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价值理论体系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nio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直道的开拓与发掘,首先是以严谨科学理论为依托,其次得益于一些心中有丘壑、敢为天下先的人本因素。《秦直道探索与研究》的出版,展示出秦直道历史的无穷魅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及文化历史学价值,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该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为以后开发与利用秦直道起到了奠基作用,可以说,倘若没有该理论研究体系作指导,就没有今天收效颇丰的秦直道发掘成果。
  关于对秦直道的研究,据考古与历史学家讲,秦直道的研究是近30余年的事情。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史记》,司马迁只有寥寥几笔:“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蒙恬列传》曾传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更为详细的记录说明,更谈不上研究了。随后的两千多年里,几乎没有人再关注秦直道的意义,秦直道随同黄沙一起淹没于荒草之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撰写《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时,写有《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为秦直道研究开拓了新领域。随后,除1987年陕西省地方志编委办曾组织史志工作者考察过秦直道之外,再没有人对秦直道做过全面的研究。直到2005年7月,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召开了“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集中进行研究秦直道的专门会议,主办方总共请来了北京、陕西、甘肃、内蒙古地区对秦直道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约160余人共同出席会议。最初参与研讨的专家接到主办方邀请之时异常惊喜,毕竟这是关于秦直道的第一个研讨会。同时,许多专家学者也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发表自己的最新观点,同时汲取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在这次会议上,众多专家都对秦直道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会上,形成了《关于加强对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段研究与保护的建议书》及《关于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段的评价意见书》两项成果,明确了秦直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秦直道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外,在主办方的主持之下,与会的众多专家也拿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并以最快的速度结集出版,也就是捌门现在所看到的这本弥足珍贵的《秦直道探索与研究》。著名历史学家、北师大教授王子今说:“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同时由这么多的专家汇聚一堂,探索研究秦直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尚属首次,且规模大成果丰。这与东胜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他们联系专家,准备资料,筹备会议,编辑论文,进行了诸多繁琐复杂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么多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开这个研讨会,即是大功一件,可谓功不可没。”
  自汉代以后,秦直道就慢慢的被遗忘了,某些干道虽仍在使用,但很少有人将它与秦直道联系起来。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发表之后,学术界才重识到秦直道的重要性。而那次研讨会上,论文集的出版,为秦直道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意见。我们知道,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盂家湾村),南至秦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穿越14县,长达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80米,一般宽有20米左右,要对其进行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秦直道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就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历来各级领导班子都较为重视这一文化遗存。1989年,东胜境内的秦直道被东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该段秦直道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着手保护秦直道遗址东胜段,投资800多万元,2005年7月建设落成了秦直道遗址博物馆,制作了大型秦直道复原沙盘,并征集了一批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物,迈出了秦直道文化开发的第一步。参与“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的众多专家学者,都极为欣赏东胜区的这一做法。秦直道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可谓一举多得,既保护了秦直道遗址和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又有了具体的宣传场地。秦直道遗址博物馆的建立,让秦直道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道路为主体的遗迹国保单位。由此可见,这个见证华夏文明奇迹的秦直道,这份祖先给鄂尔多斯人留下的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品牌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这本论文集可谓是融各家之言,展百家之长,以“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共收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共32篇,学术分量相当厚重。