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炯气的毒害性有哪些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场物品燃烧除了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醇、醚等有毒气体以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会生成氧化亚氮(俗称笑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
  
  1.有毒气体
  
  氧化亚氮是一种对人体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引起支气管、肺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导致肺水肿;被吸收入血后,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血红蛋白形成变性血红蛋白,失去带氧能力。主要中毒表现有:咽喉热辣、头晕、恶心呕吐、胸疼,严重时(因变性血红蛋白)出现机体青紫、缺氧、喘息、血压下降,最后则昏迷、死亡。
  天然气的中毒表现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严重者则出现直视、呼吸困难、四肢僵直等。
  组成液化石油气的全体碳氢化合物都有较强的麻醉作用,但血溶解度很小,所以常压下不会影响机体。但当空气中浓度很高时,就会使人窒息,出现头晕、乏力、呕吐、四肢麻木,高浓度可使人昏迷。
  另外,美国学者在对烟毒性气体的研究中还发现,在火灾烟气中还存在“游离基中间气态物质”。该物质比一氧化碳危害还要大,吸入后使人肺部发生游离基反应,导致缺氧,其在生存者体内的反应可持续数月。
  
  2.氧气含量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数值
  
  氧气在空气中的正常含量大约为21%左右,这时人们的思维敏捷、神志清晰、判断准确,身体的各个部位也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火灾现场,由于物品燃烧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氧气的含量低于人体所需要的数值,出现各种缺氧反应。氧气的短时致死浓度为6%,即,当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6%时,短时间内人将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也会因行为能力和智力的下降而不能逃离火场,最终被火烧死。
  
  3.高温的危害
  
  一般火场上可燃物质较多,如果不及时扑救,火灾会迅速蔓延,火场上的热量不断聚积,很快便会达到几百摄氏度。地下建筑中,火灾烟气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以上。而人体对高温气体的忍耐性是有限的。当温度超过95℃时,皮肤的忍受时间便会急剧下降;在120℃的环境中,15分钟内皮肤就会产生不可恢复的灼伤;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造成灼伤的时间则会变得更短;在140℃时约为5分钟,到了170℃时则仅为1分钟。另外,热烟气对人的呼吸道的损伤也是极其严重的。当火场温度达到49℃~50℃时,人的血压就迅速下降,即导致循环系统衰竭。一旦吸入70℃的高温气体,气管、支气管内粘膜便充血起水泡,进而组织坏死,并引起肺水肿而窒息死亡。由此可见,人在起火房间即使不中毒,也无法忍受几百摄氏度的高温气体环境。
  
  4.悬浮颗粒的危害
  
  火场上的悬浮颗粒就是燃烧中析出的碳粒子、焦油状液滴等灰尘。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它们可能漂浮在大气中长达数年之久。颗粒直径小于5微米的飘尘,随气体的流动,能够进入人体的肺部,粘附并聚集在肺泡壁上,可以随血液送至全身,引起呼吸道病变、增大心脏病死亡率。另外,烟尘飞入眼中使人流泪,损伤人的视觉;进入鼻腔和喉咙后便会打喷嚏和咳嗽。冷却了的烟尘附着了水、蒸气、酸、醛等,一旦吸入这种颗粒,很可能把毒性很大或者刺激性的液体带入呼吸系统,影响人的机体。
其他文献
近段时间以来,地震、核能、核辐射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普遍关注。为此,广东省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人才智力、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引导作用,组织多方力量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地震、核能、核辐射等问题的科学知识普及,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公众对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认识。   广东省科协及时向全省转发中国科协《关于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科普宣传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科协系统加强地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极差和变异系数方法对2009年安阳气象局固定地段土壤湿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异系数与土壤深度在0-40cm深度时呈反相关关系,但在40-5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异系数较30-40cm土层略有增大。最后本文分析了10-50cm各土层间的相关性并给出了拟合方程,最终结果显示: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层次性分化,即10-20cm与20-30cm两土层土壤相
期刊
摘要本文就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自动激光铅垂仪技术进行了总结,对小流水施工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激光测量;小流水施工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64-02    1工程特点  电信二枢纽主楼地下3层,地上25层,基础埋深-14.6m,总高131m。裙楼3层,局部4层,主楼、裙楼总建筑面积37800m2,其中主楼32181.4m2。
期刊
“十二五”时期是江西省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江西省科协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局,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抓住和用好科协事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奋力开拓,齐心协力,努力实现“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的新跨越。江西省科协对“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编制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一、“十二五”时期是科协组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刊
“太阳能提水灌溉成功了,抗旱浇麦既不用油又不用电!”    2月11日,正月初九,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由内蒙古华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此建设的全国首套太阳能提水抗旱系统运行成功。该公司实施的“阳光抗旱工程”,让旱区农民真切感受到了新能源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小麦专家牵线搭桥阳光抗旱工程落户方城  去冬今春以来的严重旱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1月21日至22日(腊月十
期刊
据“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介绍,昨晚6时,在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中国志愿者王跃走出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火星-50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过程模拟从地球往返火星的一次试验。模拟登陆火星试验在位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密闭试验舱中进行。模拟火星表面的是1200立方米模拟舱,里面用灯光模拟星光,表面铺满沙砾,还有供志愿者休息的特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可使情人节玫瑰持久性新鲜,他们从芹菜中提取一种基因注入玫瑰花中,从而使玫瑰花采摘后1个月仍保持新鲜。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芹菜基因可帮助玫瑰花摆脱葡萄孢菌病害,以及花瓣凋萎病。  科学家称,这项突破性技术将帮助玫瑰抵御缩短其生命的花瓣凋萎病。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芹菜基因可帮助玫瑰花摆脱葡萄孢菌病害,以及花瓣凋萎病,这是玫瑰花
期刊
2011年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出席了启动仪式。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殷皓主持。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2008年12
期刊
北京时间2月16日凌晨消息,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mia)科学家Martin Hilbeft和Priscilla Lopez的一项研究表明,截至2007年,人类的数据存储能力已超过2950亿GB。  科学家们认为,2002年应被视为数字时代的起点,因为那一年数字技术的全球数据存储量首次超过模拟技术(指录像带等)。  科学家们追踪了1986至200
期刊
184天的世博会究竞给上海商业作出多大的贡献?一份最新出炉的“世博商业运行报告”显示,3.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共实现商业零售额45.07亿元,平均每天销售2449万余元。世博还让上海的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站上了500亿元人民币的台阶。  从上海市商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5月是世博会会期第一个月,当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由4月份的474.78亿元增至512.46亿元。去年10月是世博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