  ①艾滋会为什么不会通过蚊虫传播?
  ②如果感染上HIV,就不能要孩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在收集艾滋病研究最新电展基础上分析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查看网络资料、专业咨询等手段,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明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或者立志于投身科研。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搜集关于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归纳与概括、理性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敢于承担防艾抗艾的社会责任,为艾滋病的预防治疗事业奋斗终身。
  4教学案例反思及展望
  教師引导学生查找、阅读、分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资料素材,获取艾滋病的相关基础知识、最新研究进展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的教育,让学生愿意承担起防艾抗艾的社会责任,向亲朋好友传递专业知识、宣传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基本手段、现阶段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等。通过学生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发生,不一定与个人品行有关,与艾滋病人的正常相处而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很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改变对AIDS患者的偏见、歧视,HIV感染者/AIDS患者才能与人们和谐共处,HIV感染者/AIDS患者也不会恶意传播艾滋病,达到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目的。
其他文献
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它们各有优点和不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将二者相结合.下面就请罗老师为大家举例说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骡子和驴子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世界历史名题,这个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据说该题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就出现了,后来在大约10,世纪编成的《希腊文选》里正式记载,题目是这样的:  一头驴子和一头骡子并排走着,背上都驮着很重的包裹,每个包裹都装着一样多的粮食,驴子抱怨说它驮得太重,“你抱怨什么?”骡子对驴子说,“你瞧!如果我从你背上拿过来1个包裹,我驮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如果你从我的背上
实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讲,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等是比较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初学者往往由于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机械模仿等原因,解题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为帮助同学们减少学习中的错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就同学们易出现的错误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在学习时借鉴。
摘要:理工科类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后备军,积极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因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有特性,加之新生在进入科研环境的初期,面临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压力应对的结果关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对理工科类新生的心理压力研究十分必要。通过调研和访谈详细分析了学业、科研、职业与就业等方面压力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人、导师团队,以及
在科学上,对一个理论最严格的检验,就是看它能否作出成功的预测,这最有说服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往往喜欢把数与形结合起来.  借助图形思维将代数学与几何学完美结合者首推法国数学家笛卡儿( 1596-1650)和费马(1601-1665).  1.笛卡儿与解析儿何.  笛卡儿是一位杰出的近代哲学家,是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是一流的物理学家,  笛卡儿试从三种不同途径研究数学:从哲学角度,把数学方法看作是在一切科学领域建立真理的基础:从自然科学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考察一个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人时会发现,他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他还能根据当时的局势贡献出自己的才智,为改变社会现实发挥作用,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贡献方式,可以肯定。一个才智非凡、思想积极的人在社会上肯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想,在由无数个有理数组成的有理数域里,也有很多数。它们也以特殊的身份频频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知识的内
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同学们在学习时应重视对概念和性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现就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举例剖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从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精心预设,促发动态生成”、“突出学习方式的培养”等诸方面思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反思多年来的课程改革,既取得了成绩,令人兴奋,同时又有困惑,感到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和反思。“不断探究,稳妥推进,
在1972年至1974年间,英国进行了一项有关甲状腺疾病与心脏病的?题研究,20年后又进行了后续的追踪调查,于1996年作出的某份调查报告中对被调查妇女是否抽烟与被调查妇女是否存活的数据作了统计分析,部分数据如表1(死亡率精确到0.01%),已知表中的统计数据准确并且统计方法无误,  从表中不难看出,不抽炯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抽娴者,这样的统计结论碌然令人迷惑,难道抽炯的人比不抽炯的人还长寿?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