书中不仅收入了王子今教授的《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还收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的《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超的《直道与汉匈战争》、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高崇文院长的《试论匈奴民族的发展与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家洲的《秦直道研究二题》、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天游的《秦直道的价值与保护其遗址的意义》、北京大学历史系程龙的《论秦始皇灵柩何以经九原归咸阳》、甘肃庆阳市博物馆李红雄的《略论秦直道修筑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包头教育学院廖文俊的《秦直道与九原地望》、陕西榆林市文物研究所王富春的《榆林境内秦直道与南北文化交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郝诚之的《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等多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这本书第一次将近30年间数十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这些研究成果再一次肯定了秦直道开筑与通行的重要历史意义。书中对于其走向、规模、作用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论,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例如辛德勇教授的《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一文中,总结了以往秦直道研究的成果,对于秦直道中段西线与东线的认识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直道在秦朝时已经修成,到了汉武帝时代仍然继续使用,可见秦人所筑直道,不仅按计划完工,而且工程质量也相当完善。他认为《蒙恬列传》所谓“道未就”,应是指秦代规定的直道工程中“一些非常次要的辅助工程”尚未完全完工。对于直道南端何以起始于甘泉宫,辛德勇教授也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有关秦直道的考古调查收获,如鲍桐《鄂尔多斯秦直道遗迹的考察与研究》、姬乃军《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秦直道》、贺清海《旬邑县石门关近侧大型秦汉遗址真伪辨析》、张泊《子午岭秦直道考察手记》等,也收入到了这本论文集中,形成了对以往秦直道研究重要成果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检阅,也为学术界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于秦直道中一些长期困惑世人的问题由此也得到了解决。总体上说,此论文集的出版,为学术界共同研究秦直道问题提供了条件。王子今教授兴奋地说:“这本论文集的出版让在场的研究者都知道了最新的研究结果,了解了同行们的进展,知道了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研究,让大家都少走了一些弯路。”追根溯源,如今有这么多的专家来关注和研究秦直道,除了“中国·秦直道与 草原文化研讨会”的召开和《秦直道探索与研究》的出版之外,还因为秦直道自身的魅力所在。
  秦直道在秦代如同今天的“高速公路”,它既是一条重要的边防供给线,也是一条中原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大动脉,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北部边疆的重要防御体系,有着与长城同类的文化层级和品牌价值,有着与长城同样重要的历史教学、科学普及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重功能,在历史上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现在我们再去探索秦直道,深挖其历史价值,可以全面了解秦直道和秦代道路的形制、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的、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信息价值。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内地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了内地通往北疆的大动脉,不仅对秦抵御匈奴,巩固北疆,加强北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秦直道遗迹以及沿线的古城遗址,对于我们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匈奴的战争史、交通史、通讯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历史信息价值。秦直道同时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桥梁,西汉末年,昭君和亲匈奴,就是沿秦直道北上的。此外,秦直道沿途的巨大冲沟,不仅展现了本地区两千年来水土流失的情况,而且断面上路基垫土层下压着的秦代原生地层,也真实地记录了这里秦代当时的地貌地质情况。
  当论文集《秦直道探索与研究》面世之后,秦直道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此论文集,专家学者们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通过观察研究,可以看到多角度科学考察的新气象:一、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典型性的标范,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二、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对其在兵员和军需物资的调运、军事情报的传递等方面作用的考察,可以总结有意义的历史经验。三、以文化史考察的视角关注秦直道,也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发现。比如有学者进行过秦直道沿线扶苏传说的研究。四、近30余年的秦直道考古发掘中,秦直道文化遗址还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同时还保留了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另外,秦直道纵贯南北,沿线民俗的交融点,也成为民俗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瞩目的课题。
  王子今教授告诉笔者,《秦直道探索与研究》出版之后最重要的学术动向,可谓一石多鸟,先是国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课题的立项,继而是相应考古工作的开展。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在明研究员,近年主持了陕西富县境内秦直道遗迹的考古发掘,并取得了重要收获。这也是中国古道路考古发掘第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专门实践。
  众望所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秦直道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中国生生不息的秦文明与草原文明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整个华夏文明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更多人研究与探索的新课题。为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届时将会有更多有关秦直道的研究新成果呈现给世人。
其他文献
摘要: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使服装艺术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经典时尚款式,赋予人们丰富的美学感受,这表明现代服装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互动关系。  关键词:服装艺术 社会文化 视觉形象 注意力    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有机统一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等等要素。服装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
期刊
城市是人们的聚居地,是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独特的生存环境。从19世纪到现在,我们的生产力和发展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天都在从自然界索取各种能源和资源,如开采矿产和石油,砍伐森林获取木材,以及建筑各种设施而占用大量的耕地等等。人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建设了自己的文明,但与此同时,和生命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水、土地和空气等都因为这些生产活动而遭受严重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
期刊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也越来越讲究,不同时间场合都要有相配套的服装,服装更新的频率大大增加,对服装流行也格外关注。本文就此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装流行 规律 影响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今年流行什么服装,明年流行什么服装,是人们经常关心的问题。要想成为驾驭服装流行的弄潮儿,必须通晓昨天,分析今天,才能准确推测明天、了解明天服装
期刊
常常不会太久地等待,常常会无奈地“就这样吧”,常常会现实到接受自己并不钟意的……就这样一直匆匆忙忙、浑浑噩噩地活着,本能地爱着、被爱着。而一只粗线条的虎斑猫的出现,让我思索了……  这是日本儿童绘本作家佐野洋子献给读者的一个故事。这个叫《活了100万次的猫》的童话书,从1973年出版以来,已经在日本卖出了150万册。这是一本在日本被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它“描写了生与死、以
期刊
孔维克这个名字在当今中国画坛和书画收藏界并不陌生,他在美术大省山东身兼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和秘书长。孔维克从政从艺都相当出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对中国画刻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孔维克的国画,理法谨严、形象生动、笔墨洗练、章法丰富,熔古今于一炉,在古朴中见雅趣,耐人寻味。他的画不以浓妆艳抹而媚俗,不以奇形怪状而欺世,于平淡典雅中见气韵。他的画风体现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美学传统,与现今画坛上
期刊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亦是中国山水画与人物画等分离出来后,进入了发展繁荣的高峰期,逐步奠定了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它是东方绘画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越是具有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才是世界性的。  山水画在唐代开始繁荣和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画家,创造和推出了一些不同风格的流派。主要的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王维、吴道子(人物画家亦擅长山水画)等。其中有
期刊
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艺创作者,难免会接到各种各样以宣传为目的的创作任务。接到这样的任务后,大家往往会为如何增加宣传品中的文艺性而头疼,有些作家甚至将宣传与艺术置于完全对立的状态,从内心深处对此类创作充满抵触,但同时却又难以摆脱面对现实任务的无奈。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这样的任务中也完全可以产生优秀的作品,歌颂真善美,本身就是文艺作品干预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是因为以往我们的某些歌颂作品过于直
期刊
时间:某日。  地点:洪大嫂家店门前。  人物:洪大嫂:个体户,40岁左右简称“洪”  陈刚:城管队长30多岁简称“陈”  小王:城管队员20多岁简称“王”  (幕启:台上设有一商店门面,门面左边挂“公用电话”牌,门前设一摆满商品的活动摊位。)  洪:(边朝外搬货边吆喝)哎,瞧一瞧,看一看了哎,我这里是油盐酱醋,萝卜干榨菜,香烟老酒,锅勺碗筷,肥皂毛巾,裤衩领带,牙膏牙刷,水果蔬菜,除了枪枝弹药我
期刊
青陕两省联手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新格局  8月6日,丝绸古道沿线上的青海、陕西两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将联手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新格局。  今年3月,“丝绸之路”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12条“中国国家旅游线路”之首,显示了其在中国旅游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近日,陕西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陕西省将依托国家品牌旅游线路,联合西北五省区打造“丝绸之路”经典国际旅游线
期刊
秦直道仿佛一条巨龙破空而来,经过多少苍坡漫岭,有过多少雨雪风霜啊。  “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中传来那一声两千多年前的呐喊。伴随着这呐喊,秦直道蜿蜒着在苍茫大地上延伸——笔直、宽阔、坚韧、壮烈。  遇山凿山,逢谷填谷,战天斗地,气吞山河。那雄视八荒的丈夫气魄,直至今天仍令人热血贲张,激情汹涌。  我仿佛看见那些汗流浃背的秦朝兵丁,杭哟杭哟,呼喊着昂扬的号子,从远方负重而来。我仿佛看到那弯两千
期刊